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临床上仍缺乏客观依据。最新修订的小儿VMC诊断标准将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作为小儿心肌炎诊断依据之一。VMC时的心肌损伤可由于直接的病毒作用和俄免疫介导所引起,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cTnI是心肌损伤较直接的证据。为此作者测定了61例VMC患儿血清cTnI及CK—MB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心肌酶谱与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10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ECG、心肌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与cTnI指标.结果 心电图异常者占89.4%,其中过早搏动所占比例最多.VMC患者中,cTn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K和CK-MB,而且病程越长,差异越明显.结论 与CK和CK-MB相比,cTnI特异性高,诊断窗口时间长,可作为诊断VMC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VMC)较常见,好发于青壮年,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慢性炎症,也是儿童及健康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病毒性心肌炎需依据临床特点,针对不同时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伴随心肌间质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反应、纤维化或心脏扩张等临床病理改变。VMC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绝大多数VMC患者可自愈,但15%~25%的VMC患者因病毒反复持续感染而导致慢性心肌纤维化,最终演  相似文献   

5.
1 病原   心肌炎是心肌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性心肌炎以及理化和药物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等.感染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但目前除个别国家尚有相当数量的白喉杆菌及南美洲锥虫病(Chagas)引起的心肌炎外,绝大多数属病毒性心肌炎类(VMC)[1].   ……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散性的心肌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近年来,VMC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与VMC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的直接作用、宿主的遗传背景、免疫反应、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其中,病毒对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人体自身免疫反应最为重要[2]。VMC是一种病程变化很大的疾  相似文献   

7.
牛玲  安新江  田静  王燕 《临床医学》2013,33(3):72-74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24例VM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VMC的发病年龄以1岁前居多,临床上以发热、心前区疼痛、全身乏力等为主要表现,辅助检查心电图异常110例,占88.71%,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率为92.31%,心肌酶检查异常率为96.77%.治疗有效率为94.35%,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 对于儿童期,特别是1岁内的病毒性感染患儿,临床上应关注有无VMC表现,疑似患儿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磷酸肌酸钠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有确切的心肌保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琪  高秀玲  陈煦艳 《新医学》2003,34(1):27-2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对心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对VMC组21例,疑似VMC组24例及非心脏疾病患儿的对照组23例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并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前二组中39例患儿测定左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与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VMC组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MB值均明显高于疑似VMC组.对照组心肌肌钙蛋白I值均正常.VMC组及疑似VMC组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率均高于肌酸激酶、CK-MB阳性率.39例测定左心功能,VMC组射血分数异常率为57%(12/21),缩短分数异常率为48%(10/21),明显高于疑似VMC组[6%(1/18)、11%(2/18)],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早期诊断小儿VMC优于肌酸激酶、CK-MB,且可提示心肌受累的程度及判断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疑似VMC患者的静息态99mTc-MIBI心肌灌注影像资料,42例确诊VMC患者设为阳性组,23例非VMC患者设为阴性组。观察两组左心室心肌灌注以及左心室收缩情况。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左心室心肌灌注减低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左心室前壁心肌灌注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间壁、侧壁、下后壁、心尖部心肌灌注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左心室轻度及中度心肌灌注减低差异显著(P <0.05),重度心肌灌注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显著(t=5.887,P <0.01)。结论: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室心肌损害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判断,为临床诊治及疗效的判断提供客观依...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小儿时期的常见心脏病,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属急性疾病,在急性期后存在潜在活动性,还可引起猝死以及演变为心肌病[1]。引起VMC的常见病毒有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其组织学特征为心实质或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病变部位供氧减少,细胞膜受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心肌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白细胞介素-8(IL-8)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VMC患儿和36例对照进行CTnI和IL-8检测。结果对照组CTnI和IL-8的检测结果均正常,VMC患者的CTnI和IL-8显著升高,两者在持续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nI和IL-8联检对诊断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一种由多种病毒感染侵犯心肌所致的心肌炎症,是儿童心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疾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表现多种多样。其发病机制为病毒通过血流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后出现的自身免疫反应。目前,西医治疗为大剂量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及辅酶Q10,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以保护心肌及控制心律失常为主,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稍差。为此,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玉丹荣心丸联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并对其临床疗效、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敏  肖明  周国 《医学临床研究》2022,39(2):281-28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凋亡分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6例V M C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乌司他丁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和对照组(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  相似文献   

14.
尸检资料表明,在青年人猝死者中,病毒性心肌炎(简称心肌炎)的检出率为8·6%~12·0%[1-2],在40岁以下猝死者中,约20%是由心肌炎引起的[3]。在泰国,儿童患心肌疾病的发生率为1·2%,其中心肌炎占27·3%[4]。心肌炎治疗试验(Myocardial Treatment Trial,MTT)[5]发现,在经活检证实的心肌炎患者中,1年病死率为20%,4·3年时病死率为56%;Mayo医学中心的资料显示,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预后差,其5年生存率<20%[6]。以上资料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病毒…  相似文献   

15.
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各种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的、以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项目均缺乏特异性,易与许多疾病相混淆,而误诊为心肌炎.我院从2006-01-2009-12共收治了15例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力竭性运动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CV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复制小鼠模型,剧烈过量运动前后定时检测小鼠心电图,观察小鼠12 h内的死亡率和14 d的总死亡率,计算PR间期变化、心率变化率,普通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结构的改变.结果 力竭性运动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在运动后12 h内和14 d的死亡率明显上升,运动前后心率变化、PR间期等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光镜下没有明显差异,但电镜观察发现,力竭性运动导致了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超微结构异常改变.结论 力竭性运动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结构异常和功能衰减,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肌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多数无心功能不全表现,然而超声心动图仍可发现异常,尤其是舒张功能异常。本研究对患儿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其与心肌损伤指标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肌凝蛋白轻链-1(CMLC-1)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VMC患儿(VMC组)和42例健康儿(对照组)检测血清CMLC-1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不同心功能级别VMC患儿CMLC-1比较,VMC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CMLC-1、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结果 VMC组患儿血清CMLC-1、cTn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CMLC-1与c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功能分级不同,CMLC-1水平不同,心功能愈差,CMLC-1水平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VMC患儿血清CMLC-1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1),CMLC-1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CMLC-1水平可作为VMC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李琪  高秀玲等 《新医学》2003,34(1):27-2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对心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对VMC组21例,疑似VMC组24例及非心脏疾病患儿的对照组23例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e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并3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前二组中39例患儿测定左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比较心肌肌钙蛋白Ⅰ与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VMC组心肌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值均明显高于疑似VMC组。对照组心肌肌钙蛋白Ⅰ值均正常。VMC组及疑似VMC绢组心肌肌钙蛋白Ⅰ阳性率均高于肌酸激酶、CK-MB阳性率。39例测定左心功能,VMC组射血分数异常率为57%(12/21),缩短分数异常率为48%(10/21),明显高于疑似VMC组[16%(1/8)、11%(2/18)],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早期诊断小儿VMC优于肌酸激酶,CK-MB,且可提示心肌受累的程度及判断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的炎性损害,已知柯萨奇病毒B3((CVB3)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密切。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儿童,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VMC的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酶的检测。cTNT是肌钙蛋白三种成分的T组分,在心肌损害时,可在血清中检测出心肌特异性的cTNT。cTNT对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坏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59名临床诊断并经心电图和治疗后证实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进行血清cTNT的早期检测。了解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意义,为心肌炎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