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等中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院校新的培养目标.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是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某一类人才应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标准要求。它既是中医药院校展开一切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性工作,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我校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的支持和引导下,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发展1.1师承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医学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了社会关注的课题。随着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成了建设的主体,尤其是针对中医药院校的教育。鉴于中医院校康复医学专业的教育存在困难多、难度大和教育条件差等因素,严重影响到了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中医药院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需要在发展中总结经验,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开拓办学模式,促进学院的发展。因此在本阶段,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体现中医药院校办学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医儿童健康科普人才和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更加凸显出来。这对中医院校培养中医儿童健康科普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基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此引入设计思维,对中医院校培养中医儿童健康科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引导科普人员从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向通俗和社会化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以要达成的成果着手,解决中医药科普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科普人员实现正确运用科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科学知识,传递科技信息;能够创新性的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科普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普教育理论,促进中医药科普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体,随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转变不够、课程设置趋同、能力培养不足以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把握其“地方性、行业性、多样性、应用性”的特征,对于深化人才培养改革,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理论、技艺精深、精湛,逐步形成完整、独立医学体系。其发展壮大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有广泛人民群众接受社会影响力。在当地中医药高校着力塑造传统中医药文化、地方特色,以期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当前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普遍采用"以文引医"带动模式,该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即形成"以文引医"教育模式。本文探讨就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文引医"教育模式,希望在中医药方面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拓展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注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强化临床培训、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案例资源库等途径,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有效开展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为中医药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与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建立中医大学生"四自"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善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新医科"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立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成人、以劳塑人是"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此要求之下,医学高等院校应适应全民健康的目标和社会保健服务的需求,坚持本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念,加强大健康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单纯的培养中医治疗人才,而是培养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应是多样化、多元化.对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招生应采取按类招生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负担,给其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坚持主辅修,为学生开拓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应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授课要多样化;应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人才的素质水平,除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中医临床人才不同成长阶段培养目标及培养重点的区别,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师承教育、本专科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各种培养模式均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尤其应重点关注各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以便有针对性改进。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和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把特色研究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尽快将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医药文化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全面的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根据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进展及现状,应以高等教育、规范化培养、继续医学教育、转岗培训培养模式为主,其培养形式各有所长,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4.
中医高等教育50年,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岗位需求和医疗环境的改变,中医学人才培养应适时进行调整。本研究以7所中医院校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入手,分析中医类课程课时与学分的占比、中医基础类与中医经典类课时与学分的占比,探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录     
在回顾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和学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建立中医药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为重构鲜明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医药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探索了崭新的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中医药本科教育标准,遵循“勤于实践”“继承与发展并重”“中西医并存”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反复论证,构建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完善和规范人才培养的过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典课程的教学,中医经典课程对于学生辨治思维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各大中医院校面临经典课程压缩,经典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增加经典课程的教学时数、建设完善的临床教学基地、提高经典课程教师的水平等几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中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蒙恬 《中医教育》2022,(1):40-44
采用SWOT模型对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已有成就和基础、当前存在的问题、疫情和中西医并重发展带来的契机以及所面临的各类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从加大教育投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推动学科发展战略实施等方面探索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期有助于西部地区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任务与对策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3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现代高等中医药学科及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发挥现代多学科的互补性;应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中医药的教育体系、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正确而科学的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切实解决好中医临床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结合与统一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全科”“通才”的广泛适应性与“专科”“专才”的专业专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进行了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了当前中医医疗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认为卓越中医师培养是医学模式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文化传承及强校的需要.明确了卓越中医师的概念,提出了“突出一个中心、坚持两个主体、重在三个层面、做到四个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及特色课程,着重提高中医信念、中医悟性、中医思维与中医应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