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胥银宇  顾江红 《重庆医学》2007,36(24):2551-2552
目的探讨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3种保守治疗方法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93倒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分为3组,腹腔镜组33例和开腹组31例采用保守性手术,MTX组29例予以MTX20mg肌注,每天1次,连续5d,治愈后3个月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比较3组输卵管通畅率,并统计两年内宫内孕、重复异位妊娠及继发不孕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孕发生率与开腹组、MT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与MT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继发不孕发生率与M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是对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且不增加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濮阳市华龙区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确诊的9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各30例。A组采用药物治疗,B组实施期待疗法,C组进行手术治疗。对比3组输卵管通畅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C组患者输卵管通畅率高于A、B组,B组输卵管通畅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子宫内妊娠率高于A、B组,不孕率低于A、B组,A组子宫内妊娠率及不孕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患者子宫内妊娠、异位妊娠及不孕发生率均优于开腹手术(P<0.05)。结论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与期待疗法,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风险低、创伤小等优势,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治疗中输卵管部分切除与否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药物组(A组)、切除组(B组)和保留组(C组),分别行药物杀胚、输卵管切除及输卵管保留手术治疗,随访2年,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再次妊娠率、重复输卵管妊娠率以及继发不孕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均于治愈后第3个月进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输卵管通畅率以C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妊娠率以C组最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不孕率以C组最低,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重复输卵管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是对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且不增加重复输卵管妊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薛锋  ;王立新 《湖南医学》2014,(4):756-758
【目的】比较药物保守治疗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中,观察组9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而对照组90例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出院时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妊娠包块消失时间、输卵管再通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宫内妊娠率和再次异位妊娠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盆腔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疗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大大提高患者术后宫内再次妊娠率,降低患者再次异位妊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225例,随机分为3组,各75例。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B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C组采用药物治疗,对比各组妊娠结局。结果 A、B组输卵管通畅率均高于C组(P<0.05);A组输卵管通畅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宫内妊娠率高于C组(P<0.05),异位妊娠和不孕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宫内妊娠、异位妊娠以及不孕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输卵管通畅率,腹腔镜手术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可提高宫内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配伍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行保守治疗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对临床确诊输卵管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50例。A组:治疗采用MTx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护理为常规护理,结合心理护理;B组:治疗采用MTX药物治疗,护理为常规护理。两组治疗结束后至少观察2年的妊娠情况。结果:再次输卵管妊娠:A组3例(6%),B组10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妊娠:A组42例(84%),B组30例(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TX药物配合中药治疗,结合心理护理,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率低、宫内妊娠率高,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不同方法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异位妊娠患者,均有生育要求,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腹腔镜 A 组66例,开腹 B 组66例,药物保守治疗 C 组68例,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随访一年内再次妊娠率。结果:A 组治愈率98.48%,B 组治愈率96.97%,C 组治愈率75.00%,差异显著(P <0.05);A 组、B 组血清β-和 CG 恢复正常,时间与 C 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术后随访一年,A 组宫内妊娠率78.79%,B 组宫内妊娠率69.70%,C 组宫内妊娠率48.53%,差异显著(P <0.05)。结论:不同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确定,对于具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nRH-a联合IVF-ET治疗子宫腺肌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不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50例因子宫腺肌病不孕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另50例因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GnRH-a联合IVF-ET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Gn使用总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获卵数和受精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妊娠率为66.00%明显低于对照组84.00%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5.15%明显高于对照组2.3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妊娠贫血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GnRH-a联合IVF-ET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具有显著效果,但子宫腺肌病对妊娠结局有较多负面影响,可造成流产、胎膜早破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9.
郑小敏  阳晓敏  黎勇明  卢燕 《广西医学》2009,31(8):1112-11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掺的有效性。方法输卵管妊娠219例分为两组,A组105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线性切开取胚术加黄体剔除术,B组114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线性切开取胚术加注药术。观察两组术后β-HCG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及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PEP)、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复经时间。结果A组术后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短于B组,持续性异位妊娠率低于B组(P〈0.05),术后复经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加剔除黄体能使β-HCG迅速下降,有效降低PE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法用于输卵管妊娠对于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3组,各有病例30例,其中甲组患者予以甲氨蝶呤治疗,乙组实施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丙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输卵管取胚术后局部甲氨蝶呤注射,比较各组经过治疗后生殖状态和对侧输卵管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三组继发性不孕的发生率以及宫内妊娠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组保留患侧输卵管,再次输卵管妊娠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输卵管受损患者宫内妊娠发生率明显较健康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再次输卵管妊娠以及继发性不孕发生率较对侧输卵管健康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侧输卵管切除以及甲氨蝶呤治疗后患者宫内妊娠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再次输卵管妊娠和继发性不孕。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采用合适的药物剂量和途径对于输卵管妊娠患者采取安全性、有效性均较高的方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延期妊娠的妊娠结局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延期妊娠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 185例延期妊娠病例和同期收治的过期妊娠病例4 2例及 37~ 4 1周病例 184例。结果 三组间新生儿的体重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 ,三组新生儿体重相比差异无显著。延期组和过期组分别有 1例死胎。三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逐渐下降 ,且足月组和延期组分别与过期组相比 ,差异显著。三组手术产 (剖宫产、胎吸、产钳助产 )率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 ,延期妊娠组的手术产率接近过期妊娠组的手术产率 ,与足月组相比 ,差异显著。结论 延期妊娠虽新生儿的体重较足月组略有增高 ,但其新生儿Apgar评分渐减 ;手术产率显著增高 ,存在难产因素 ,故应视其为高危妊娠  相似文献   

12.
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再次妊娠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手术后再次妊娠情况,探讨术后指导受孕、提高宫内妊娠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经手术治疗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有生育要求的424例患者,追踪生育结局18~72个月.根据生育结局分为重复性异位妊娠组与宫内妊娠组,分析术后两组手术后妊娠间隔时间的频数分布及Life-table曲线分布.结果 (1)177例(41.7%)患者术后宫内妊娠;102例(24.1%)重复性异位妊娠.(2)宫内妊娠48.02%(85/177)发生在术后半年内,75 14%(133/177)在1年内,术后2年累积宫内妊娠率达94.92%(168/177);重复性异位妊娠9.8%(10/102)发生在术后半年内,48.04%(49/102)在术后18个月内,术后2年累积异位妊娠发生率为67.65%(69/102),仍有33.3%发生在手术2年后.结论 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月经恢复即可安全妊娠,宫内自然受孕半年内增长最快,2年后宫内妊娠机率低下而异位妊娠机率仍较高.建议术后早期计划妊娠,并配以输卵管通液治疗有望提高宫内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女性B族链球菌携带情况及对母体和胎儿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以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966例妊娠晚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及直肠分泌物B族链球菌检测,观察B族链球菌携带情况,跟踪妊娠结局,统计不同组研究对象母体和胎儿妊娠结局水平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全部966例受试者GBS感染率为9.52%,不同年龄、流产史和生育史受试者GBS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BS阳性未干预组胎膜早破、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水平(均P<0.05),而GBS阳性干预组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BS阳性未干预组水平(均P<0.05),且GBS阳性干预组在羊膜炎、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GBS阴性组水平(均P<0.05);3组受试者新生儿Apgar评分、早产、剖宫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妊娠晚期孕妇GBS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羊膜炎、宫内感染、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母体和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加,实施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可在一定程上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妊娠晚期孕妇进行产前GBS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贺海林  王芬芳  徐华  严伟玲 《吉林医学》2013,34(13):2409-2411
目的: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建立几种常见病理妊娠(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血小板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并与正常妊娠组对照。方法:血液标本取自妊娠晚期妇女106名,测量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结果:研究发现在先兆子痫、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感染中,PLT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MPV在先兆子痫和妊娠期糖尿病中亦呈显著变化。结论:本次研究可帮助临床医师通过观察血常规结果的变化来管理相关病理妊娠。当然,血小板的变化极为复杂,只有临床与检验的紧密合作才有可能正确应对相关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建风  王彩霞 《海南医学》2011,22(12):114-11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08-2010年于我院分娩的120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剖宫产76例,阴道产44例.结果 孕周<34周的新生儿窒息率、病死率显著高于孕周>34周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第2胎窒息率、死亡率显著高于第1胎,且与剖宫产组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住院分娩妊娠伴甲亢症患者63例,发病率为5.2‰,按照病情控制情况分为未控组(28例)和控制组(35例),随机选取同期正常妊娠30例为对照组,通过测量比较各组血清中的甲功5项和β2-m值,探讨甲亢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⑴未控组血清TSH、FT3、FT4与控制组比较(P〈0.01),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⑵未控组T3、T4、β2-m测定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而控制组T3、T4、β2-m测定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妊娠结局:未控组引产、早产、流产高于控制组(P〈0.05)。⑷妊娠并发症:未控组妊娠甲状腺危象、甲亢性心脏病高于控制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亢的患者将甲状腺激素控制在理想范围有利于减少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胎妊娠减胎术(MPR)对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MPR的孕妇479例为减胎组,选取243例同期怀孕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根据减胎后保留胚胎数,将减胎组分为保留双胎组(n=245)与保留单胎组(n=234)。根据妊娠胚胎数,将对照组分为普通双胎组(n=133)与普通单胎组(n=110),比较4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减胎组(保留双胎组与保留单胎组)的自然流产率(10.61%和9.83%)均高于普通双胎组(0.75%),保留双胎组的自然流产率高于普通单胎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双胎组与普通双胎组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保留双胎组分别为8.98%、13.47%、41.10%和42.30%,普通双胎组分别为9.02%、11.28%、39.39%和42.80%)的发生率均高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R可能会导致自然流产、自然减胎的风险增加。MPR后保留胎儿数以及正常妊娠胎儿数是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道了100例妊娠期妇女进行心电图测定。其中80例为不同孕期妇女,与20例非孕妇女进行对照分析。分为五组:非孕组(20例),早孕组“<12周20例,中孕组13至27周20例,28至33周20例。晚孕34至40周20例。结果证实:各学期左心室电Fu数值,Rv5+Svl<3.5mv。左心室肌重量晚孕组(35至40周)增加明显。S电轴无明显偏移。P—R间期,Q—T间期,妊娠组与非孕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心率随孕周增加而轻度加快。因此每位孕妇在早孕即应接受心电图检查,做动态观察,对围产期保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22-year-old lady, 3rd gravida presented with discomfort in the lower abdomen and bleeding per vagina following 6 months amenorrhoea. USG of abdomen showed single dead foetus of 21 weeks gestation occupying in the cervical region, endometrial cavity was empty. On laparotomy, cervical region was seen enlarged and distended and over which body of uterus lied. After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y ligation, vertical incision was made over the body of the uterus and cervical region. During the removal of foetal parts and placenta from the cervical region, there was severe haemorrhage for which immediate total hysterectomy was necessitated. In another case, a 28-year-old primigravida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the complaints of abdominal pain at 34 weeks of gestation and she gave history of recurrent pain abdomen throughout pregnancy. USG of abdomen showed a suspected case of secondary abdominal pregnancy. Immediate laparotomy was done and after making a transverse incision over the gestation sac, a live foetus was delivered. A bulky uterus was visible behind the gestation sac and placenta was seen situated,over a part of sigmoid colon and the greatvessels. To see the location of placenta, a part of it got separated spontaneously and severe bleeding started which could not be properly controlled. She received 9 units of blood transfusion but ultimately died. The weight of the baby was 1.9 kg and it had talipes equinovarus. Baby was discharged after 5 days in goo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