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将ITP患者和正常人CD4^+CD25^highT细胞与自身CD4^+CD25^-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CD4^+CD25^high 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结果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的(15.64±5.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30±3.95)%(P〈0.01),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为(1.53±0.66)%,与对照组[(1.36±0.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分别为(1.82±1.42)%和(1.25±0.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0±1.37)%和(2.65±0.92)%](P值均〈0.01)。ITP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调(P〈0.01),CD4^+CD25^high T细胞的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减弱(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T细胞FOXP3表达水平降低,抑制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由于循环血液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多,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Lys)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的新成员之一,作为一种淋巴细胞的共刺激因子,它能促进活化的B细胞增殖和分化,在体外能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并能部分抑制FasL-Fas的促凋亡作用。BLyS转染细胞株(如Raji和COS7等)的增殖活性亦明显增加,表明BLyS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如果BLyS缺乏可导致免疫功能(特别是体液免疫功能)低下,那么BLyS过表达则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5~10年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体液免疫机制方面,提出了自身抗体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在细胞免疫机制方面,提出了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的新理论。欧美相继制定了ITP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理念上,有许多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对ITP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克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上存在自身抗原表位,这些抗原表位定位于糖蛋白的某些特定区域,其数量有限。在部分慢性ITP患者中,存在B淋巴细胞和(或)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其自身抗体是克隆性起源的。这些研究对于探索特异性高、毒性小的靶向性治疗和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讨论了ITP自身抗体的克隆限制性和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ITP中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和研究ITP克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ITP组B细胞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B细胞及其表而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TP的病理机制,为ITP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钙调素抗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观察了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清钙调素抗体,这是一种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结果发现ITP患者的血清钙调素抗体达21.00±3.96U/ml(x±s),较正常人7.56±2.68(n=100)明显升高(P<0.05)。此抗体并不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呈平行性改变,但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74,P<0.05)。在钙调素抗体低于16U/ml的16例中,7例对皮质激素敏感,9例不敏感;在高于16U/ml的11例中,9例对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仅2例不敏感,两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我们观察到钙调素抗体的观察值和预期值比例>1者预后较好,<1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免疫综合征 ,本文测定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分子GMP 14 0、CD6 3的表达 ,血小板抗体及测定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的改变 ,并探讨这些变化对ITP患者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ITP患者 4 6例 ,其中男 11例 ,女 35例 ,年龄 38~ 5 2 (平均 4 3) y。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正常对照组 2 0例 ,均系我院职工 ,无已知影响血小板活化的疾病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4 5 (平均38.4 ) y。所有的ITP患者…  相似文献   

9.
应用单克隆抗体SZ-51(ELISA法)对9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浆检测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自身抗体,结果显示17例(18,5%)血浆中存在GMP-140自身抗体。用亲和层析纯化的GMP-140作SDS-PAGE后免疫印迹,分别与8例ITP血浆反应,结果有2例在分子量14万处显示阳性区带。59例检测结果示GMP-140自身抗体常与其它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同时存在(91.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10 8例ITP患者及 10 8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 (PAIgG、PAIgA、PAIgM) ,并计算三种指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①灵敏度 :PAIgG >PAIgM >PAIgA :PAIgG特异度 77 8%。②PAIgG在ITP组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 (P <0 0 5 )。③对 36例急性ITP患者不同血小板数量组间PAIgG分析 ,结果示血小板数量越低 ,PAIgG均值越高 ,0~ 10× 10 9/L组 ,10~ 30× 10 9/L组 ,30~ 80× 10 9/L组间PAIgG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④ 8例急性ITP患者治疗前后PAIgG明显高于普通ITP组 ,且伴有PAIgM升高。⑥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PAIgM均升高 ,治疗前后PAIgM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是ITP患者诊断、治疗反应的有用指标。难治性或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除有PAIgG升高外 ,均伴有PAIgM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IgG及其酶切片段,探讨其与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结合的免疫活性及其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MAIPA法和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筛选出自身抗体阳性并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患者,用蛋白A柱纯化其血浆IgG抗体并用胃蛋白酶制备F(ab’)2片段,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完整抗体及其酶切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合活性;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对比观察ITP患者血浆、纯化的IgG抗体及其酶切片段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①68例慢性ITP患者中,34例(53.6%)血浆中抗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自身抗体阳性,其中5例(14.7%)明显抑制了二磷酸腺苷(ADP)或瑞斯托霉素对血小板聚集的诱导作用;②用蛋白A柱结合蛋白酶酶切成功获得了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③患者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均具有抗GPⅡb/Ⅲg或GPⅠb/Ⅸ活性,但去除IgG的血浆丧失了与GPⅡb/Ⅲa或GPⅠb/Ⅸ的结合活性;④2例患者纯化的IgG及其F(ab')2片段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F(ab’)2片段是IgG自身抗体的功能片段,它不但保留了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其抑制聚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产生的各种自身抗体与外周血CD5^ B细胞百分率和B细胞CD5 m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乙肝患者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抗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抗体(抗LSP)、抗亲环素A抗体(抗CyPA)、抗钙调素抗体(抗CaM);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5^ B细胞、RT-PCR法检测CD5 mRNA。结果 慢性乙肝(慢肝)、慢性重症乙肝(慢重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ACA、抗CyPA、抗CaM水平与CD5^ B细胞百分率和CD5 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CD5^ B细胞参与乙肝的慢性化和严重化病程,并可能在某些自身抗体的产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急性ITP患儿30例,同龄正常对照儿童30名.采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BLyS和April及其受体BR3、BCMA、TACI,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5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自身抗体PAIgG表达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 ①急性ITP患儿单核-巨噬细胞(MC)BLyS mRNA[(8.30±2.31)×10-1]和April mRNA[(7.51±1.93)×10-3]表达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5±1.44)×10-1和(3.08±0.82)×10-3](P<0.01);②BLyS和April受体BR3、BCMA和TACI基因转录水平亦明显增高(P<0.01);③急性ITP患儿抗体类型转换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5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P<0.01);④ITP患儿BLys和April表达调控因子IFN-α、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⑤急性ITP患儿PAIgG表达的相对MFI值(67.4±28.1)高于正常对照组(19.5±8.5)(P<0.01),与BLyS和April及其受体(BR3、BCMA和TACI)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0.53、0.62、0.70、0.45,P值均<0.01),激素治疗后明显下降,与BLys和April及其受体表达变化相一致.结论 急性ITP患儿BLyS和April过表达可能是导致ITP免疫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D5^+B细胞和CIM/CD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后周围血中CIM/CD8比例和CD5^+B细胞的百分率和3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周围血CIM/CD8比例显著低于病情恢复期,且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CD5^+B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T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相关,而CD5^+B可能在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5^+B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CD5^+B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3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8例健康时照者周围血中CD5^+B细胞(CD5^+CD19^+)的百分率进行测定,同时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周围血CD5^+B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分组(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组)中CD5^+B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分组之间CD5^+B细胞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D5^+B细胞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关,但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细胞(MoDC)分泌的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以及MoDC对B细胞增殖的作用,了解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动态研究10例慢性ITP患者,ELISA法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有效后血清及MoDC经脂多糖活化后的培养上清中BAFF的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活化后MoDC BAFF mRNA的表达;MoDC培养上清与B淋巴细胞共培养5 d,流式细胞术检测CFSE荧光强度及3H-胸苷(3.7×104Bq/孔)掺入测定B细胞增殖.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血清及MoDC培养上清BAFF水平为(2461±483)ng/L和(1113±113)ng/L,MoDC的BAFF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70±0.23,均明显高于治疗后[(621±53)ng/L、(490±49)ng/L和0.34±0.12]及对照组[(742±77)ng/L、(582±63)ng/L和0.52±0.08];ITP患者血清及MoDC培养上清BAFF水平、MoDC的BAFF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CFSE荧光标记及3H-胸苷掺入测定显示与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ITP患者治疗前MoDC培养上清明显促进B细胞增殖,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FF与慢性ITP病情变化有密切关系,慢性ITP患者MoDC可能通过分泌BAFF直接促进B细胞增殖,为不依赖于T细胞的直接作用.这可能在慢性ITP的抗体产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统计学意义(P<0.05),GPⅠb自身抗体对疗效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血小板膜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可作为ITP患者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疗效预测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探讨它们在IT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 40例ITP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无效组外,其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初诊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良效组和进步组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但良效组和进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但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升高,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IT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