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脑梗死的60%~80%,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成为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20%~25%的患者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颈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将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三类,而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死亡率也较高,要降低死亡率则必须在患者发病时尽快确诊。我院为探讨CT灌注成像对超早期脑梗死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 /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 0 %~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卒中后致残率高,约50%~70%脑卒中幸存者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再次卒中发生率高,再次发病,其中65%为缺血性卒中,且再次卒中的患者预后更差。因此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致残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包括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小板异常聚集及神经细胞缺血后病理生化级联反应等。银杏叶制剂是我国传统医药研制的中成药物,对其在缺血性脑卒中药用机制有较深的认识。我们对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并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特点表现为血液浓稠、粘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强。血流变异常可鉴别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可能的因素及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了1993年1月至1999年7月收治的284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发生脑梗死患者23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在心力衰竭明显缓解的基础上,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或肝素抗凝治疗,8例脑梗死患者痊愈、11例肢体肌力明显好转、2例无变化、2例继发性脑出血后死亡,病死率8.7%。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脑动脉硬化是发生脑梗死的基础,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关键,不适当的降压及低血糖为促发因素,在心力衰竭缓解的基础上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可能的因素及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了 1993年 1月至 1999年7月收治的284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发生脑梗死患者23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在心力衰竭明显 缓解的基础上,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或肝素抗凝治疗,8例脑梗死患者痊愈、11例肢体肌力明显好转、2例无变化、2例继 发性脑出血后死亡,病死率8.7%。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脑动脉硬化是发生脑梗死的基础,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 关健,不适当的降压及低血糖为促发因素,在心力衰竭缓解的基础上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是按发病机制,将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等.  相似文献   

10.
克果 《大家健康》2012,(6):26-26
脑梗死又叫脑卒中、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通常表现是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常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状,患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结果梗死组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突出表现为高粘滞血症和高凝血症。结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灌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雪梅  杨光福 《河北医学》2010,16(2):237-239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卒中的70%~80%,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本文就脑梗死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社区缺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和主要危险因素,为社区下一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从杨浦区某社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库中调出近5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全部资料,剔除数据错误和数据不全的病例,所得数据用Excel 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冬夏两季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高发季节。②70~79岁和80~89岁两组是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峰年龄段。③在80岁以下,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男女发病性别比呈下降趋势。④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⑤学历高低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似乎呈反相关。结论①冬夏两季要加强缺血性脑梗死的预防。②70~90岁是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时期。③男性是缺血性脑梗死重点预防对象。④有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是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⑤加强缺血性脑梗死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5青年人脑梗死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45岁青年人脑梗死组66例、>45岁脑梗死组138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9例患者血中ACA的阳性率。结果:≤45岁脑梗死组患者的ACA阳性率36.4%,高于>45岁脑梗死20.3%(P<0.05),而两组的ACA阳性纺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8%(P<0.01),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40.8%明显高于单灶脑梗死17.3%(P<0.005),复发性脑梗死ACA阳性率56.5%明显高于首发脑梗死组16.5%(P<0.005)。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与青年人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ACA阳性者临床表现多发,再发倾向。  相似文献   

15.
脑中风是因脑血管异常而引起的脑血管障碍的总称。脑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它是由血液凝块阻塞脑血管而发生的。这种血液凝块,可能来自脑部血管,也可能是来源于心脏、颈动脉、大动脉。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联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系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出现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发病[1].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自2003年~2004年应用胰岛素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比较,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一系列的急性临床症状,若未能及时恢复供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将会坏死,形成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按照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临床上将缺血性中风分为超早期,为发病的6小时内;早期,为发病的6-72小时内;急性后期,为发病的72小时-1周内;恢复期,发病的一周后。不同的就诊时间,因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电不同。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10%左右。2001年6月-2005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中青年脑梗死患者136例,我们分析其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期对青年脑梗死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加以预防,脑梗死患者约有30%~40%发生 DVT,合并严重偏瘫的患者其发病率高达60%~75%[1],脑梗死并发DVT的最危险时期是发病后3~10 d[2],有50%~60%的DVT患者出现肺栓塞(PE),PE为导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预防脑梗死后 DVT的发生,对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DVT的3大致病因素是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为 DVT 形成的主要因素。DVT多好发于下肢,尤其是瘫痪肢体。有研究认为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流的流动。本文着重探讨早期运动联合物理疗法对预防脑梗死患者 DVT 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抗凝、钙离子拮抗剂、抗纤溶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疗效不满意。超早期溶栓再通治疗的目的就是尽早恢复脑血流,缩小梗死面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及其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6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满意,分析和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