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新野县上庄乡卫生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定位,观察组行神经刺激器定位,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胡钦擎 《广州医药》2002,33(6):46-47
为观察小儿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1-6岁上肢手术患儿60例在基础麻醉下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腋路40例,肌间沟20例,效果满意58例,占96.7%,阻滞不全2例占3.33%。结果表明,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高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CBPB)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方法行腋路或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鞘内置入导管和经导管注入局麻药,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上肢五大神经感觉阻滞发生率为91.7%~98.3%,上肢运动阻滞发生率为98.3%,麻醉满意率为83.3%。结论PNS定位于CBPB有助于提高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维斌  覃宝全  文莉 《华夏医学》2003,16(2):214-21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广泛用于患者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神经定位准确 ,神经刺激器的应用可满足这一需要。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同时能避免为了寻找异感而引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现就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与方法选择上肢外科手术患者 3 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8~ 71岁 ,ASA I~ 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3 5例患者均经肌间沟入路 ,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 STMUPL 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肌沟及腋路)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及病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NS定位,予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罗比卡因。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成功率和镇痛持续时间。结果:周围神经刺激器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  相似文献   

8.
茆顺翠 《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60-276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30例行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未出现护理有关的意外和并发症。结论根据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特点,采取规范熟练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吴镇国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995-99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国内尤其是基层医院广泛应用。传统方法在操作时以患者有无异感为给药的判断依据,存在一定失败率。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使神经定位更为准确,使得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有所提高。而在定位上找到一个更好的点,便于发挥周围神经刺激器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利用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试验)作为定位方法与传统肌间沟法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三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34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肌间沟组)33例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腋路组)33例。结果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乙状结肠直肠全层脱垂肠段肠壁内神经丛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脱垂肠管的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发生尼氏体溶解或浓缩呈团块状,细胞核偏位和浓缩变小,细胞肿大或萎缩,神经节内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粗面内质网肿胀、脱颗粒,线粒体肿大、嵴消失或呈空泡,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等超微结构的改变。认为肠管直肠脱垂时肠壁内神经丛的损害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男性鞍上区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鞍上区AC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1岁,因"持续性头痛1年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2个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0:00和8:00时血清皮质醇含量降低;头部MRI检查显示鞍上区椭圆形肿块,大小为3.2 cm×2.7 cm×2.0 cm,T1WI显示不均匀低信号,T2WI显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团块状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可见花环状强化,实验室检查及头部MRI检查提示不排除胶质瘤诊断,限期选择额下入路行鞍上区占位切除术切除全部肿物,病理诊断为ACPP。该患者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ACP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病理学诊断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ACPP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盆腔内脏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防止和减少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引起的排尿和性功能障碍提供神经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并测量20例成人男尸的盆丛,骶2-4盆内脏神经膀胱丛,前列腺丛和直肠丛的神经及其分支。结果:得出盆腔各神经丛的分支数量、长度、直径及各种神经相互吻合关系。结论:保留骶2-4神经袢和分支,对减少术后功能障碍有益;盆丛的易损伤区在直肠中段和膀胱侧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3种神经阻滞法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3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1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1);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丛加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加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利用颈丛运动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的可行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资料。②方法应用显微解剖方法解剖观察了30例成人尸体标本颈丛运动支的分支分布形式及其可供游离的长度和直径等。③结果颈2,颈3及颈4脊神经前支均发出运动支支配肩胛提肌及斜角肌群。其中尤以颈3及颈4脊神经发出的肩胛提肌支较为粗大且恒定。其长度分别为27.58±6.99mm和33.74±6.50mm,直径分别为0.97±0.35mm和1.16±0.45mm,平均截面积为0.20mm,所含神经纤维平均为850条。④结论颈丛部分运动支具备足够的长度和直经,用其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70-4271
目的:针对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探索一种更切实可行,镇痛效果更加完善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75)麻醉采用常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75)麻醉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镇痛强度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B组麻醉发生阻滞不全者明显较A组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更加完全,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为该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臂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观察组患者MAP、HR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15min后进行颈丛阻滞麻醉的联合麻醉方法,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