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中医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并提出较为传统的三消治疗法来治疗,《丹溪心法》将三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3种。虽然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但越来越不适应2型糖尿病,即不依赖于胰岛素。因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不一定伴有 相似文献
2.
1 心躁(心阴血虚):多由失血之后,热病伤阴或思虑劳心过度,阴血暗耗,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血不舍神而致。症见烦躁善惊,或喜笑无常,心悸心慌多梦易醒,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治法:养心血、安心神。方用圣愈汤化裁。 例1 王某,女,45岁,工人。半年前自觉心悸心慌,烦躁善怒,喜笑无常,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五脏辨证为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所致。 相似文献
3.
从五脏与血瘀论治滑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滑胎的发生以肾、脾、肝异常为主要病机。临证采用五脏辨证论治,或从瘀血论治,总的治则以补虚为主,尤以补肝肾脾为核心,佐以滋阴生津、清透虚热,达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清热泻火之功。中药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积极影响,利于盆腔内环境的改善、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氧供血及胚胎的种植与发育,达到保胎优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多属阴虚燥热所致。传统疗法多从清肺润肺、清胃滋阴、滋补肾阴考虑 ,病症轻浅者经过治疗可获痊愈 ,但不少患者依三消辨证 ,疗效不佳。近年来对消渴的治疗 ,施以活血化瘀法 ,多有报道取得显著疗效。笔者从 1997年以来对 32例消渴患者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 ,结合活血化瘀进行治疗 ,同样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0例 ,女 12例。年龄在 2 0~ 70岁。病程 2~ 8年。诊断符合 1997年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一般患者有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体重下降 ,全身乏力 ,… 相似文献
5.
6.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中"消渴"病的范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其特征的病证.消渴的病名,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消渴多有阐述,《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了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等,发病率日趋上升[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4例,中药组用中药益气养阴方药治疗,西药组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25g,每天3次,餐时口服),疗程3个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4.12%与38.24%,50.00%与47.06%,94.12%与85.29%。中药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能同时防治许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西药组没有这方面作用。结论益气活血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副作用小,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4例,中药组用中药益气养阴方药治疗,西药组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25g,每天3次,餐时口服),疗程3个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4.12%与38.24%,50.00%与47.06%,94.12%与85.29%。中药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能同时防治许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西药组没有这方面作用。结论益气活血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副作用小,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祁松强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8):493-493
笔者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应用中药活血化瘀之利治疗Ⅱ型糖尿病,提示本方法对于降低血糖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有极大比例。近年来,中医药凭借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古今典籍资料的梳理,得出脾虚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脾虚精微不布与脾虚痰浊内生,均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古代就有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文献支撑,结合多项研究表明,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效果突出,其作用机制可概括为:胰岛素增敏,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糖脂代谢,改善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等方面。文章对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医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发精神障碍抗精神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T2DM伴发精神障碍患者9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及治疗组(47例),对照组仅给予T2DM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施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FBG、2hPG、HbAlc、IL-6、TNF-α、BDNF水平及BPRS、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FBG、2hPG、HbAlc、IL-6、TNF-α、水平及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BDNF水平、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精神病治疗能有效提高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减轻其炎症反应与精神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继发性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6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腹型肥胖组与非腹型肥胖组,每组32例,同时选取50例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ACTH的水平,并分析其与其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继发性糖尿病患者的ACT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2DM腹型肥胖组ACTH水平明显高于T2DM非腹型肥胖组(t=3.052,P<0.05);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非腹型肥胖组患者的ACTH水平与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皮质醇的水平呈正相关(r=0.788、0.579、0.533、0.749、0.822,P<0.05);T2DM腹型肥胖组患者的ACTH水平与体重指数(BMI)、FPG、GHbA1c、FINS、HOMA-IR及皮质醇的水平呈正相关(r=0.430、0.509、0.558、0.721、0.602、0.610,P<0.05).结论:高ACTH与高皮质醇与继发性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且合并腹型肥胖的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考虑将患者ACTH与皮质醇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情志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皆可损伤人体正气,引起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失调,阴阳平衡破坏而产生血浊。血浊一旦形成,浊邪内阻,又扰乱脏腑气机,导致五脏功能受损,百病丛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2DM)的高危因素,为糖尿病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个社区220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科教文卫(OR=2.008)、嗜甜食(OR=1.701)、嗜油脂(OR=2.290)、吸烟史(OR=1.556)、糖尿病家族史(OR=1.974)、高血压史(OR=1.637)、冠心病史(OR=4.428)、腰臀比(OR=2.053)等8个因素是T2DM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不良饮食习惯、科教文卫职业、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是T2DM的主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选取12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及125例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无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体格检测。结果:有糖尿病家族史(OR=4.448)、主食以米为主(OR=21.165)、吸烟(OR=2.821)、睡眠质量差(OR=3.040)、有熬夜习惯(OR=7.235)、性格内向(OR=11.424)、SBP(OR=1.048)、焦虑(OR=4.106)、TC(OR=26.654)、DBiL(OR=2.208)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饮茶(OR=0.159)、蔬菜摄入量(OR=0.964)则起保护作用(OR<1,P<0.05)。结论: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2型糖尿病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7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88例)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88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7%,显著低于MSII组的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SII治疗新诊断的T2DM患者,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院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血脂紊乱、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并脂肪肝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及身高、体重的测定,计算体重指数,并以2型糖尿病无脂肪肝患者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并脂肪肝与无脂肪肝组相比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均升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与血脂代谢紊乱、血糖偏高及肥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传统的治疗理念以降血糖为核心,近年来多项大规模研究结果证实,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治疗、血压管理、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的应用,对于2型糖尿病的最终结果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兴的治疗手段胃减容手术在减重和血糖控制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2DM患者60例,予以格列美脲与阿卡波糖口服12周。结果治疗后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P〈0.05),HDL-C(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T2DM,血糖控制满意,血脂、HOMA-IR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