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小玲 《大家健康》2013,(1):179-18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提出鉴别诊断。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为:肿块一般较大(3~5cm),边界清楚而回声较强,形态规则,中心常发生液化坏死,血流信号丰富。结论超声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CDU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CDU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符合率93.1%,定性诊断符合率89.6%;二维超声可分为均质型与混合型。结论 CDU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有重要的定位诊断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有较高的定性诊断率,有利于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双侧,其余均为单发,共有21个病灶。单发病灶19个(右侧10个,左侧9个),多发2个(双侧各1个)。呈圆形或类圆形17个,边缘分叶形3个,哑铃状1个。包膜完整18个,不完整3个。直径2.0~3.5 cm者6个,直径3.5~5.0 cm者7个,直径5.0~11.8 cm者8个。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表现为低等混杂密度或密度均匀的肿块,3个病灶中心部伴有钙化,呈颗粒状或边缘局限性的环形钙化。所有病例实性部分于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增加40~80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肾上腺区较大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1例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的分析,将肾上腺偶发瘤分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和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认为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内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克山病研究所关承华邓晶赵焕喜钟学宽二院门诊B超室金立德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发生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分布的区域[1]。现将1例首先经B超诊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膀胱...  相似文献   

6.
CT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43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本组43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腹膜后一腹主动脉旁21例,肾门附近8例,髂动脉旁3例,盆腔内2例,膀胱内2例,右心房内1例,肝内下腔静脉旁1例,肝门1例,胰头1例,小肠1例.2例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腹主动脉旁和下腔静脉旁.瘤体最大者为11 cm×13 cm,最小为1.5 cm×2.0 cm.32例为良性病变,瘤体直径<5 cm者23例,直径5~10 cm者7例.直径>10 cm者2例.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并两肺多发转移结节,1例并多发骨转移,1例并肝内多发转移和脊柱多发转移,瘤体直径均>5 cm,其中>10 cm者4例.CT定位符合率达100.0%(43/43),CT诊断符合率达93.0%(40/43).结论 CT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锝[99mTc]肼基烟酰胺奥曲肽类似物(99mTc-HYNIC-TOC)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327例肾上腺肿块患者进行99mTc-HYNIC-TOC显像,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1例,其他类型肿瘤216例.结果 327例患者中99mTc-HYNIC-TOC显像阳性86例,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1例.99mTc-HYNIC-TOC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64.0%、93.1%、83.2%、82.6%和83.4%.结论 99mTc-HYNIC-TOC显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飞云  王小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02-340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相关资料,2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6.4%(19/22)。结论:CT扫描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37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5%的患者有高血压,24 h尿儿茶酚胺和香草基扁桃酸增高者分别为86.7%及80.0%,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检查增高者分别为6/7及5/7.经腹部B超、CT、MRI等检查进行定位诊断.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占同期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14.0%.成功行肿瘤切除术者占89.2%,恶性者占16.2%.结论 尿儿茶酚胺和香草基扁桃酸以及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三维CT应作为首选的定位方法.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容易复发,对于复发病例应争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锝[^99mTc]肼基烟酰胺奥曲肽类似物(^99mTe—HYNIC-TOC)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327例肾上腺肿块患者进行^99mTc-HYNIC-TOC显像,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1例,其他类型肿瘤216例。结果327例患者中^99mTc-HYNIC-TOC显像阳性86例,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1例^99mTc-HYNIC-TOC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64.0%、93.1%、83.2%、82.6%和83.4%。结论^99mTc-HYNIC-TOC显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6例嗜铬细胞瘤死亡原因分别为:嗜铬细胞瘤危象,心律紊乱;脑血管意外;合并感染及肿瘤破裂,腹腔出血。为降低死亡率,应吸取如下教训:1 凡有诊断线索者应紧追不放,争取早日明确趁断,手术根治。2 嗜铬细胞瘤患者死于心脏问题占首位,为避免心衰,心律紊乱,应积极预防并治疗嗜铬细胞瘤危象。3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因诊断难度较大,往往在确趁时肿瘤较大,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 2 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 2 3例 (95 .8% ) ,尿VMA检查 2 4例 ,阳性 2 3例 (95 .8% ) ,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2 .5 %、10 0 %及 10 0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 2 0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 ,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讨论了我院2年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上腺肿瘤的CT 表现,包括功能性皮质腺瘤10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结果表明CT 扫描对直径1cm 以上的肿瘤检出率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且对定性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和评价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83例临床疑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均进行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与断层融合SPECT/CT显像,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83例患者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阳性19例,其中17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64例中有24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阳性56例中的38例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阴性27例中有3例病理为嗜铬细胞瘤。生长抑素受体全身显像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5%、95.2%、68.7%、89.5%、62.5%,而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57.1%、74.7%、67.9%、88.9%。通过生长抑素全身显像检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肿瘤长径的ROC曲线示:AUC为0.735(95%CI=0.578~0.892,P=0.011),肿瘤长径的阳性诊断临界值为4.0 cm,诊断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75.0%。结论:生长抑素受体断层融合显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较全身显像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特别是对长径较小或囊实性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4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直径3.0~9.0 cm,分为A组(<6 cm)36例,B组(≥6 cm) 12例,比较两组术中资料.结果 48例手术均成功完成,病理检查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等组织内,亦偶见于膀胱壁、脾、卵巢、睾丸等处,多为良性,10%的嗜铬细胞瘤为恶性,大小差异很大,大者易发现,瘤体通常为4.0~5.0cm,大小与症状不一定有关系。症状为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有阵发性加剧。本文总结25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声像特征与探寻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超声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诊断价值。分析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并指出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对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B超、C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为其主要特点,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6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0例.肾上腺原发肿瘤64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8例.结论:完善检查手段可提高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15例完全静止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探讨完全静止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8年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5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手术共切除7个肿瘤,瘤体直径1.5cm~10.0cm,平均7.1cm。术后随访15个月~8年,平均3.8年。本组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定性诊断主要依靠血、尿儿茶酚胺及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术前控制血压、补充血容量及纠正心律失常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方式以开放手术为主,但在定位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后需终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