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胰腺癌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27岁,因“右上腹痛2月”于2003-09-21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仰卧时加重,对症治疗无效,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全身皮肤黄染,伴恶心、呕吐,自发病来体重减轻8kg。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黄,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化验检查:CA19-19:2.42KU/L,CEA<0.20ng/ml,AFP<0.24ng/ml,CA125:4.07KU/L。腹部B超:胰头可见一大小约38cm×36cm异常回声区,形态不规则,伴肝内、外胆管扩张,CT及MR检查:胰腺头颈部增大伴胆管系统梗阻。在我院…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是体内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其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既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能力,又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移植血管新生/再生技术通过向患肢肌肉注射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网,增加皮肤血流灌注和缺血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密度。糖尿病足属于肢体缺血性疾  相似文献   

3.
随着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eripheral b loodstem cell transp lantation,APBSCT)研究的深入开展,日渐体现出其造血恢复快、节省医疗费用、安全性好等优点。我院于2000~2003年应用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 ia-tion,TB I)为主,联合大剂量化疗后行APBSCT治疗恶  相似文献   

4.
小儿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为较少见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病,以全身广泛性血管炎为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及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常规治疗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长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最终会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而且有些患儿经常规治疗无明显的疗效,需要寻找另外一种治疗方案.我们于2005年5月给1例JDM患儿进行了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HSCT)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含量和活性的影响。方法:13例接受APBSCT患者分离的造血干细胞利用程控降温仪进行冷冻,然后置液氮液相内(-196℃)保存,检测患者冻存前后的有核细胞数,CFU-GM,CD34+细胞。结果:冻存前后CFU-GM,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统计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体外冷冻处理和保存是有效和适当的。  相似文献   

6.
小儿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为较少见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病,以全身广泛性血管炎为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及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常规治疗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长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最终会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而且有些患儿经常规治疗无明显的疗效,需要寻找另外一种治疗方案。我们于2005年5月给1例JDM患儿进行了经CD34纯化的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9.52 d,血小板(PBC)≥20×109/L平均9.05 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严重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探讨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晚期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动员分离外周血CD34 干细胞,多点注射干细胞悬液于晚期缺血患肢肌肉内,观察3~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肢疼痛、肢冷、间歇性跛行、溃疡等症状明显缓解,足趾皮温、踝肱指数、末梢血流波幅升高,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晚期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减轻疼痛,改善缺血症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方法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 6 1例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2 0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 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17例。结果 AML ,ALL ,NHL组的 3年及 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6 3.2± 10 .6 ) % ,(5 4.6±10 .3) % ;(32 .8± 12 .5 ) % ,(15 .4± 12 .4) % ;(75 .4± 11.3) % ,(73.2± 11.5 ) %。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 ,WBC恢复至 >0 .5× 10 9/L时中位天数 +12 .0d ,WBC >1.5× 10 9/L时中位天数 +14.0d。PLT最低降至 <30× 10 9/L者当恢复 >30× 10 9/L时的中位天数 +17.5d。全部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零。 6 1例中至今死亡 14例 ,皆死于复发 ,主要为ALL患者。移植相关并发症以发热、肝功能受损最常见。结论 APBSCT联合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0ml,采集后干细胞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 (球囊封堵所致 )、窦停或Ⅲ°AVB(球囊刺激支架近端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致 )、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结果 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30例 ,其中PBSC动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HLA不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可行性。方法4例SAA患者接受HLA1~3个位点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给予G-CSF5μg/(kg.d),皮下注射,连续5天,以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在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采用氟达拉宾(Flu) CTX ATG TBI组成的新方案。受者应用环孢素A(CsA) 甲氨蝶呤(MTX) 骁悉(MMF) 舒莱预防GVHD。结果4例全部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平均为15.3(14~16)天,PLT>20×109/L的时间平均为17.5(16~19)天。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仅1例患者发生Ⅱ度急性GVHD。1例因系统性念珠菌病死亡外,其余3例无病生存。结论新的HLA不全相合移植方案耐受性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植活,而且不增加GVHD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全身放射治疗(TBI)对造血重建的影响及其短期不良反应。方法 对1990-2012年的103例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TBI组和NTBI组(不含全身照射),比较两组造血重建的差异,及其相关短期不良反应的异同。结果 两组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均为12 d,TBI组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1 d,而NTBI组为10.5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短期不良反应上TBI组的口腔黏膜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高于NTBI组(χ2=6.458、22.400,P<0.05),而在感染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治疗后TBI做为预处理方案较NTBI组未见较为严重的短期不良反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序贯NK细胞过继免疫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14例接受APBSCT联合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 MM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细胞免疫功能和实验室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APBSCT联合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M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34例行亲缘全相合异基因PBSCT(allo-PBSCT);5例行亲缘半相合allo-PBSCT,12例行自体PBSCT。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亲缘全相合allo-PBSCT中Ⅰ~Ⅱ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26.4%,未见Ⅲ~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54.1%。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中Ⅰ~Ⅲ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2.1%,未见Ⅳ度急性GVHD;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74.5%。本组死亡11例,总病死率为21.6%。结论 auto-PBSCT、亲缘HLA配型完全相合与半相合allo-PBSCT均具有造血重建快、aGVHD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安全可行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尤其亲缘半相合allo-PBSCT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供体外周血干细胞在活体肾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受体接受全身淋巴结照射(TLI)预处理基础上输注供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s)后嵌合体形成情况及其与肾移植的相关性。方法5对供受体进入本研究。供体平均年龄40岁,受体平均年龄27岁。HLA-A、B、DR6个抗原中4个抗原错配1例,3个抗原错配2例,1个抗原错配2例。TLI治疗从移植手术前5天开始,90cGy/d,共5天。术中和术后的免疫抑制药物方案与同时期的活体或尸体肾移植相同,但剂量略减少。供体的PBSCs动员使用瑞雪新,150μg/d,共5天,PBSCs采集和输注共2次,分别在移植手术后的第4、7天。术后应用PCR-SSP检测外周血嵌合体阳性率和持续时间。观察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情况、移植肾状态和急性排斥反应频率及GVHD等。结果供体经5天的G-CSF动员后,采集的PBSCs平均数为34×106。移植术后1个月5例受体外周血中均可检测到供体的HLD-DR抗原成分。2个月后4个HLA抗原错配,其中HLA-DR均错配的受体外周血中嵌合体PCR检测阴性,3个月后HLA-DR均错配和1个HLA-B错配的受体外周血嵌合体检测阴性,受体3、4和5的外周血中供体DNA仍为阳性。PBSCs输注后没有发生GVHD,没有任何感染发生。观察期内没有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正常。免疫抑制剂使用量低于同时期的其他活体肾脏移植和尸体肾脏移植受体。结论非清髓性的TLI治疗可以促进供体PBSCs植入受体造血系统,诱导产生造血嵌合体,而造血嵌合体的形成可以减少肾脏移植的排斥反应,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PBSCs的采集和输注简便、有效,痛苦小,是一种理想的造血干细胞输注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加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7月50例经APBSCT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治疗前后MRI图像及疗效。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分期与APBSCT好转率存在相关性,即分期越低,治疗好转率越高。结论:MRI能明确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表现,对评价APBSCT加髓芯减压疗效有重要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监测提供准确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APBSCT ABMT)与单纯自体骨髓移植 (ABMT)后造血功能重建及有关临床指标。方法 :以 10例APBSCT ABMT及 10例ABM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移植后APBSCT ABMT组与ABMT组白细胞 >1.0× 10 9·L 1、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1和血小板 >5 0× 10 9·L 1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 10、11、13d和 15、17、2 0d(均为P <0 .0 5 )。输血浆量及血小板量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为少 (P <0 .0 1)。伊米配能使用率ABMT组明显高于APBSCT ABMT组 (P <0 .0 1)。出血发生率及程度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住层流病房时间APBSCT ABMT组明显较ABMT组短 (P <0 .0 1)。但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PBSCT ABMT可加快造血功能重建速度 ,并降低严重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 ,减少血液成分输注及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住院时间 ,同时可利用骨髓进行体外净化 ,因此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来那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移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2015—2020年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60岁组(n=24)与年龄>60岁组(n=18).按照化疗疗程数将患者分为疗程<6次组(n=27)和疗程≥6次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放射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动态观察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患者(分别为诊断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于受照后7天分别进行了单倍体及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淋巴细胞数、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NK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呈下降趋势,移植后早期未观察到恢复趋势;照射后淋巴细胞数快速下降,移植后虽然有部分恢复,但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0.5×109/L);照射后中性粒细胞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照射后NK细胞明显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并基本保持在明显高于正常的水平.照射后早期CD4/CD8比值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有逐渐升高趋势,但未恢复正常.结论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数、NK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总体呈下降趋势提示,照射后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快速受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NK细胞数等快速恢复,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有恢复趋势但恢复缓慢,免疫球蛋白未观察到恢复趋势,提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但体液免疫功能及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