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疗效。方法将42例处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二组均给予共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剂量:5U/(kg·次),2h/次;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肝素治疗,即100U/(kg·次),12h/次,皮下注射。观察二组患儿治愈率、病死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应用肝素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定时皮下注射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效果好,可改善危重新生儿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脓毒症合并DIC患儿,将其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患儿治疗后DIC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5例确诊为DIC的新生儿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59例及对照组26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持续泵入肝素治疗,肝素剂量:高凝期10~20U.kg-1.h-1,低凝期1~5U.kg-1.h-1;对照组未给予肝素。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DIC完全纠正时间及痊愈患儿住院时间,观察治疗组应用肝素后有无加重出血现象。结果治愈率:治疗组81.36%(48/59),对照组57.69%(15/2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5);DIC完全纠正时间:治疗组(6.3±1.8)d,对照组(10.3±2.6)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64,P<0.05);痊愈患儿住院时间:治疗组(16.7±3.3)d,对照组(22.7±3.5)d,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85,P<0.05)。治疗组无一例出现继发性出血不良反应。结论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何汝固   《中国医学工程》2014,(7):106-107
目的观察持续小剂量肝素对窒息胎粪及羊水吸入致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及预后。万法将48例窒息胎粪及羊水吸入致A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肝素10-15U/(kg·h),持续7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6、PAI-2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凝血指标及PL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肝素可明显抑制新生儿ARDS炎症介质释放,改善微循环,是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磊 《中外医疗》2014,(12):107-10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胛、APTr、F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盯、APITr、F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T、APTr、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缩短PT、APTr,降低Fg含量,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危重症病房收治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常规给予肝素、新鲜冰冻血浆、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10万U/瓶),2万U/(kg·次),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观察出血、栓塞等临床表现情况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能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选我院2010年至2012年共61例确诊为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微剂量肝素皮下注射及联合输注冷沉淀治疗。结果:58例于用药后48小时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血小板于平均于4天内恢复正常,1例死亡,2例因病情重家属放弃抢救并出院,总有效率95.1%,在用药前后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普通肝素防治胎盘早剥(AP)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2例AP早产儿临床资料,予以普通肝素治疗,观察AP早产儿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儿不良反应率控制在20%以内;且用药治疗后患儿APTT、PT等凝血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PLT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合理使用普通肝素对AP早产儿凝血功能障碍均具有效改善作用,对新生儿需优先选择低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2例和抗凝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治疗,抗凝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IU/次,腹壁皮下注射,每12h 1次。二组均7d为1个疗程。二组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结果二组肺功能、血气分析在治疗7d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P均<0.01),但抗凝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1);治疗后抗凝组的D -D含量及凝血指标(INR、PT、APTT、FIB)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1)和对照组(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凝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AECOPD ,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泼尼松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在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肾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指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氟桂利嗪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性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频发性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共77例;研究组,在低分子肝素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共69例。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的血细胞减少、皮疹、头痛、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桂利嗪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性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已确诊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方式泮托拉唑治疗,研究组予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72小时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而对照组的为75.0%,研究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总不良反应为12.5%,对照组治疗总不良反应为45.0%,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距较为明显P<0.05,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临床效果明显,能缩短出血时间,促进凝血、减少输血量,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双盲、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1例)、Ⅱ组(36例),两组皆建立专用通道。治疗Ⅰ组给予肝素每次62.5~125 u/kg,每4~6小时一次;治疗Ⅱ组给予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每24小时60~90 u/kg,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凝血系统、3P试验和D-二聚体以指导治疗,为防止肝素所致的出血,及时加用鱼精蛋白。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天)、肝素应用时间(天)、PC恢复时间、D-二聚体恢复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治疗Ⅱ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经t检验,P〈0.001,差异显著。结论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疗效肯定,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冯琼  李春蕾 《重庆医学》2016,(36):5113-5115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冲洗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MA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清理呼吸道等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沐舒坦冲洗液0.5~1ml反复冲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上呼吸机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气胸和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MAS进行气管冲洗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促进病情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7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激素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静脉滴注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变化,并观察水肿消退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ALB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水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迅速减轻水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低分子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大庆龙南医院儿科收治的DIC患儿,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结果低分子量肝素组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较普通肝素组有明显差异,低分子量肝素明显优于普通肝素。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应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2年确诊为DIC病例共45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微剂量肝素[24 U/(kg.d)]皮下注射及联合输注冷沉淀治疗。结果 45例于用药后48 h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血小板平均于4d内恢复正常,4例死亡,1例因病情重家属放弃抢救并出院,总有效率88.8%,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黄建荣 《河北医学》2016,(8):1333-133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6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6.71±3.01)d,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为(34.52±4.73)d(P<0.05);实验组住院费用为(110362.26±215.92)元,多于对照组(12845.67±469.36)元(P<0.05);实验组手术治疗后 ADL 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