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对胃重复双幽门畸形合并溃疡出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79岁。因黑便,头晕,口干3d,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检查:T36.0℃,P80次/min,R18次/min,BP140/85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10.6×10^9/L,RBC2.48×10^12/L,HGB81g/L,HCT0.243,PLT33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72岁。因头昏、乏力、腰背酸痛2个月于2004年6月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四肢关节、脊柱正常。血常规:WBC3.1×10^9/L,中性粒细胞0.57,淋巴细胞0.40,单核细胞0.03,Hb56g/L,BPC130×10^9/L;血沉111mm/1h;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原幼浆细胞占0.640。免疫球蛋白:IgG9.08g/L,IgA9.46g/L,IgM0.35g/L,κ轻链4.40g/L,λ轻链13.6g/L。  相似文献   

3.
RhD(-)患者输注RhD(+)血液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例摘要 患者,男,51岁。2008年4月17日因车祸伤8h后入本院,确诊为右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入院时患者精神面貌差,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处于半昏迷状态,需急诊作右下肢切除手术。术前检查:体温36.2℃,脉搏13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65mmHg。ABO血型O型,RhD(-),Hb77g/L,RBC2.66×10^12/L,Hct 0.222,Pit171×10^9/L,PT14.9s、APTT43s,WBC4.3×10^9/L,预计出血量3000ml左右,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子宫憩室妊娠漏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女,28岁。早产1次,人工流产1次。因人工流产术后3d仍伴严重早孕反应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见完全性纵隔撕裂后的残痕;子宫颈着色、光滑;子宫前位,稍大,质软,活动佳;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10^9/L,N0.65,L 0.35,Hb130g/L,RBC4.2×10^12/L。B超示子宫体6.1cm×5.3cm×4.7cm,其间有一约1.8cm×1.6cm×1.3cm的妊娠囊,且见胎芽和心血管搏动。  相似文献   

5.
男,6月龄。主因发热2d,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查体:T39C,P140次/min,R35次/min,BP90/60mmHg。精神反应好,热病容,呼吸稍促,全身无皮疹,口唇红润,稍干,口腔黏膜光滑,咽红,扁桃腺轻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HR140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余(-)。血WBC10.8×10^9/L,N0.35,L0.61,Hb118g/L,PLT105×10^9/L。既往健康。入院诊断:支气管炎,予抗炎、抗病毒及对症处理无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女,36岁。因咳嗽、咽痛2d,于2007—10—06T12:00到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9℃,P72次/min,R20次/min,BP120/80mmHg。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Ⅰ度肿大,余查体均未见异常。血常规:WBC10.2×10^9/L,N0.81,L0.18,M0.01,RBC4.5×10^12/L,Hb120g/L,PIT150×10^9/L。胸透:胸部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红霉素(肠溶片)0.4g,3次/d口服;蜜炼川贝枇杷膏1汤匙,3次/d口服,共3d。  相似文献   

7.
1例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外渗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79岁,2004年12月20日以直肠癌收住我院,入院时T36.5℃,P70次/min,R18次/min,BP120/70mmHg,化验:白细胞7.4&;#215;10^9/L,红细胞3.93&;#215;10^12/L,血红蛋白123g/L,  相似文献   

8.
1病历介绍男,47岁。因中上腹持续性疼痛、头痛、发热10天,腹胀、尿少5天,于1996年5月17日入院。查体:T38℃,P96次/min,R22次/min,BP94/72mmHg(12.5/9.5kPa);急性病容,痛苦貌,精神差,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异常;咽部稍充血,无出血点,扁桃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本价及肿块,肝、脾未们及,腹水征阳性。实验室检查:Hb144g/L,RBC4.9×1012/L,WBC3.8×109/L,L0.21,N0.79,尿蛋白(),RBC0~1/HP,WBC(+);肝功能正常,血淀粉酶15.4μmol·s-1·L-1,血糖5.4m…  相似文献   

9.
王泽平  王林  顾洪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47-49,i0003
目的:观察影响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各种因素并探讨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9于泰山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中心实验室完成。取新生的Wistar大鼠100只,无菌的取出心脏,培养不同浓度(0.5&;#215;10^5 cells/mL, 1.0&;#215;10^5 cells/mL, 1.5&;#215;10^5 cells/mL, 2.0&;#215;10^5 cells/mL)的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在培养的第2,3,4天,利用Recorder-8050磁带式录像机观察并记录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同时将培养的心肌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80%,50%,20%)和不同时间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2,4,6d)进行处理,在培养的第2,3,4天观察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最后采用内皮素受体阻断剂BQ123(1.0&;#215;10^-6 mmol/L)处理心肌细胞,观察并分析内皮素能否影响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结果:①心肌细胞单独培养时,其浓度越大,培养时间越长,搏动频率越高。②低浓度组(0.5&;#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高浓度组(2.0&;#215;10^8 L^-1)的搏动频率在96h达高峰,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88.9&;#177;5.8次/min.144.2&;#177;62次/min,P〈0.05)。③用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心肌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2天收集的培养液在48h时的作用最强(116.6&;#177;6.6次/min.89.7&;#177;4.2次/min,P〈0.05);高浓度组在48h时的作用也最强,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100.3&;#177;7.9次/min,85.2&;#177;6.1次/min,P〈0.05)。④BQ123能显著降低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诱发的增加细胞搏动频率作用(113.9&;#177;6.5次/min,95.1&;#177;5.次/min,P〈0.01)。 结论: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细胞的浓度、培养时间都能影响其频率;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也能调节心肌细胞的频率;而内皮素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 男,15岁。因发热3d,皮肤疱疹2d,加重伴昏迷1d于2006—06—10入院。查体:T40.8℃,P140次/min,R25次/min,BP120/90mmHg一般状态差,意识不清,由家长背人病房,查体欠合作,大小便失禁。颜面部躯干双上肢均见密集的水疱疹,大小3--5mm,壁薄易破,疱疹周围可见红润,躯干部居多。眼睑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口腔黏膜见疱疹。颈强阳性、克尼格式征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11.6×10^9/L,N0.83、L0.124。肝功:AST48U/L,ALT56U/L,GGT65U/L。脑脊液常规:外观清亮,白细胞数0×10^6/L,葡萄糖2.55mmol/L,蛋白质0.21g/L,氯128mmol/L。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0岁,2003年2月6日晚入院,患者于2月6目上午在工作中不慎右膝部被机器扭转致伤,肢体大部分离断,只有部分皮肤相连,畸形,小腿呈紫色,足趾苍白发凉。查体:T37.9℃,P102次/min,X线显示右膝关节开放、畸形,入院时查:RBC2.76×10^12/L、Hb80g/L、WBC13.5×10^9/L、N0.92、L0.08,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输血2000ml,术后查血:Hb95g/L,以后多次给病人复查,呈进行性贫血状态,术后第二天病人肢体冰凉,血管反应消失。  相似文献   

12.
加替沙星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女,50岁,因口干、多饮、多尿伴消瘦5年,加重伴发热、尿频、尿痛3d,于2005年6月20日收入院。查体:T38.8℃,P102次/min,R20b次/min,BP13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有轻叩痛。血常规WBC11.7&;#215;10^9/L,血糖13.5mmol/L。血酮体2.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酮症、泌尿系感染。以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nd+加替沙星0+2g+胰岛岽6u静脉滴注,2次/d,滴注约20s时,患者突感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恍惚;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摘要 男,1岁8月龄。主因咳嗽10d余,发现血常规异常1d于2007-05-29T17:40入院。查体:右下肢皮肤瘀斑,咽充血,肝肋下4cm,质韧边钝;血Hb 115g/L,WBC27.33×10^9/L,G0.08,L0.83,M0.06,E0.02,B0.01,PLT12×10^9/L。血常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清抗体检查提示EB病毒感染。彩超:肝脾肿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简要病史:患者,女,65岁。主因神志不清2小时于2006年9月16日入院,查体T:40℃,P:112次/分,R:52次/分,BP:80/65mmHg呈浅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大汗,项强(+),生理反射迟钝。血常规:WBC20.4×10^9/L,NEUT 0.914,PLT 95×10^9/L;便常规:外观黏液血便,镜检WBC满视野/高,潜血++++;床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肌酶:AST75U/L,LDH342U/L,CK451U/L,LK—MB34U/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恙虫病合并肠梗阻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57岁,农民。因发热半个月.腹胀、肛门停止排便1周,恶心呕吐3d入院。既往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当地医院查B超示空腹时胃内有大量滞留物,血常规:WBC13.2×10^9/L,N0.42,E0,Hb131g/L。查体:T38.8℃,P110次/min,R24次/min。BP117/81mmHg。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特殊。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6次/min  相似文献   

16.
1例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急性发作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9岁,喀麦隆籍非洲黑人,自幼诊断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腰、髋部疼痛伴左下肢红肿1d,发热3d,于2008年9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急性痛苦面容,体温37.6℃,脉搏12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6/77mmHg(1mmHg=0.133kPa),SaO296%;血常规回报:WBC18.39×10^9/L,Hb124g/L,PLT464×10^9/L。入院后立即予卧床休息、吸氧、止痛、水化治疗。经治疗6d后疼痛缓解,病情稳定,带口服止痛药奇曼丁出院。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0岁,4d前曾上山种玉米并饮山间生水,回家后当夜出现畏寒、发热(T最高达39.5℃)伴周身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入当地医院治疗3d,病情时好时坏,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粒细胞无形体病”收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2.1×10^9/L、N59.1%、血小板44×10^9/L,T37.5℃、P88次/min,R21次/min,BP112/72mm 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急重型儿童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5×10^0/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联合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联合地塞米松1.5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于治疗第6d起口服强的松2mg/(kg·d);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血小板计数≥50×10^9/L时间分别为(2.1±0.6)d,(2.7±0.6)d,(3.9±0.8)d,血小板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0.1±1.2)d,(11.2±1.3)d,(13.5±1.9)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急重型儿童ITP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31I标记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31I—GM—CSF)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建立HL-60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SCID白血病小鼠随机分为6组,Ⅰ、Ⅱ、Ⅲ治疗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9.25×10^5,22.20×10^5,37.00×10^5Bq的^131I-GM-CSF,Ⅳ、Ⅴ两对照组分别给予未标记的^131I及^131I、GM—CSF混合物,Ⅵ为空白对照组。给药后监测外周血和骨髓HL-60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变化,观察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外周血和骨髓HL-60细胞、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Ⅱ、Ⅲ组降低明显;治疗后2周Ⅱ、Ⅲ组血小板显著上升[分别为(901.00±102.77)×10^9/L,(494.63±130.38)×10^9/L],与对照组[Ⅴ组(109.00±19,61)×10^9/L,Ⅵ组(106.44±16.34)×10^9/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最长生存时间为60d,治疗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131I-GM-CSF可提高SCID小鼠存活率;低、中剂量的^131I-GM—CSF与疗效之间可能存在剂量依赖关系;^131I-GM-CSF可用于放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20.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细胞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重建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1例HLA单倍体相合的HSCT患者进行研究,12名健康供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重建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结果白血病患者外周血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髓样树突细胞1型(MDC1)的百分比分别为0.13%、0.05%和0.03%,绝对值分别为7.89×10^6/L、1.52×10^6/L和1.33×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76%、0.65%和0.44%,绝对值分别为42.66×10^6/L、35.56×10^6/L和26.70×10^6/L,白血病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细胞2型(MDC2)、浆样树突细胞(PDC)的百分比分别为0.01%和0.07%,绝对值分别为0.15×10^6/L和2.60×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44%和0.14%,绝对值分别为2.40×10^6/L和8.50×10^6/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PDC比值明显减低(P=0.001)。移植后14天(+14天)MDC1、MDC2及PDC绝对值分别为1.45×10^6/L、0.32×10^6/L和1.60×10^6/L,达到患者移植前水平,但+100天内均未能恢复正常水平;MDC/PDC比值+14天(1.40)与移植前(0.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至+30天恢复正常(P=0.602)。+14天高PDC、DC组和低MDC/PDC比值组Ⅱ~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低PDC、DC组和高MDC/PDC比值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外周血DC百分比、绝对值及MDC/PDC比值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值恢复较快,+30天恢复正常,其他指标恢复较慢,+100天内均未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aGVHD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