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就手术室对针刺伤的认识及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题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锐器刺伤情况,对刺伤的认识及刺伤后的心理状态。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13份,回收率85.2%,其中合格问卷200份。结果:2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96%,其中刀刺伤14%,针刺伤66%,注射或性理器械等刺伤16%。由于手术配合中接触锐利器械频率高,手术室护士对针刺伤的担心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对"针刺伤是否可以避免"的认识:在被调查护士中,77%的护士认为不可避免,15%的护士认为可以避免,8%的护士认为不可确定。结论: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2.
张菊兰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15-115
目的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避免和减少伤害的发生,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回顾性调查100名手术室护士1999~2003年间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结论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3.
黄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0-2581
目的:调查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33名泉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33名护士中有18名护士曾被针刺伤,发生次数为41次。发生的主要环节是采血操作、回套针头、处理污染针头时,其中处理污染针头时被刺伤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日益积累,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站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与操作规程不规范、带血针头处理以及针刺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等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完善意外针刺伤的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朱英花 《中外医疗》2013,(35):145-146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45例案例进行总结.结果 45例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中: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12例,操作习惯不正确13例,工作量过大重7例,患者不配合13例.结论 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操作习惯不正确、工作量过大及患者不配合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人员合理配置及规范操作等几方面的重视,从而有效的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归纳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护对策,即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低下,临床护士对于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而使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护理操作,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及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生物制品.阐述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护士提供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目标抽样方法,对我院18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0%的护士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50%的护士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几率大.60%的护士认为针刺伤后最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和肝炎.结论 大多数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心理害怕且消极无奈,可能原因是意识到针刺伤的巨大危害性,认为针刺伤不可避免以及受伤后缺乏必要的支持系统.少数临床护士对针刺伤认识不足,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有侥幸心理.  相似文献   

7.
调查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护士意外针刺伤的危害,从生理和心理危害阐述.针对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安全使用锐器,规范污物处理,刺伤处理原则五个方面的对策,减少和避免护士针刺意外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黄绍容  吕玉珍 《海南医学》2010,21(3):146-147
目的了解本院急诊护士职业损伤的现状,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3名护士一年来的职业暴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针刺伤、体液污染为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职业安全培训是否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180名临床护士(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去一年内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的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发生密度),针刺伤发生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及上报率,不良操作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的发生情况等.然后对受调查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经过安全培训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后一年内以上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前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而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安全培训前护士自我防护情况,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及时登记上报率为15%,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86%,及时登记上报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培训前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不戴手套发生率为68%,而培训后回套针帽发生率为31%,分离针头发生率为24%,不戴手套发生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经过系统职业培训后,操作中不良习惯改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千预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职和轮转的46名护士进行相关资料的问卷调查.结果:最近24个月内((2007年1月-2008年12月),100%的门诊输液室护士受到过针刺伤的损害,针刺伤与人力配备、对护上针刺伤的认知、护士是否规范操作及护士自身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护士面临着针刺伤的危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情况。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480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25名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54%。其中76.00%的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过;低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门急诊、外科、手术室针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钟刺伤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器毁形、拔针、处理用物、回套针帽等;护士在操作时经常戴手套者仅占10.21%,钟刺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者占53.18%。自觉执行上报制度者占13.18%。产生心理障碍者占90.82%。结论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差,操作不规范,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管理,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针刺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安全操作行为的认知和实施情况,针刺伤的发生率及有关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本院180名临床低年资(工龄≤5年)护士进行现场问卷及实地检查。结果:临床低年资护士针刺伤普遍存在;对针刺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1年内有153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5%,人均刺伤1.17次。结论:低年资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针刺废物处理的管理,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钟美容  梁燕宓 《广西医学》2009,31(9):1355-1356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临床实习期间针刺伤的原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在我院临床实习的护士332名进行针刺伤情况的回顾性调查。结果52.71%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针刺伤,其中65.14%发生于白班,34.86%发生于夜班。88%在发生针剌伤时未戴手套,19.43%发生于整理使用过的针头、输液器时,13.71%被刺伤实习护生有回套针帽的习惯,13.14%发生于分离针头或输液器时。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实习护生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针刺伤多发生在一些护士临床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结论 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多发生在护理人员临床操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是其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的原因,如何防护和安全操作等问题。方法 对本院2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50名护士中有204人发生过针剌伤,发生率是81.7%,其中75人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占刺伤率的36.7%;抽血、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率低,仅3.39%;回套针帽率高,占63.3%;操作后取下针头率高,占80%;在针刺伤发生后向上级汇报率低,占9.3%。结论 护士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一年内22名注射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过去一年内,100%的注射室护士发生了针刺伤,年人均刺伤2.63例,发生针刺伤后按正常程序上报者占27.27%,按规范进行正确处理者占56.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液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20名本院输液室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是否发生针刺伤进行统计,分析针刺伤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 20名被调查者均有接触受到传染病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的经历,接触2-15次不等,17例(85%)有被锐器损伤的经历,刺伤1-3次不等,3例(15%)有被传染病病人污染的针头损伤的经历。被针刺伤后均采用碘伏消毒后以无菌纱布包扎,未向护士长及相关部门报告,未进行抽血检查和预防性抗体注射治疗。输液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常见原因为工作繁忙、操作不规范、自我防护意识缺乏等。结论加强防护教育和培训,严格规范操作是降低输液室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防范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在职护士50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预防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果评价4个方面,提升急诊护士执行锐器物品操作认知水平,增强护理人员操作行为的正确性,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通过1年的干预,急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预防动机水平显著提高(4.02±0.15,P<0.05),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64%下降到20%(χ2=2.56,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针刺预防行为,减少护士职业风险,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