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诱发人工听觉(简称人工听觉)通过电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提高或重建人的听觉功能。电刺激听神经包括早期使用的单电极及目前使用的多电极人工耳蜗植入,以及结合低频残存声听觉的短电极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的工作原理是绕过已损伤的毛细胞,直接由刺激残存的听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2.
人工听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诱发人工听觉(简称人工听觉)通过电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提高或重建人的听觉功能。电刺激听神经包括早期使用的单电极及目前使用的多电极人工耳蜗植入,以及结合低频残存声听觉的短电极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的工作原理是绕过已损伤的毛细胞、直接电刺激残存的听神经纤维来达到恢复、重建听觉的目的。也可以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听觉脑干和听觉皮层,适用于听神经发生病变的患者,例如听神经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广泛开展,人们试图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现象来模拟听觉生理过程,这也是目前在毛细胞损伤后重建听觉的唯一有效途径。事实上,听神经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性质有很多差异,即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频率选择性差、动态范围狭窄、电刺激的空间分布比较弥散、时间锁相特性差等,提示听觉系统对于声刺激,可能在耳蜗水平就存在一定的信号编码处理功能。目前,关注耳蜗外毛细胞的研究较多,外毛细胞对内毛细胞有驱动作用,对听觉传入通路的灵敏度有调节作用。而在耳蜗听觉信  相似文献   

4.
听觉脑干植入(ABI)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一种进展,其工作原理与人工耳蜗类似,不同的是人工耳蜗通过电极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而获得听觉,而ABI是将电极越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耳蜗核复合体的听神经元产生听觉.就ABI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以及植入后听力改善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耳蜗的作用是刺激听神经,在大脑形成听觉信号。使用这种技术的前提是听觉神经的通路是完整的,已经失去功能的耳蜗用于安放刺激电极(图1,2)。  相似文献   

6.
探索耳蜗电刺激的听觉中枢电活动机理,为多道人工耳蜗电刺激的部位代码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记录单单位和多单位电位反应的方法,分别描记17只猫听觉下丘核团对耳蜗内单极电刺激,耳蜗内双极电刺激和纯音刺激反应的空间调谐曲线。结果 耳蜗内双极电刺激能兴奋下丘中的特定区域,类似于纯音刺激的反应;而耳蜗内单极电刺激使下丘细胞广泛地被兴奋,不能提供部位代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耳蜗电刺激的听觉中枢电活动机理,为多道人工耳蜗电刺激的部位代码提供生理依据。方法利用记录单单位和多单位电位反应的方法,分别描记17只猫听觉下丘核团对耳蜗内单极电刺激,耳蜗内双极电刺激和纯音刺激反应的空间调谐曲线。结果耳蜗内双极电刺激能兴奋下丘中的特定区域,类似于对纯音刺激的反应;而耳蜗内单极电刺激使下丘细胞广泛地被兴奋,不能提供部位代码。结论使用双极电极时,刺激电流的局限范围是提高部位代码的关键;耳蜗内单极电刺激部位代码的电生理结果与心理物理学的结论以及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效果相矛盾,对此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听觉传出神经通路是听觉系统重要的投射体系之一,而橄榄耳蜗束(olivocochlear bundle,OCB)是唯一已被证实的听觉传出神经通路,包括内侧橄榄耳蜗束(medial olivocochlear,MOC)和外侧橄榄耳蜗束(lateral olive cochlear,LOC)两部分。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用电刺激、解剖学分离和药理学分离  相似文献   

9.
听觉诱发反应测试中常用的短声(click)是一种宽频带刺激信号,信号传入耳蜗后在耳蜗基底膜产生行波并逐一刺激基底膜上的各个频率感应区域。行波的速度在耳蜗底部最大,越接近顶部越小,这就导致了耳蜗底部刺激的同步化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反映了听觉通路第一级中枢耳蜗螺旋神经节的生理功能,人工耳蜗是将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刺激螺旋神经节来获得听力,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action potentials,ECAP)可以反映耳蜗植入者初级听觉中枢的功能状态。本文综述ECAP的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并讨论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术后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耳蜗疾病响度重振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听觉生理学研究听觉系统在感受外界声音刺激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过程。在生理情况下,耳蜗是连接有声世界和中枢认知的一道门户,它把声信号的物理刺激,转变成听神经上的电信号。当遇到噪声、药物等对听觉有害的情况时,耳蜗又是首先受损的器官并导致耳聋。因此,系统研究耳蜗生理学,探讨耳蜗对声的感受及其调控的神经生物机制,是对耳聋进行研究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课题。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听觉生理实验室在连续的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对耳蜗响度重振现象的发生机制、耳蜗传入和传出通路的调节、耳蜗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总结了我所35年来在听觉生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临床应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能力恢复与中枢听皮质功能密切相关,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反映中枢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状态。本文综述了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的起源,声刺激和电刺激,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并讨论其与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1人工耳蜗植入1.1人工耳蜗植入系统。自从1957年Djourno和Eyries首次描述了直接电刺激听神经后,有关通过电刺激产生听觉的机制得到深入的研究。这导致了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产生。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自然界中的声能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电极传导并刺激耳蜗听神经从而产生听  相似文献   

14.
人工耳蜗植入是耳聋治疗的一场革命,全世界已经有大约60000人植入了人工耳蜗,并且,对人工耳蜗的需求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虽然几个世纪之前就有关于电流刺激治疗耳聋的尝试,但真正为产生听觉而对耳蜗神经直接施加电刺激的首次报道则是在1957年,由法国科学家Andre Djourno和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用电生理方法估价耳蜗功能的可靠性和难易度,本文作者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试验:(一)比较豚鼠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二)比较耳蜗埋植病人用短声诱发的中潜伏期和主观行为反应;(三)比较耳蜗埋植病人对短声和声刺激的诱发听觉脑干反应。结果发现:电刺激引起豚鼠的反应类型与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的放置部位无关;豚鼠耳蜗对电刺激和声刺激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耳蜗作为当今最成功的人体功能替代器件之一,通过将声音处理转换为电刺激信号,绕过内耳毛细胞之前的听觉通路,直接刺激听神经,并最终在大脑中产生声音的感知与理解。截止2010年12月,全球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患者总数已近20万例,人工耳蜗使他们的听觉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并使儿童患者逐步获得言语和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听觉脑干植入能够使听神经受损耳聋患重新获得听觉。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测试用于术中定位耳蜗核位置,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耳蜗核时出现的EABR波形有两种类型:3波反应型和2波反应型,同时可记录到潜伏期较长的肌反应。手术中最佳的EABR测试参数为双相方波脉冲电流、刺激强度3mA、刺激频率50Hz、植入电极板上间距最大的电极做配对刺激、带通滤波10∽3000Hz。EABR作为探讨电听觉整体效果的指标,将在听觉脑干植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就近年来EABR在听觉脑干植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是对重度或完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建立听觉功能的最有效装置.但是不同个体耳蜗植入后的效果,即言语识别能力之差别甚大.除了家庭、社会所能提供的术后服务与支持的差别以外,电子耳蜗移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植入者中枢神经系统在电子耳蜗下发生可塑性改变的能力.另一方面电子耳蜗和其他电刺激装置的出现对听觉中枢可塑性改变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从电子耳蜗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国外关于电子耳蜗或其他类似慢性电刺激装置植入后在先天性或语前聋个体听觉中枢通路产生的可塑性改变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探讨可塑性改变的特征、影响因素、可能机理以及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听力障碍和耳蜗电刺激模型,探讨听力障碍及耳蜗电刺激对幼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幼鼠随机分成4组:①听觉剥夺组(auditory deprivation,AD);②听觉剥夺+早期耳蜗电刺激组(early intracochle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1);③听觉剥夺+晚期耳蜗电刺激组(late intracochlearelectrical stimulation,ICES2);④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AD组、ICES1组、ICES2组在出生后第7天开始用阿米卡星500 mg/kg.d皮下注射,直到出生后第16天.对听觉剥夺的幼鼠分别于生后3周龄(早期干预组,ICES1)和生后7周龄(晚期干预组,ICES2)进行电刺激,持续3小时/天,共1周.然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并与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①定位航行试验:早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1组)逃避潜伏期于训练后第3天及第4天逐渐达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明显短于听觉剥夺组(P值均<0.05);晚期耳蜗电刺激组(ICES2)每日逃避潜伏期虽较听觉剥夺组稍有缩短,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明显延长(均为P<0.05).②空间探索实验:早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长于听觉剥夺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听觉剥夺组明显增多(P<0.05),达同龄正常对照组水平.而晚期电刺激组幼鼠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听觉剥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力丧失后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早期耳蜗电刺激可以改善听力障碍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0.
耳科学     
一种直接声刺激耳蜗的新型听觉植入系统,梅尼埃病,特发性突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