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68)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妇产科围术期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妇产科常规干预,观察组针对临床特点行积极防治,现对其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痊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再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可显著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采用新仪器无创、简便、安全的对疾病进行确诊,采用溶栓、抗凝等正规治疗,并预防肺栓塞,患者具备手术条件时,需尽早开展手术,以全面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乐民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5):272-274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全身静脉系统内的栓子脱落后堵塞肺血管床,其中99%的栓子是血栓性质的,也称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hsm,PTE),简称为PE。围手术期发生的PE在外科已屡见不鲜,重者发生猝死,由此引发不少医疗纠纷。PE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直接关联,后者发生隐匿,常常在毫无察觉中血栓已脱落并随血液回流堵寨肺动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率上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越来越受关注。轻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紧等症状,若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导致患者肺栓塞甚至引起死亡。近年来,对于外科围手术期的血栓预防的相关指南和推荐意见也越来越多。而肝脏较为特殊,它血管众多,且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和促凝血因子,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和血栓风险并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VTE危险分级,选择采用机械性物理预防或抗凝药物预防。本文拟对肝切除术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的方案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98)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妇科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肺栓塞发生率较对照组相比要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一例死亡。结论在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肝素抗凝结合健康指导的措施取得明显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2年4月我院妇科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肺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肺栓塞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一例死亡.结论采用肝素抗凝结合健康指导治疗妇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防治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骨科创伤手术治疗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0例,另选同期骨科创伤手术治疗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和手术相关因素。结果: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既往有高血压24例、糖尿病23例,本次伤情为多发伤复合伤18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为65%,结合手术综合治疗后的效果为95%。结论: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与患肢制动时间长、手术操作这些外在因素有关,还与患者自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有关;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给予药物及手术综合治疗,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拉元红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49)
目的探究高海拔地区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及其临床效果与特征。方法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是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从高海拔区域接收并治疗的200例患者,分析高海拔区域骨折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与综合性治疗,并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1)高海拔区域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流缓慢导致血液高凝,进而产生静脉血栓。高海拔区域的人群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人体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明显高于平原区,加上骨折患者活动受限,血液流动缓慢,进而增加了血栓的发生率;(2)对照组与研究组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远远高于对照组(82%),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高海拔区域的骨折患者需要及时做好防治措施,降低血栓的形成,并选择综合性疗法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 bosis,DVT)两种表现形式。有学者认为,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肺栓塞的原发病常常是DVT。绝大部分DVT发病前期无症状,70%以上的PTE是在死亡后发现。PTE和DVT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刘玉芬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6):383-38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重者可发生股部青肿,甚至肺栓塞,危及生命。我院外科近年来高度重视做好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表现1.1下肢肿胀比较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之差,>1 cm有临床意义[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与肿胀的关系,见表1。表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与肿胀的关系形成部位肢体肿胀范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整肢体肿胀股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位于膝或大腿下部静脉血栓形成肿胀位于足、踝和小腿下… 相似文献
11.
张福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7)
[摘要]半乳糖凝集素是一类糖结合蛋白,对细胞表面的半乳糖苷和细胞外的糖蛋白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它们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如:细胞凋亡、细胞活化和炎症的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最近在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对照实验研究中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galectin-3 binding protein,Gal3Bp)可上调微粒(microparticles,MPs)的表达以促进DVT形成.P-选择素作为一种介导静脉血栓形成的糖蛋白,研究证明其有希望作为DVT诊断的一个生物标记物.半乳糖凝集素参与P-选择素的表达,并可能涉及静脉血栓的的形成.白细胞介素-6作为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炎症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中发现其可能是VT发生的一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与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可促进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以促进静脉血栓的形成.随着对半乳糖凝集素在炎症发生发展及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有望成为防治静脉血栓的一个新的药物靶点及生物标记物,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45)
综述了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及现状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了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概念、相关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现有的预防措施。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因素、环境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基础疾病因素、生理状态因素以及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淡薄等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机体代谢、循环系统、凝血系统、中枢神经以及认知功能等影响;现有对策包括手术过程中核心体温的监测、调节手术室环境温度、保温被加温毯的使用、预热皮肤消毒剂、加温液体、输血/输液器及术中使用物品的温度、预保温以及复合保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 方法 将100例2型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LMWH组常规手术,LMWH组术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功能(PLT、MPV、PCT、CD62p、vWF),凝血-纤溶功能(PT、APTT、Fib、AT-Ⅲ、t-PA、PAI-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并以50例非糖尿病腹腔镜手术者为对照组行对比分析。 结果 非LMWH组下腔DVT发生率高于LMWH组和对照组(P<0.05),LMW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非LMWH组和LMWH组之间PLT、MPV、PCT、CD62p、vWF、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Fib、AT-Ⅲ、PAI-1、t-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T-Ⅲ与t-PA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组AT-Ⅲ与t-PA降低,且非LMWH组低于LMWH组,LMWH组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升高,且非LMWH组高于LMWH组,LMWH组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参数异于常人,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率高,低分子肝素可起到预防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前甲亢内科治疗占主导地位,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逐年减少,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围手术期意外及并发症的防治,确保甲亢手术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VTE早期发病隐匿,临床中漏诊率与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干预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既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均为血栓形成后的筛查指标,无法反映血栓形成早期隐匿的止、凝血异常,缺乏特异性的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新型早期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早期预警血栓前状态,对评估围手术期VTE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TAT、t-PAIC、PIC、TM等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围手术期VTE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并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手术后形成静脉血栓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不采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呈高凝状等3大原因。临床上诊断静脉血栓的方法有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并且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关节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87例骨关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修正的Geneva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中,年龄>65岁的61例(70.1%)、手术中使用止血带的65例(74.7%)、全身麻醉82例(94.3%)、手术时间>1小时的80例(92.0%)、麻醉时间>1.5小时的82例(94.3%)、麻醉复苏时间>1小时的73例(83.9%)、术后踝泵运动<250次/天的86例(98.9%)、有心血管疾病史的58例(66.7%)。结论年龄、手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是否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踝泵运动等为下肢静脉血栓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