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2.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PTCA)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对328例AMI患者进行了全天候P-PTCA术,对部位病例的疗效与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了对比,对多数病例进行了院内和院外随访。结果: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96.3%,其中TIMI-3级血流占98.2%,明显高于溶栓治疗50%-70%的再通率,住院死亡率为3%,死亡患者均伴有心源性休克,病人从急诊室到导管室开始动脉穿刺的时间(doortoneedle)为30分钟左右,局部血肿4%,大出血2例(0.6%),随访病人296人,平均随访21个月(1-42个月),后期死亡4例,均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复发缺血病人(复发心绞痛并伴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34例(10.8%),6例(0.19%)发生再梗死,均重复PTCA术,102例(31.1%)病人因多支血管病变而进行再次择期PTCA或冠脉旁路移植术,结论:直接PTCA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改善远期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的观察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虽然经溶栓和PCI后,心外膜冠状动脉再通,但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夏勇  李晓龙 《中原医刊》2011,(21):105-10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观察组),与同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再通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8.3%)。观察组再通47例,再通率为78.3%;对照组再通11例,再通率18.3%。观察组病死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行静脉溶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行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大胜 《吉林医学》2009,30(11):981-98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溶栓治疗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内应用尿激酶的治疗效果。结果:2b内溶栓组血管再通率(85%)最高,2-6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50%)次之,6—12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27.3%)最低。溶栓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获益越大。结论:对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尽早给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通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心绞痛发作共61例(57.5%),均有心肌梗死治疗后1年内发生。对各亚组的无心绞痛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溶栓再通组与常规药物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3年内,静脉溶栓后再通组在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静脉溶栓无再通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 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4±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0.01。尤其是在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在高龄的亚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PCI降低住院病死率的优势不明显。[结论]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分析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 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CNKI、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及Pubmed 等数据 库,查找公开发表的关于急诊与择期PCI 对AMI 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心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提取急诊组与择期 组研究例数,以及与研究指标相关的均数及标准差等基本信息,运用Stata 12.0 软件合并分析急诊与择期PCI 对AMI 患者左室重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急诊与择期PCI 对AMI 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为-0.627(95%CI:-0.767,-0.487)(P <0.05)。不同处置方式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 的合并SMD 为0.570(95%CI :0.414,0.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诊较择期PCI 对AMI 患 者LVEDD、LVEF 有改善,可抑制左心室进一步扩大,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及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兆进 《医学综述》2014,(8):1482-148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WBC)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发病<3 d的AMI住院患者187例,按WBC水平将其分为三组,WBCⅠ组(<10.0×109L-1)67例;WBCⅡ组(10.0×109L-115.0×109L-1)65例;WBCⅢ组(>15.0×109L-1)55例。测定各组cTnI及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AMI患者的cTnI及CK-MB水平随着WBC水平的升高而增高;WBCⅢ组的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WBCⅠ组和Ⅱ组(P<0.05)。WBCⅠ组、Ⅱ组、Ⅲ组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分别为16.4%、43.1%和100.0%,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着WBC增多而升高,三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水平越高的AMI患者cTnI水平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也越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She F  Zhang FC  Wei FJ  Mao JM  Guo LJ  Li HY  Niu J  Feng XH  Zhao YM  Lü JQ  Guo JX  G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5-2837
目的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程度,探讨其对2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7例连续AMI患者急诊PCI后,即刻联合应用TMP与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随访术后2年内死亡、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力衰竭事件;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后72h、2年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MP分级为0~1级合并sumSTR<30%为PCI术后2年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13·186,95%可信区间2·149~80·917,P=0·005);心肌灌注不良组术后2年LVEDD增大值(7·1mm±1·9mm)大于心肌灌注良好组(1·5mm±1·2mm)(t=15·777,P<0·01);卡方检验显示TMP与sumSTR方法联合应用的评价结果与PCI术后2年心功能水平密切相关(χ2=50·58,P<0·01)。结论TMP与sumSTR联合应用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2年的心脏事件和心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 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 的术后心功能情况。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当天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于入院当日及每隔1 天监测血浆氨基末 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I)。10 d 后再次行上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急 诊组出入院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无差异(P >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较入院下 降(P <0.05);择期组LVEDd 出院较入院增大(P <0.05),LVEF 出院较入院下降(P <0.05)。两组出入院 LVEDd、LVEF 的差值比较有差异(P <0.05)。急诊组NT-proBNP 峰值及CTNI 峰值均低于择期组(P <0.0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PCI 术或择期PCI 术,术后近期心功能均会一过性下降,择期 组较急诊组下降更显著,提示患者发病>6 h 已无症状,行急诊PCI 术对患者术后心功能仍有积极作用,机制 可能与急诊PCI 术尽早恢复血运重建,更早、更多地挽救存活心肌有关。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pri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have a poor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reatment strategy and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及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急诊PCI术后试验组即刻开始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0.007 5~0.015 μg/(kg·min),持续48~72 h,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均接受0.9%氯化钠生理盐水1 mL/(kg·min)持续水化治疗维持至术后12~24 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72 h测定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结果:试验组PCI术后72 h较基线的SCr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Scr升高值:5.33 vs.17.93, P=0.020;eGFR降低值:4.24 vs.12.18, P=0.008),同时试验组CIN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为CIN的保护因素(OR=0.04,95%CI:0.00~0.36)。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后应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保护肾功能,减少对比剂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恢复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急诊PCI组66例,对照组62例,PCI组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给于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观察住院期间及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并分别于发病后1、6个月做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诊PCI组住院期间及1年内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6个月后,PCI组左心室容积小于对照组(P〈0.05),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可减少老年AMI患者MACE发生率,能阻止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其远期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AMI患者228例。病例分AMI发病6h内(150例)和6h以上(78例)两组。测算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7%(P〈0.05)。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和改善近期预后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