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脏变时性与晕厥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平板运动试验时发生晕厥的45例患者,对运动中(A组)和运动后(B组)晕厥的相关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11例运动时发生晕厥的患者均有基础心脏疾病,原因为心脏运动早期、中期变时功能不全;B组34例患者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原因为运动停止后心脏变时性不良诱发迷走性晕厥.结论 应针对各种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检查者制订相应的平板运动方案,避免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2.
心脏的变时性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在很长一段时期 ,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仅仅是运动生理学的术语。具有变时性功能的频率反应性起搏器的问世大大推进了心脏变时性功能的研究 ,并使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临床心脏病和心电学领域。目前认为 ,变时性是心脏电活动和心脏节律方面的一个重要功能。一、心脏的变时性功能1.定义人体运动时心率升高 ,极量运动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心率与静息心率间的差值称为心率储备 (Heartratereserve ,HRR)。人体运动时 ,或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的作用下 ,心率能够跟随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适宜增加的功能称为变时性功能。2 .变时性功能的发生机制人体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运动试验中实达心率与年龄预测心率的比值作为变时性的一项指标,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04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平板运动试验,得出冠心病组、对照组运动试验中变时性功能指标参考值,根据数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采用配对ROC曲线下面积Z检验研究运动试验中变时性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①冠心病组、对照组变时性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变时性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3.8%,特异性为71.9%;③与传统ST段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将两种指标进行序列试验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序列试验联合特异性为86.0%,平行试验联合敏感性为87.2%。结论变时性功能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的指标,与传统的ST段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变时性(CR)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65例、普通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40例,行运动平板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之间CR和HRV的差别,并分析CR和HR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按正常对照组、普通高血压组及ISH组3组排序,峰值静息心率差值进行性下降[(66.5±10.3)vs(61.2±10.1)vs(51.2±6.9)次/min],变时性指数进行性减少[(1.0±0.2)vs(0.8±0.1)vs(0.8±0.1)],SDNN进行性降低[(124.3±25.1)vs(99.4±23.0)vs(90.3±27.2)ms],相邻心动周期差>50 ms的次数占所有窦性心动周期的百分数(PNN50)也进行性减少[(9.6±3.5)%vs(7.7±2.8)%vs(6.6±2.7)%],而低频与高频峰值比(LF/HF)进行性升高[(2.4±1.1)vs(3.5±1.4)vs(4.3±1.1)],且ISH组的峰值静息心率差值和LF/HF较普通高血压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的峰值心率/预计心率<0.85,分别为12.5%,30.0%和38.0%(P<0.05),而变时性指数<0.8人数分别为17.5%、35.0%和43.0%(P<0.05);CR和HRV的各项指标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SDNN与CR指标相关性最好(P<0.01),与变时性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6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CR及HRV的异常,其中ISH较普通的高血压患者更加明显;提示高血压病人特别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心脏自主神经有明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变时性与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变时性(CR)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65例、普通高血压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40例,行运动平板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之间CR和HRV的差别,并分析CR和HR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正常对照组、普通高血压组及ISH组3组排序,峰值静息心率差值进行性下降[(66.5±10.3)vs(61.2±10.1)vs(51.2±6.9)次/min],变时性指数进行性减少[(1.0±0.2)vs(0.8±0.1)vs(0.8±0.1)],SDNN进行性降低[(124.3±25.1)vs(99.4±23.0)vs(90.3±27.2)ms],相邻心动周期差>50ms的次数占所有窦性心动周期的百分数(PNN50)也进行性减少[(9.6±3.5)%vs(7.7±2.8)%vs(6.6±2.7)%],而低频与高频峰值比(LF/HF)进行性升高[(2.4±1.1)vs(3.5±1.4)vs(4.3±1.1)],且ISH组的峰值静息心率差值和LF/HF较普通高血压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的峰值心率/预计心率<0.85,分别为12.5%,30.0%和38.0%(P<0.05),而变时性指数<0.8人数分别为17.5%、35.0%和43.0%(P<0.05);CR和HRV的各项指标间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SDNN与CR指标相关性最好(P<0.01),与变时性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6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CR及HRV的异常,其中ISH较普通的高血压患者更加明显;提示高血压病人特别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心脏自主神经有明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运动试验中变时陛功能不良的检测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证实心脏病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如: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及心率震荡等,近年发现亦可用运动时心率改变情况,即心脏的变时性功能来评价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DM)的心脏变时性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50例体检者。所有患者均完成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并测定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结果: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CI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CI较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的损伤,心脏的变时性功能变化可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运动试验中心变时性指数作为变时性功能的一项指标,探讨其对冠心痛的诊断价值,并提供该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临界参考值,以提高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及平板运动试验,冠脉造影阳性者58例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阴性者64例为非冠心病组。运动试验得出ST段下移程度及变时性指数。利用ROC曲线计算变时性指标与ST段诊断冠心病的诊断学指标,联合试验提高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艘时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时性指数诊断冠心病的参考值为0.81;其与ST段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一致(P〈0.05);将两种指标序列试验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系列试验联合特异性度93.10%,平行试验联合灵敏度为100.00%。结论变时性指数可作为判断冠心痛的一个指标,它与ST段指标联合诊断冠心病将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的相关性。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包括r HR和HRR,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比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差异。评价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2例冠心病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变时性指标r 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与心脏变时性指标r HR及HRR均呈负相关(r=-0.34,-0.40,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r HR和HRR密切相关,对于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运动试验中变时性功能不良的检测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已证实心脏病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与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如:心率变异、压力反射敏感性及心率震荡等,近年发现亦可用运动时心率改变情况,即心脏的变时性功能来评价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指数人群(正常人群和肥胖人群)在运动平板试验中的心脏变时功能的差异。方法根据BMI将受试人群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5)192例,肥胖组(BMI≥25)210例,观察对比两组人群在运动试验过程中达到运动峰值时间,心脏变时指数,休息后2分钟心率、收缩期血压下降百分比,心率、血压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等指标。结果肥胖组人群运动峰值时间较正常组提前,肥胖组人群心脏变时性不良、肥胖组人群休息后2分钟心率及血压恢复百分比较正常组减小,肥胖组心率及血压恢复至运动前水平时间较与正常组人群延长,两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组人群心脏变时功能异常,提示体重超标人群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或排除冠心病的112例患者资料,根据平板运动试验中是否发生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平板运动试验中实测最大心率<85%年龄预测最大心率)将患者分为变时功能正常组(65例)及变时性功能不全组(47例)。收集各项临床观察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寻平板运动中发生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p=0.016)、吸烟(p<0.001)、冠心病(p=0.004)、BM(Ip=0.047)在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组间和心脏变时功能正常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473;95%CI1.510-7.988;p=0.003)是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影响心脏变时功能,是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的血压反应,探讨舒张压增量作为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的辅助诊断依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进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ing,TET)检查的患者142例,根据患者有无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分为单纯冠心病组40例、单纯高血压组50例和健康对照组52例,记录患者在TET中的血压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收缩压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收缩压增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舒张压增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舒张压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舒张压增量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结果显示TET中舒张压增量与冠心病之间显著相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描绘出的舒张压增量界值为5.5 mmHg(1 mmHg=0.133 kPa),其敏感性为0.850,特异性为0.615,曲线下面积为0.713。结论选取舒张压增量为5.5 mmHg在协助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在辅助TET可疑阳性的患者诊断冠心病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心病介入术后平板运动试验的随访价值。方法对PCI术后6~9个月之间同时完成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的9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923例PCI术后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239例,阴性648例;冠脉造影阳性198例,阴性725例。平板运动试验诊断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病变的敏感性72.3%,特异性86.8%,准确度为83.9%,阳性预测值为60.3%,阴性预测值为92.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是有效评价冠心病PCI术后疗效的重要无创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运动试验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MT)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有临床症状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80例,对比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平板运动试验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87.0%、特异性54.4%、准确性76.7%,并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范围及年龄、性别对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的影响。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具有安全、无创、价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对于已明确冠心病诊断的患者,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分析经冠状脉动(冠脉)造影证实的13例冠心病患者与17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试验中ST段下移01mV以上或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或达亚极量心率时以及运动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d变化。结果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462±201ms,719±20.4ms及51.2±14.5ms;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32.3±6.6ms,30.9±9.2ms与29.4±8.5ms,两组相比P均<0.01;冠心病组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P均<0.01,而冠脉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ms判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100%,准确性96.7%。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Td进一步显著增加,QTd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选取2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141例)和非冠心病组(93例),比较两组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55%(60/14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15.05%(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组心律失常构成类型:室性早搏26.95%、房性早搏5.67%、阵发性室速2.13%、阵发性房颤1.42%、右束支阻滞2.84%和短阵室速3.5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既可诱发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又可诱发非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可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frE田阴性而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病例的特点。方法选择同期内(相距时间〈1周)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而有心前区不适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2例,男性4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0-10岁。平板运动试验以运动中及恢复期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为阴性标准。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为阳性标准。结果6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共累计病变数108处。其中左主干1例1处、左前降支22例29处、左回旋支8例10处、右冠状动脉28例33处、对角支9例11处、心房支2例3处、圆锥支1例1处、间隔支2例2处、钝缘支4例4处、锐缘支2例2处、左室后支1例1处、后降支5例5处、中间支2例3处、房室结支1例2处、窦房结支1例1处。病变范围在50%~74%占64处、病变范围在75%~89%占33处、病变范围在90%~95%占11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41例(占66.1%),以右冠状动脉及左前降支为多,占73.2%(30/41),双支病变15例(占24.2%),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较多,占53.3%(8/15),三支病变6例(占9.7%)。62例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占29例。15例运动量不足中,男性占12例。女性占3例。结论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原因:病变小;病变狭窄程度轻;狭窄病变供血的心肌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未达到运动量。对于有临床症状而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赵瑞平  宋志军  孙凯 《心脏杂志》2002,14(5):408-410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 14例冠心病患者与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 QTd变化。结果 :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 4 3± 16 ,70± 18及 4 8± 11ms,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 2 9± 4 ,2 9± 6及 2 7± 8ms。两组均 P<0 .0 1;冠心病组 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均 P<0 .0 1,而冠脉正常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以运动中 QTd≥ 6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86 % ,特异性为 92 %。结论 :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d显著增大 ,它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lthough predictive value of heart rate recovery (HRR) has been tested in large populations, the reproducibility of HRR in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has not been assessed prospectively. This prospective study examined whether HRR index has test–retest stability in the short term. Methods: A total of 52 healthy volunteer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mean age, 30 ± 10 years, 30 females) underwent standardized graded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and the test was repeated on the 7th and the 30th days. The subjects’ maximal heart rates and the decrease of heart rate from the peak exercise level to the level of 1, 2, 3, 4, and 5 minutes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exercise were examined on each test, and heart rates for each minute from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ests were compared for each individual. Results: The maximal heart rates on the 1st, 7th, and the 30th days were 179 ± 11, 177 ± 10, 178 ± 10 beats/min, respectively [P = 0.07,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 0.92], and the 1st minute HRR indices after peak exercise were 33 ± 10, 33 ± 10, 33 ± 11, respectively (P = 0.66, ICC = 0.88).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2nd, 3rd, 4th, and 5th minute heart rates of the recovery phase among the 1st, 7th, and 30th day treadmill exercise tests, either. Conclusion: Maximal heart rates and the decline of heart rate to the 5th minute on recovery phase after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have short‐term reproducibility.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1;16(4):365–3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