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298例宫颈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9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6 691枚,99例(326枚)有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6例,转移率为8.7%,髂总淋巴结转移33例,盆腔淋巴结转移97例。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单一转移2例,合并髂总转移2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癌栓(χ2=4.198,P=0.040)、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χ2=4.452,P=0.035)、髂总淋巴结转移(χ2=92.942,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χ2=51.230,P=0.000)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s回归多因素分析示,髂总淋巴结转移(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P=0.001)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髂总淋巴结转移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对于有上述2个危险因素的宫颈癌患者可能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需认真评估,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但目前单独对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系统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特征、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根治术治疗的960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髂总淋巴结转移特征、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结果:288例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0.0%,其中45例有髂总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7%。合并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46.1%,而合并其它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7.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SCC-Ag4μg/L、宫颈浸润深度2/3、宫旁切缘阳性与髂总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3组、术后复发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SCC-Ag4μg/L(P=0.026,OR=2.303)、宫旁切缘阳性(P=0.045,OR=2.634)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合并其它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治疗前SCC-Ag4μg/L、宫旁切缘阳性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3组、术后复发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6年1月~1998年12月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148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2.97%(34/148),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髂内和髂外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00%(14/50),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骶前和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高度的淋巴结.子宫内膜腺癌、腺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0%、40.00%、52.17%(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50.00%、50.00%(P<0.01).当子宫外有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74.1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4.40%,子宫外无病灶时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0%,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70%,前后相比P<0.001.细胞分化Ⅲ级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7.1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52%与细胞分化Ⅰ、Ⅱ级相比P<0.001.子宫旁脉管有浸润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4.21%,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6.92%,与宫旁无脉管浸润相比,前者P<0.001;后者P>0.05;肿瘤浸润子宫肌层超过其厚度的1/2、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8.30%和37.14%(P<0.001、P<0.05).当肿瘤位于宫体下段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00%和36.40%,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腺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子宫外有转移灶和肿瘤细胞分级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宫旁脉管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中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原发病灶部位、肌层浸润深度主要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应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这不仅能切除阳性淋巴结,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以准确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2.1%vs 16.2%),并且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G_1:12.1%;G_2:21.4%;G_3:34.5%)、肌层浸润深度(≤1/2:11.9%>1/2:29%)有关;子宫内膜癌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偏低(34.8% vs 68.3%),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偏高(4.3%vs 0),盆腹淋巴结共同受累的发生率偏高(60.9%vs 31.7%).宫颈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0%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内膜癌93.3%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内膜癌与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均为闭孔淋巴结(内膜癌:73.9%、宫颈癌:70.7%),受累最少的均为腹股沟淋巴结(内膜癌:8.7%、宫颈癌:7.3%),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2%vs 31.7%)、骶前淋巴结(21.7%vs 17.1%)的受累几率较高,而髂外淋巴结受累的几率偏低(17.4%vs 41.5%).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式不同于宫颈癌,虽然内膜癌主要向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是仍然存在直接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且各病理分级的内膜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同步放化疗是否提高根治术后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间188例行宫颈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同步放化疗的疗效。结果 全组46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单纯放疗组后腹膜、髂总及盆腔非髂总转移者的复发转移分别为4、5、11例(57.1%、55.6%、28.2%);同步放化疗组相应的复发转移分别为5、5、16例(62.5%、25%、15.2%)。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能够明显改善盆腔非髂总、髂总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非髂总88.6%∶76.9%,P=0.003;髂总80.0%∶44.4%,P=0.041),而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50.0%∶42.9%,P=0.973)。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及同步放化疗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后腹膜比盆腔非髂总HR=4.259,95%CI=1.700~10.671,P=0.002;髂总比盆腔非髂总HR=2.985,95%CI=1.290~6.907,P=0.011;同步放化疗比放疗:HR=0.439,95%CI=0.218~0.885,P=0.021)。结论 同步放化疗能改善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但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行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患者行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21.2%和23.9%,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仅为7例;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肿瘤中低分化、深度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而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有肿瘤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深度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71例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为87.32%,且发生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官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以43例ⅠA2~Ⅳ期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对这43例各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盆腔各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人数和淋巴结组数基本按如下顺序递减:官旁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在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中,检测出6组淋巴结转移(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大多集中干宫旁和闭孔区域.有6例患者检测到髂总淋巴结转移,5例检测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均伴有盆腔其他区域的淋巴结转移.结论: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规律:以宫旁和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髂内和髂外淋巴结转移率较官旁和闭孔淋巴结低,但较髂总、腹股沟深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高;髂总、腹股沟深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孙萍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10):597-600
子宫颈癌在女性恶性生殖系统肿瘤中的发生率居于首位,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 PALN)转移与宫颈癌的治疗、预后密切相关。宫颈癌的淋巴转移途经多为宫颈旁、宫旁转移到闭孔、髂内外,再转移到髂总、骶前,最终汇集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或)转移至锁骨上或腹股沟深淋巴结的阶梯式转移,但也存在不经过盆腔淋巴结的跳跃式转移。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治疗前SCC 值等被认为是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术前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大多通过影像学诊断,CT通过显示淋巴结在横断面上的最大直径以及淋巴结内部密度改变来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方法,但其敏感性及准确性均低于PET 。肿大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以手术切除,特别是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对术后放疗影响小等优点逐渐发展起来,既能诊断,同时也有重要的治疗价值。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宫颈癌治疗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之一,但被认为更多是局部病变,对复发淋巴结区域采取积极治疗仍可明显改善生存率。但初治时即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患者往往同时有远处转移或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Ⅰb、Ⅱ期宫颈癌228例中的4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18.42%。对淋巴结分布、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12~36个,平均23个。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其余依次为髂内、髂外、髂总、股深淋巴结,左侧多于右侧, (P<0. 05)。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 31 %, 3例髂总淋巴结阳性者皆为临床分期Ⅱ期、生长类型为内生型。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6.59%,内生型者、肿瘤直径≥4cm发生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 01)。25例发生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肿瘤直径≥4cm、内生型者易有多个淋巴结转移且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b、Ⅱ期宫颈癌是必要的,但无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盆腔淋巴结状态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预后指标,以便术后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0.
关慧  王瑄  陈杰 《现代肿瘤医学》2017,(8):1271-1273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28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患者中3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9%,其中所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9.4%的患者未经盆腔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织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21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而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全面的分期手术可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提供预后相关信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临床病理因素及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总体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5.0%(89/356);肿瘤直径≥4cm(OR=2.778,95%CI:1.410-5.131,P=0.001),术前SSCAg水平>3ng/ml(OR=2.645,95%CI:1.106-4.673,P=0.019)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RR=3.638,95%CI:1.146-5.891,P=0.002)、FIGO分期(RR=2.672,95%CI:1.063-6.367,P=0.007)、SSCAg(RR=2.187,95%CI:1.121-4.287,P=0.001)对预后有影响。结论:肿瘤直径、术前SSCAg水平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FIGO分期及SSCAg水平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提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三级分站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96例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Ⅰa2~Ⅱa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在宫颈肿瘤周围黏膜下3、6、9、12点处分别注射99mTc-硫胶体0.5ml,术后将清扫的盆腔淋巴结用闾讲庖墙刑逋馓讲?确定放射活性计数比同侧淋巴结升高5倍者为前哨淋巴结,将切除的盆腔淋巴结连续切片行HE染色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共检出41例患者的83枚转移盆腔淋巴结,其中宫旁和闭孔淋巴结转移65枚,髂内外淋巴结转移17枚,髂总淋巴结转移1枚.22例宫旁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同时伴有髂内淋巴结转移者3例,髂外淋巴结转移者5例,髂内和髂外淋巴结均转移者1例.19例闭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同时伴有髂内淋巴结转移者3例,髂外淋巴结转移者4例.x2检验显示,宫旁和(或)闭孔淋巴结转移与盆腔其他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共检出转移前哨淋巴结81枚,其中宫旁和闭孔前哨淋巴结转移64枚,髂内外前哨淋巴结转移17枚.宫旁和(或)闭孔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患者的1和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转移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93.2%)明显高于转移组(65.1%).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三站是可行的,第1站为宫旁和闭孔区域淋巴结,第2站为髂内和髂外淋巴结,第3站为髂总和腹股沟深淋巴结,可根据转移情况合理地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65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45例髂总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的治疗结果。结果:652例宫颈癌患者中,45例(6.90%)发生髂总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髂总淋巴结转移有关,但lon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结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为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髂总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完整、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n=127例)或盆腔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洁清扫(n=62例)。按照危险因素进行分组,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低风险组(n=63例)和中高风险组(n=95例)两组。采用生存分析对不同危险分组中盆腔淋巴结清扫和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组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盆腔淋巴结清扫组(P<0.05)。在95例中高风险患者中也显示了这种关联(P<0.05),但在63例低风险患者中,生存分析显示总体存活和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淋巴结清扫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在中高风险的患者中,盆腔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洁清扫术较单独盆腔淋巴洁清扫术降低了死亡风险。结论 对于中高风险患者,采用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控制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59例淋巴结转移情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后腹膜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  5年来进行广泛性子宫和盆腔淋巴结切除的FIGOⅠ期和Ⅱ期患者 59例 ,其中 57例术前进行了间接法盆腔淋巴结造影。切除的淋巴结分装标记送病检。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者 1 8例 ,转移率 30 %。切除的淋巴结数目 1 3~ 35个 ,平均 2 2个。转移部位以髂内最多 ,其余依次为闭孔、髂外、髂总、腹股沟深淋巴结 ,右侧多于左侧 ,但P >0 .0 5。临床Ⅰ期淋巴结阳性 2 4 .3 % ;Ⅱ期 40 .9% ,P >0 .0 5。术前淋巴造影与术后病理相符 2例 ,不符 2 8例 ,二者无相关关系 ,P >0 .0 5。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采用的临床分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盆腔淋巴结切除对临床Ⅰ期宫颈癌是必要的。淋巴结的转移部位无特殊性。间接法淋巴造影技术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58例卵巢上皮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e R  Lin YZ  Chen GL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8):499-501
目的 分析卵巢上皮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为患者选择淋巴结清除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 5 8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就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 8例卵巢上皮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 4 8.3% ,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7.9%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 2 5 .9%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部位、腹水状况、临床分期和残留病灶直径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关 ;多因素分析显示 ,临床分期和残留病灶直径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极为重要 ,早期患者较为合适 ,而对曾有残留病灶的晚期患者 ,在二次探查术时可以考虑行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7.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季瑞  陆云燕 《现代肿瘤医学》2019,(19):3491-349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临床病理资料,探讨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9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非内膜样腺癌、FIGO Ⅲ 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GO Ⅲ 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2 cm、治疗前CA125水平高于正常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FIGO分期、病理类型、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FIGO分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FIGO分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治疗前CA125水平、盆腔淋巴结与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至1990年,我院为44例各种类型恶性卵巢肿瘤作后腹膜淋巴结切除。30例(68.81%)为上皮性,8例(18.18%)为生殖细胞肿瘤。结果表示淋巴转移是恶性卵巢肿瘤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转移途径。总的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率是38.6%(17/44)。Ⅲ期56.25%、Ⅱ期20%、Ⅰ期5.8%。淋巴结切除44例中,17例有转移,其中主动脉旁和盆腔淋巴结阳性者5例,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但盆腔淋巴结阴性3例,盆腔淋巴结阳性而主动脉旁淋巴结阴性9例。淋巴转移途径与淋巴结切除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