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鼻胃管实施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且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90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消除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法,可使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59-4760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鼻胃管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引流量、症状缓解时间与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每天胃肠减压引流量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需加强推广力度,使得更多的患者对经鼻肠梗阻导管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徐骐  徐方明  郗健伟  徐汤舟  邱冰峰 《新医学》2012,43(12):865-867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院1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和对照组(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肠梗阻缓解率、中转手术率、肠梗阻缓解时间及CRP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组肠梗阻缓解率为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P<0.01),中转手术率为30%,肠梗阻缓解时间为(3.78±2.46)d,CRP恢复时间为(5.12±3.7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有效解除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47例入院诊断为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鼻肠管组,n=24)、鼻胃管(鼻胃管组,n=23)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管48 h后的减压效果及最终保守治疗成功率,对保守治疗成功者记录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结果 所有病例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置管48 h鼻肠管组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多于鼻胃管组(P<0.05),腹围缩小及腹腔压力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肠管组最终保守治疗成功率(21/24,87.5%)明显高于鼻胃管组(10/23,43.5%)(P<0.05).对高位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率鼻肠管组(7/7,100%)与鼻胃管组(5/6,8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低住梗阻鼻肠管组成功率(14/17,82.4%)明显高于鼻胃管组(5/17,29.4%).保守治疗成功患者中鼻肠管组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较鼻胃管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减压作用优于传统鼻胃管,尤其适用于低位小肠梗阻,不仅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而且可缩短解除梗阻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于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消化内科治疗方法(鼻胃管胃肠减压术),试验组采用介入结合消化内科治疗方法(经鼻插管介入)。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的时间(具体比较前3天的平均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穿孔、出血、狭窄、中转手术)。结果 治疗期间试验组引流量、排气时间、腹胀腹痛减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0% vs 58.0%,P<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9.0% vs 21.0%,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介入治疗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症状缓解快,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在临床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在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引导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减压导管对20例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经导管选择性造影情况及随访情况.选择同期进行传统保守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对照,比较治愈率、有效率、中转手术率、24 h引流量、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并发症发生.前气囊充盈后,18例导管前进良好,2例无明显前进.经导管造影显示16例肠管通畅,2例见肠管狭窄,1例肠管增粗,1例肠管扭曲.导管组治愈16例,好转2例,未愈2例;保守组治愈9例,好转5例,未愈6例.导管组与保守组治愈率、中转手术率、24小时引流量分别为80.00%与45.00%、10.00%与40.00%、(960±247)ml与(410±210)ml(P均<0.05),有效率分别为90%与70%(P>0.05).治愈与好转的病例中,导管组与保守组症状缓解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天与10.3天(P<0.01)、10.5天与19.2天(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25-5626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通过鼻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正常的鼻胃管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效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两和腰围实际缩小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腹痛和腹部平片缓解的时间、拱门首次排气,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通过鼻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粘连性肠梗阻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接受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6例,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开腹手术,观察组则予以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术中的相关指标、并发症、复发情况、生存质量评价情况及术后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及术后的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肠梗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应激等方面的生存质量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术后四方面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提升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鼻胃管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腹围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微创科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小柴胡汤加味方治疗。2组均3天复查一次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导管的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变化以及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进食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普遍长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单纯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徐伟光  殷利明  钟德泉  赵展  王文涛 《新医学》2012,43(10):711-713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后引流管头端放置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9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近4年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组(48例),4年前收治的作为对照组(44例).研究组钻孔冲洗后引流管头端朝向额方向放置,对照组钻孔冲洗后引流管头端置于血肿腔最低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引流管梗阻发生率,颅内积气发生率,硬膜下残留液体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拔管时间缩短,引流管梗阻发生率低,无发生颅内积气,血肿残留量少.结论:钻孔引流术后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方向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CT征象预测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用以预测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患者手术时机的特异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其中手术组18例,保守治疗组33例,由2名主治医师对所有CT图像进行分析及术前评估。评价指标包括梗阻程度(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移行带、粘连带位置、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小肠粪征、腹腔积液共6种CT征象。统计比较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粘连性小肠梗阻的6种CT征象中,完全性肠梗阻(P=0.031)、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P=0.031)、小肠粪征(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性肠梗阻和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的OR>1,而小肠粪征OR<1。结论 完全性小肠梗阻、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小肠粪征3个CT征象对于预测ASBO患者手术时机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0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超声引导PTCD术。其中肝门部胆管阻塞(A组)68例,胆总管阻塞(B组)34例。内外引流57例,外引流45例。行左路术式88例,右路术式3例,左路 右路术式11例。A组中11例合并右肝管阻塞者行左路 右路术式的左右肝管双管外引流。102例中82例患者完整随访。结果 10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胆漏、出血等穿刺并发症。A、B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达到95.6%、100%。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较不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术后胆道感染和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引流和内外引流两种引流方式之间的疗效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CD换管次数与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 超声引导PTCD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超声引导左路术式的胆汁引流成功率高且安全,术后监控引流管引流通畅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腔气囊导尿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与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52例气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行闭式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硅胶管行闭式引流治疗。观察两组置管引流时间、脱管发生率及皮下气肿发生情况及引流管阻塞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置管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脱管率及皮下气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引流管阻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效果优于传统硅胶管闭式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经鼻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提高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对120例经鼻气管插管病人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组为规范组58例和常规组62例,规范组要求: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病人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病人黄色粘稠痰者占69.35%,痰量〉80ml占70.97%,痰痂形成占61.29%.细菌培养阳性占64.52%.肺部感染占51.61%.而规范组病人分别为31.03%,25.86%,5.17%,20.69%,22.41%,P〈0.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内镜下微创治疗良恶性胆管梗阻的操作体会,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十二指肠镜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1998年2月-2004年5月间的260例各类胆管梗阻患者,并进行总结探讨。结果该组行ENBD 164例,ERBD 76例,EMBE 8例.其中184例(74%)一次引流达到疗效满意,53例2次内镜治疗达到疗效满意。总体满意率91.2%。全部病例减黄有效,有效率100%。放置失败12例。所有病例操作过程中未发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早期胆管炎21例,并发症发生率8.6%,无死亡及需急诊手术的病例。结论内镜下微创治疗良恶性胆管梗阻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特点,达到了微创和显效的目的。其推广和应用,将会有力地促进胆胰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Acute cholangiti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nd often requires drainage of the obstructed biliary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ute cholangitis due to diverse etiology. During a 32-month period, 143 patients (67 males, 76 females) with age range of 15 to 84 years underwent urgent fluoroscopy guided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using a 7 Fr catheter either to treat acute cholangitis not responding to antibiotics (group A, n = 116) or to prevent its development following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performed in an obstructed biliary system (group B, n = 27). Underlying etiology included bile duct stones (92),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34), choledochal cyst (4), chronic pancreatitis (4), ruptured hydatid cyst (3), portal hypertensive cholangiopathy (3) and liver abscess (3).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129 patients (90.2%). Cholangitis improved within 1 to 3 days (in group A) or did not develop (in Group B) in 125 patients (96.7%) with successful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Two patients however required additional drainage by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route, while two died inspite of effective endoscopic drainage. Of the 14 patients (9.8%) with failed endoscopic drainage, 9 were managed by surgical decompression or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drainage, 3 died of septicemia.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angitis as well as to prevent its development following cholangiography performed in an obstructed biliary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导管穿刺置入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性、安全性、微创性。方法微创导管穿刺置入胸腔闭式引流19例,传统皮肤切开胸腔闭式引流22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并发症及愈后疤痕。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显示良好效果;试验组置管时出血、疼痛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愈合疤痕小。结论微创导管穿刺置入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更加简单、安全和同样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