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察了在AlEtCl2/t-BuCl引发体系作用下的α-蒎烯阳离子聚合行为.结果表明,t-BuCl与AlEtCl2复合后,由于生成(CH3)C正离子而使引发活性增大.但t-BuCl的引人对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大,产物主要由二、三聚体组成.聚合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α-蒎烯在进行阳离子聚合时容易发生链终止反应而导致单体转化率和产物分子量较低.α-蒎烯在聚合反应的同时伴随着异构化反应,用制备GPC分离出异构化产物,然后经1HNMR测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SMAA),得率为92%左右。由Kelen-Tudos法求得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MAA)在80℃进行共聚反应的竞聚率为γ_(St)=0.305,γ_(MAA)=0.60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经FT-IR、DSC、元素分析、化学滴定、GPC等表征,证实了所合成的产物为透明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研究表明,SMAA的耐热性比PS好得多,其玻璃化温度随共聚物中MAA含量增加而增大,活化能为166.3kJ/mol。共聚物的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比PS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一种新颖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以1-溴代苯乙烷作为引发剂,过渡金属卤化物与配位剂络合物(CuBr/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环己酮为溶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和丙烯酸正丁酯(BA)的活性聚合。得到具有指定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1.2<Mw/Mn<1.5)的模型聚合物。计算并讨论了两聚合体系的ATRP的动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以α-溴代丙酸乙酯(EPN-Br)为引发剂、卤化亚铜(CuX)/联二吡啶(bpy)为催化剂,80℃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地不同溶剂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通过对催化剂CuBr或CuCl及几种溶剂的考察,发现在80℃下EPN-Br/CuBr/bpy能有效控制丙烯酸甲酯(MA)的本体ATRP反应,但并不能很好地控制MMA在EAc中的聚合反应为一可控聚合过程,引发效率为0.8  相似文献   

5.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方法:单体用重结晶、活性炭吸附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提纯,采用BPC—KPS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引发剂进行水溶液聚合。结果:获得了特性粘数[η]为17.8dL/g(30℃,1ml·L-1NaNO3)和分解温度为410℃的聚丙烯酰胺(PAM)。结论:PAM分子量的大小与单体的纯度、所用的引发剂及处理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SOCl2/SnCl4引发体系的苯乙烯聚合反应很快,但所得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宽(Mw/Mn=4.37),且其GPC曲线呈多重峰;单独加入季铵盐(n-Bu4NCl)或二甲基亚砜(DMSO)可使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明显变窄,并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但程度有限,不显示活性聚合特征;DMSO和n-Bu4NCl同时加入,表现出协同效应,不仅能保持较高的聚合反应活性,而且产物分子量分布很窄(Mw/Mn=1.27),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增加而增加,且线性关系良好,聚合物链数只与引发剂初始浓度相关,显示活性聚合特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亲水性单体AA和引发剂K2S2O8用量对三元共聚物(MMA/BA/AA)无皂乳液(pH=8)的电解质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当乳液电解质稳定性最好时存在AA和K2S2O8用量最佳值,而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则随AA和K2S2O8用量增大而迅速提高。乳液中加入丙酮可以改善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水和乙醇作混合溶剂,用逐步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方法,通过自由基聚合,由溶解性和共聚活性差异较大的两种单体MMA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合成了新型含阳离子共聚物聚,并用IR和^1H-NMR进行了分析表征。该共聚物溶于丙酮和水组成的二元溶剂,并与P(MMA-MAA)有较强的分子复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C^4+e为淀粉接枝引发剂,研究了接枝共聚单体对淀粉接枝共聚物(SGC)上浆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实验对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丙烯酸羟乙酯(HEA)、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乙酯 (E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腈(AN)10种接枝单体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所归纳出的SGC浆料接支链的分子结构模型^[1],探讨了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蝎毒抗癌多肽(antineoplasticpolypeptidefromButhusMatensivenom,APBMV)对人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台盼蓝拒染法和集落形成观察为指标,丝裂霉素C(MMC)为阳性对照药品,以APBMV4mg/L,8mg/L,12mg/L和16mg/L处理4种人肿瘤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人低分化鼻咽上皮癌细胞株CNE2Z和人胃癌细胞株MGC803),选用不同的作用时间点,分别观察APBMV对上述细胞的影响。结果:APBMV对HL60、SMMC7721、CNE2Z和MGC803细胞均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HL60和SMMC7721比后两者显示出更好的量效关系(r=0.9828,r=0.9863,P=0.02)。APBMV处理HL60和SMMC7721细胞24h,48h和96h后,两种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抑制(P<0.05,P<0.01),并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处理SMMC7721细胞24h,48h和96h时APBMV的IC50分别是15.87mg/L、13.05mg/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纳米金/智能凝胶复合物,并对其导电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以智能凝胶为基体的复合物电性能表具有良好的"开关"效应;其导电过程在不同的温度区域符合不同的导电机理.低温时,复合物处于溶胀状态,其导电行为符合隧道效应和场制发射理论;高温时,复合物为收缩状态,其导电行为基本符合欧姆定律.  相似文献   

12.
“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最早记载于《素问·汤液醪醴论》,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明确其具体含义指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之法。文章拟对现代医家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心、肺、肾系疾病、肢节类疾病、皮肤类疾病的应用进行梳理,体现经典理论对于现代临床疾病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经典理论法则,合理应用将取得良好疗效,对中医经典理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中医学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2005年国际全科/家庭医学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8~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科/家庭医学教育。本刊自2006年14期以来,对本次大会分组讨论的内容进行了连续摘登。本期将对这次大会上各组交流和讨论的最终结果进行摘登。从中可了解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概况、目标及实施全科医学培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专家系统中“非树形是非图”的推理模式,并给出了解决方法。主要分如下3步;①非树形是非图的分解及其规则表达;②逻辑表达式的综合判断;③程序流程图及编程技巧。  相似文献   

15.
16.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合成水溶性"纳米银/羧甲基壳聚糖"生物敷料,以标准菌株测试其抑(抗)菌性能。方法: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表征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纳米银,以红外吸收光谱表征由氯乙酸法将壳聚糖改性而成的羧甲基壳聚糖,再将羧甲基壳聚糖与纳米银结合,合成水溶性的"纳米银/羧甲基壳聚糖"生物敷料,再用标准菌株测试其抑抗菌性能。结果:合成的纳米银粒径大小为60~100nm,改性后的羧甲基壳聚糖在IR谱图于1635.56cm-1和1385.22cm-1处出现了羧甲基壳聚糖钠盐的特征吸收峰。该"纳米银/羧甲基壳聚糖"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为:0.25mg/ml(其中含纳米银0.05mmol/L),0.5mg/ml(其中含纳米银0.1mmol/L),0.5mg/ml(其中含纳米银0.1mmol/L);2.5mg/ml"纳米银/羧甲基壳聚糖"(含银0.25mmol/L)在M-H培养基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环分别为17mm,11mm,11mm。结论:合成的"纳米银/羧甲基壳聚糖"生物敷料能结合羧甲基壳聚糖和纳米银的优点,具有强大的广谱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9.
20.
美国高血压指南提出血压120/80mmHg不再“正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美国高血压指南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分类方法,新的分类将正常高值血压分为高血压前状态,提倡应进行积极的防治,首先改变生活方式,然后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