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保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在对此病认识不足会盲目地施行不必要的手术,因此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我院1996年2月~2005年12月共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方法 28例采取保守治疗,2例实施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获治愈,平均住院(14.60±2.21)d。随访1~6个月,未发生肠瘘、重症感染及复发病例。结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及时诊断和实施持续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等保守方法,可有效提高痊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1SBO)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45例EPISB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42例保守治疗治愈,其中治愈时间在1周内7例,1~2周26例,2~3周9例,3~4周3例,平均治愈时间13d;1例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2例因出现固定压痛的肠攀而剖腹探查,术中未发现病灶,行腹腔冲洗、引流后关腹。结论 EPISBO应以保守治疗为主,重视胃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梗阻缓解,平均住院18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方法对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实施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对症及手术治疗。结果通过非手术治疗28例获治愈,2例因绞窄性肠梗阻的予以手术行小范围梗阻坏死肠段切除术;本组患者均随访13年,2例复发,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适时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可提高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苏朝清 《腹部外科》2008,21(3):187-188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病例的20%,如处理不当可导致多发性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炎性肠梗阻应先试行保守治疗。现就我科2006年收治的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腹部手术的创伤、炎症等原因易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在术后1~3周内发生的以炎性梗阻多见,我院自1990年~2001年共收治23例,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3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治疗结果。结果23例此类病人中有4例因当时对该病认识不足,而行急诊手术治疗,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余均行保守治愈。结论提高对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手术创伤或炎症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如治疗方法不得当,可致肠外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2011-01—2013-01,我科对2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实施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我们采用76%泛影葡胺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5例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1例使用76%泛影葡胺溶液等治疗后5~8d内肠梗阻完全解除,有效率73.3%;4例无明显缓解者继续保守治疗11~16d梗阻症状完全缓解,平均住院16.5d;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守治疗,早期应用76%泛影葡胺及生长抑素等治疗效果较好,多可避免再次手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178例,一期行右半结肠切除37例,一期行左半结肠切除80例,一期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吻合31例,一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13例,结、直肠癌晚期无法根治切除者行结肠造瘘7例,短路手术10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24/17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5%(8/178)。结论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应及时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创造条件力争一期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早期预警因素和发病原因。方法:回顾210例符合腹部手术后合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腹腔感染和肠瘘3种炎性并发症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手术种类、既往手术次数、术后早期炎性指标,来探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结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以肠粘连松解术后发生率最高(53.5%,30/56),既往手术次数增多能显示其具有递增的关系,术后早期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机体处于炎性反应阶段。结论:既往手术类型及手术次数是导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因素,但发病原因与手术创伤诱发的腹腔脏器、尤其是小肠的过度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肠梗阻解除时间平均6.5 d。2例出院后再次出现慢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在腹腔严重感染性疾病术后多见,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同时应动态观察腹部症状、体征变化,严防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附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29例合并急性肠梗阻的结直肠癌病例。在4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一期行切除吻合术37例,5例因广泛转移而仅行造瘘术;在87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中,68例一期行Hartmann术、二期行闭瘘吻合术,6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2例行乙状结肠切除吻合加横结肠造口术,3例行肿瘤切除永久性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口术,8例行姑息性单纯结肠造口术。结果术中出现并发症29例(22.5%),其中切口感染11例,切口裂开3例,肺部、腹腔、泌尿系感染各1例,心、肺、肾功能不全9例,感染性休克1例,循环功能不全1例、肺栓塞1例,后3例死亡(2.3%),其余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论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多属中晚期,手术是解除梗阻的有效方法,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部位和病情而定,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大肠癌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综合保守治疗;结果:10例患者保守治疗全部成功;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非细菌性炎性肠梗阻,以发生在术后早期,腹胀、呕吐明显,腹痛轻或无为主要临床特点,治疗应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左半结肠急性梗阻的处理对策(附7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急性梗阻的处理对策。方法对78例左半结肠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行近端结肠造瘘或Hartm ann手术,51例施行了Ⅰ期手术,其中结肠次全切除24例,结肠全切除12例,术中灌洗、左半结肠切除15例。术后切口感染16例,吻合口漏1例,均经保守治愈。结论对左半结肠急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情况允许的左半结肠急性梗阻患者Ⅰ期手术是安全、经济、可行的,结肠全切除或结肠次全切除可作为治疗左半结肠恶性梗阻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承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收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68 例,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 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自拟承气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穴位 贴敷治疗,均治疗 7 天。比较两组的胃液引流量、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以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二胺氧化酶水平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为 91.2%(P < 0.05);腹胀、腹痛、便秘以及呕吐等症状评分降低,如腹胀症状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2.10±0.27),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3.82±0.41)相比有显著降低(P < 0.05);胃液引流 量降低,观察组(388.02±40.59)mL,低于对照组(520.39±57.39)mL(P < 0.05);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 如排气时间观察组(2.89±0.37)d 短于对照组(5.47±0.66)d(P < 0.05);血清 IL-6、TNF-α、hs-CRP 较对照组水平较低, 丙二醛、二胺氧化酶水平较低,如血清 IL-6 治疗后观察组为(33.10±3.54)ng/L,低于对照组(87.93±9.42)ng/L (P < 0.05)。结论:自拟承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可改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肠瘘患者42例,其中40例(95.2%)发生于胃肠手术之后,肠瘘的位置:5例胃肠吻合口瘘,7例结肠瘘,14例回肠瘘,8例十二指肠瘘和8例空肠瘘。高流量瘘(〉500 ml/d)有20例(47.6%),低流量瘘(〈500 ml/d)22例(52.4%)。保守治疗17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25例(其中在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发现肠瘘3月左右再行确定性手术15例)。结果本组行保守治疗17例中,治愈12例(70.6%),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行手术治疗25例中,治愈21例(84%),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两组治愈率及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肠瘘2周左右即行早期确定性手术10例患者,4例(40%)再次发生肠瘘;发现瘘之后3个月再行手术的15例患者,2例(13.3%)再次发生肠瘘,两组手术后再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本组患者自发现肠瘘之日起,行保守治疗者平均住院(198.5±35.6)d;行手术治疗者平均住院(122.4±45.2)d。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早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88.5±25.1)d,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平均住院(168.5±65.9)d,早期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晚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肠瘘患者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是可行,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获得较好地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评价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例急性完全性机械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在结肠镜和X线辅助下,行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7~10 d后行一期根治手术。结果 19例患者置管减压引流全部成功。全部病例腹痛缓解,腹胀、呕吐症状消失;置管后第3 d,腹围由(89.8±2.7)cm减小到(73.1±5.1)cm,腹腔内压力由(24.0±3.7)cmH2O减至(11.6±2.2)cmH2O;胃管引流量从(750.0±110.3)ml下降至(10.5±8.7)ml;减压导管引流量从(1 634.7±114.2)ml下降至(8.4±1.7)ml;梗阻近端肠管最大横径从(5.6±1.1)cm缩小至(1.7±0.4)cm(P=0.001或P〈0.01)。所有病例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无吻合口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肛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中,具有有效、安全、经济、创伤小的特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并不少见,约占术后肠梗阻的1/5。我院自2001年~2003年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0例,应用禁食禁水、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