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一些基础研究结果显示,脑缺血损伤的程度与性别有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绝经期前的女性比同年龄男性的脑卒中发生率低,而绝经期后女性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推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脑缺血性血管病的发病及病程有一定关系.尽管雌激素对脑缺血的影响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国内外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雌激素可减轻脑缺血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可能对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低下所致[1]。雌激素替代疗法(HRT)可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发生率,然而,HRT可能导致生殖系统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增生等则影响了其应用。因此,能对心血管系统等有保护作用,且无不良影响的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PE)成为防治绝经期妇女冠心病的最好药物。  相似文献   

3.
周志焕  高秀梅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20-202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上或血中激素水平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一直持续到来过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不适应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称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病率占75%。其中25%的患者症状明显,需要治疗。西医采用HRT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但长期使用HRT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引起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少,因此中医药有望替代或补充HRT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近年来,许多实验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研究显示它在人和动物体内有雌激素样作用,因此对绝经期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不足而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有治疗作用。另外,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大豆异黄酮中染料木素的抗癌作用也被不少学者研究证实,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其抗癌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植物雌激素是一种来源于植物,在结构、功能上与雌激素相似的非甾体类化合物,在体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抗雌激素活性作用和拟雌激素作用[1].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还具有抗骨质疏松、降血脂、降糖等作用,可广泛运用在肿瘤、围绝经期综合症、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方面[2].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妇女绝经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PMOP)大多表现为雌激素下降剧烈,致使破骨细胞活性被激发,成骨细胞活性被抑制,加速了骨吸收,骨的空白重建增多,产生骨质疏松。然而雌激素副作用过大,人们在致力于寻求雌激素替代物,这类物质被称作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质(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modulators,SERMs),而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PE)正是其中之一。植物雌激素较小的副作用,具有抗围绝经期综合症治疗作用,植物雌激素的大量研究被引发。现就植物雌激素类中药防治PMOP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植物雌激素在临床各科应用较为广泛,应用于妇科及临床各科,现将其总结归纳,以便为植物雌激素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及现当代期刊,整理有关植物雌激素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从文献学角度提供植物雌激素类中药的"机制—功效"关联特性的表达与认知依据。结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具有抗肿瘤、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骨质疏松、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老年痴呆症等作用。结论植物雌激素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如何使植物雌激素的应用合理化、规范化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水平逐步降低,进而可导致失眠等症状发生。我国女性围绝经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最高,平均发生率可达75.2%,且失眠的发病率在诸多精神神经症状中高居不下。目前临床可通过补充雌激素改善围绝经期失眠,但由于其不良作用及部分患者对激素的恐惧心理,使其在临床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限制,而植物雌激素(PE)具有与人体内源性雌二醇(E2)十分相似的结构,大多能够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等途径,发挥对围绝经期失眠症状的改善作用,且其不良作用较激素补充疗法(HRT)明显降低,因此通过补充PE或许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此文就围绕PE对围绝经期失眠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药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  郑红霞  徐颖  林娜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8):3474-3487
植物雌激素是与人体内源性雌激素17-β-雌二醇结构相似的植物来源的化合物,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引起拟/抗雌激素作用。该文系统梳理了近年国内外已报道的植物雌激素相关文献,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萜类、甾体类化合物等,具有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相关疾病、癌症及调节大脑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经典雌激素受体通路、表观遗传效应、激活5'-腺苷-磷酸激活蛋白激酶、抑制激酶、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调节凋亡相关的蛋白、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植物雌激素按其功效主要分布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中,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经典名方主要为补益剂、理气药及和解剂等,该综述以期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植物雌激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使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如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激动易怒、心悸、失眠、便秘、骨质疏松症等。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激素替代治疗,疗效肯定,但长期使用雌激素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而中医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多环节、多层次延缓性腺轴衰老,可以获得满意效果。1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和发病率有性别、年龄差异.生育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而进入围绝经期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几乎与同龄男性相等.有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比绝经前高4~5倍[1].绝经后脑梗死发病率远高于围绝经期前[2].随着社会入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围绝经期、绝经后期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围绝经期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笔者就天王补心丹防治围绝经期心血管疾病的组方原理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的雌激素样活性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研究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的雌激素样活性。方法:去卵巢大鼠、幼年小鼠、成年小鼠和雌激素化小鼠灌胃给予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150-600mg/kg,连续5-9天后,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和子宫重量法判断雌激素样作用。结果: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能明显增加去卵巢大鼠阴道涂片中角化细胞数量,部分恢复去卵巢大鼠的性周期;使去卵巢大鼠和幼年小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这种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正常成年小鼠的子宫生长无明显影响,在合用雌二醇时,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均使雌二醇的促子宫生长作用明显减弱。结论: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对雌激素低下动物显示弱雌激素活性,对正常雌激素水平动物无明显雌激素样活性,而在合用雌二醇时,则部分抑制雌二醇的促子宫生长作用,提示葛根素和葛根总异黄酮具有雌激素受体部分激动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延经丸对围绝经期大鼠子宫系数、子宫微循环及血清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变化,验证经验方“延经丸”调节围绝经期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方法:采用18月龄自然衰老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乙烯雌酚组、延经丸高剂量组、延经丸低剂量组.青年组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处理,连续21天.于末次给药后2h取血,测定给药前后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子宫微血管血流,之后摘取子宫和卵巢,称重量并计算子宫和卵巢系数.结果:延经丸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FSH、LH的含量,升高E2的含量,提高大鼠子宫体质量指数,增加子宫毛细血管的开放数,加速血流,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延经丸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微循环,增加子宫和卵巢的重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葛根对15月龄雌性大鼠子宫、卵巢的影响及卵巢颗粒细胞中雌激素变化。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50只,月龄15个月,体重240~380g。随机分为围绝经期组、葛根高剂量组(4倍于低剂量)、葛根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尼尔雌醇)、中药对照组(更年康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月龄5个月,体重180~200g雌性wistar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各组给药4周后,处死,剥离子宫称重。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卵巢颗粒细胞中雌激素的表达及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卵巢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葛根能增加围绝经期雌性大鼠子宫重量及卵巢颗粒细泡中雌激素的分泌和改变卵巢形态的作用。结论:葛根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为开发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新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不断地增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中老年女性群体更为明显。骨质疏松症正逐渐发展成为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慢性的骨代谢性疾病。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发病后,不但有疼痛、关节变形等临床症状,而且会大大增加骨折风险,病情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近年来,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因其具有的高致残率及低痊愈率的特征,越来越得到重视,因而了解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在经历了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后,处于雌激素低下状态,除了忍受各‘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外,还要经历雌激素降低所引起的一系列绝经期综合征,并可导致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等。激素替代治疗(HT)是正常绝经期妇女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她们的心理和生理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关于子宫内膜癌术后是否给予HT的问题,目前观点尚不统一。笔者在临床上用甲蓉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明显,因此,笔者考虑用甲蓉片来替代HT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问题。本研究从甲蓉片对裸鼠移植瘤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影响的角度来探讨甲蓉片用于提高子宫内膜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安全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讨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改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的意义。方法:我院针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49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服用雌激素结合片剂,比较妇女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内雌二醇含量,对子宫内膜进行超声检测,并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分析症状改变。结果:妇女服用雌激素结合片剂后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上升,LH、TG和FSH的含量下降,阴道弹性增强,湿润。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明显改善症状,增加妇女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的绝经前女性患者要明显低于男性患者,说明雌激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雌激素替代疗法逐渐成为新的防治研究热点。大量植物雌激素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研究,以期消除合成类雌激素在治疗中副作用。该文总结了雌激素受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应用及局限性,以及植物雌激素在其防治过程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为围绝经期功血),是由于妇女此时的卵巢功能已开始趋于衰退,卵巢中的卵子数明显减少甚至耗竭,失去了性激素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正反馈作用,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增高(FSH多高于LH),缺乏LH中期波峰,不能排卵引起,当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失去支持,即坏死脱落而出血,但由于雌激素引起内膜组织的酸性黏多糖(AMPS)的聚合和凝胶作用,使间质内血管通透性降低,影响物质交换,造成局部内膜组织缺血,坏死脱落而引起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子宫不规则过多出血,子宫不规则出血。  相似文献   

20.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能与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的非甾体类化合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将植物雌激素分为异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及其他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对子宫和乳腺等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其他组织器官不会产生刺激增生等副作用。长期暴露或过量使用植物雌激素对雄性生殖系统和胎儿的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评价标准、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综述了植物雌激素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等最新研究进展,以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