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12例(14髋)髋关节骨性强直畸形患者,男10例(12髋),女2例(2髋);年龄22—62岁,平均46岁;病程3—22年,平均15年;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术前0°-60°,平均30°;Harris评分术前为为28~53分,平均40.5分。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植入。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60个月,平均48个月。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提高至术后69~92分,平均83.6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术后髋痛消失,步态恢复基本正常,生活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1999年8月~2004年3月,对15例(30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1例(22髋),女4例(8髋);年龄35~70岁;病程1~50年(平均4.8年)。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12~45分,平均27分。其中5例采用Smith—Peterso切口,10例采用后路Morre切口。结果手术时间3h25min~5h,平均4h10min。术中输血400~2400ml,平均1160ml。15例均获随访3~35个月,平均18个月,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70~100分,平均86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9分(27~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肺栓塞、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下沉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在选择病例时应慎重,并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始,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8例22髋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6(17.1~30.1),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6分。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组)。与同期常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18例22髋(对照组,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3分)进行比较,包括: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两组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对照组1髋术后2d脱位,微创组中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手术切口长9.3cm(8.7~10.5cm),较对照组16.8cm(14.0~20.0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时Harris评分分别为9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相近,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引流量微创组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恢复较快。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但开展此手术的初期,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及有相应设备的医院、有选择地用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隐性失血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治疗对策。方法:利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对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进行随访(男47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68.3岁),结合患者术中隐性失血量,分析髋关节功能恢复与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473ml,隐性失血为545ml,占总量的37%。隐性失血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关(P=0.001),而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手术肢体无关(P=0.067,0.527,0.926,0.072)。结论:隐性失血量的多少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隐性失血量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方法采用后外侧切口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111例117髋,单侧全髋105例,男60例,女45例;年龄36~92岁,平均64岁。双侧全髋患者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32~46岁,平均37岁,经随访并Harris评分法评分。结果本组随访率95%,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8.2分,优89髋,良22髋,可4髋,差2髋,优良率达到94.9%。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达到优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98例患者。其中48例行单侧后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6例,女22例;年龄45~85岁,平均66.8岁;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19例,骨关节炎10例。另50例接受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3例,女27例;年龄46~86岁,平均66.6岁;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坏死17例,骨关节炎8例,髋臼发育不良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比较术中和术后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2d 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2d红细胞沉降率、术后2d后大腿周径增加值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4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的皮肤损伤8例,常规组19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的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脱位及感染。结论微创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感染概率低、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手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8-05—2011-05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1例;年龄31~42岁,平均37岁;术前双髋关节骨性强直,活动度0度,5例髋关节屈曲挛缩。结果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27个月,无关节脱位、感染、松动、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完全强直,行同期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杨礼庆  李希  付勤  王程 《中国骨伤》2013,26(7):561-564
目的:回顾性研究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符合标准的42例患者(44髋)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为DePuy公司Pinnacle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CoC组)和Duraloc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MoP组),均为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其中CoC组20例22髋,男12例,女8例,年龄21~49岁;MoP组22例22髋,男13例,女9例,年龄42~55岁。手术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术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测量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按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瓷对陶瓷全髋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关节疗效相当,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6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1998年1月~2001年12月,对655倒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587例,全髋关节翻修术68例,术后有9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7%。其中8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翻修术后,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9例患者中4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全髋关节假体松动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非骨水泥固定8例,骨水泥固定1例。9例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7例因肢体不等长而同时行下肢延长术.2例因髋部强直而同时行松解术,结果 9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8例为单纯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1例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联合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和跖屈。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8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遂行切开探查松解术.探查术后1年坐骨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多由下肢过度延长或机械性压迫所致,大多数不完全损伤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54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分别行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1—9年,平均5.4年。对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失血、输血总量、有无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作比较。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半髋置换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总量、住院时间长短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半髋置换患者术后大腿痛明显多于全髋置换(P〈0.05);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是满意的,对身体条件好,术后活动较多的或较为年轻的患者宜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青少年期发生髋部感染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疾病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4~54岁,平均年龄42.57岁。髋关节感染均发生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感染年龄为4~12岁,平均年龄6.86岁。感染愈后28~42年,平均35.71年。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予以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80个月,平均52个月。7例术前下肢均有3~11cm短缩,平均5.9cm;术后下肢不等长改善为1~3cm,平均1.5cm。Harris评分由术前49.85分(27~70分)提高到术后90.29分(77~95分)。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假体松动、骨溶解。结论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安全、满意,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2.
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1990年 8月~ 1999年 8月对 110例 70~ 10 6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有 96例 (半髋关节置换组 44例 ,全髋关节置换组 5 2例 )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5~ 112个月 ,平均 5 1个月。结果 半髋关节置换组优良者 38例 ,占 86 .4% ;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者 48例 ,占 92 .3%。全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半髋关节置换组平均长 2 0分钟 ,出血量多 12 0 ml,引流量多 140 ml。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 ,年龄相对较轻 ,身体状况较好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年龄相对较大 ,身体状况较差者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效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1例(29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20例(28髋),女1例(1髋);年龄21~49岁,平均32.4岁;病程3~32年,平均15.6年;屈曲强直畸形30°~95°,平均58.6°;单侧13例, 双侧8例;15例(23髋)合并髋关节骨性强直.采用髋关节Watson-Jones外侧切口,生物型假体17例(22髋),骨水泥型假体4例(7髋).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年,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1.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2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9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由术前平均7°增加为术后平均196°.术后髋痛消失, 膝痛、腰骶痛明显改善,步态恢复正常, 生活能自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48岁。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1~5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9分增至91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移位,近段股骨和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髋关节间隙除1例轻度狭窄外余均无磨损征象,无1例翻修。全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分增至93分,有1例因技术原因术后半年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评为失败。结论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对15例1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osty,THA),男10例,女5例;年龄65~75岁,平均72岁,体重指数20.5~26.5kg/m^2,平均23.5kg/m^2。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5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THA15例15髋,男11例,女4例;年龄66~78岁,平均73岁,体重指数20.8~25.8kg/m^2,平均23.8kg/m^2。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8分。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疾病谱相似。对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的功能锻炼情况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2个月。改良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5cm,较常规TH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并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除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无并发症,常规THA组有1例患者术后脱位。结论改良小切口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6年对23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0分(15-64分)。结果 术后所有23例病人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77个月),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9分(62-89分)。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术中采取正确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6年对23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0分(15~64分).结果术后所有23例病人无脱位,髋关节疼痛消失.平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77个月),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9分(62~89分).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术中采取正确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雪  刘丙立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27-102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的处理及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228例患者(283髋)接受了关节置换手术,其中男139例(157髋),女89例(126髋);年龄37~68岁,平均52.4岁。55例双侧,173例单侧。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清理骨赘,松解软组织,正确放置假体位置。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效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10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6.35分恢复到术后91.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的处理十分重要,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经验及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小切口对20例20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1例11髋,女9例9髋;年龄45-74岁,平均58.2岁;体重指数20.2-26.4kg/m^2,平均23.3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11髋,骨关节炎7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2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2.9分。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人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20髋,男12例12髋,女8例8髋;年龄47-70岁,平均58.4岁;体重指数21.1-25.8kg/m^2,平均23.4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9髋,骨关节炎11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3.2分。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功能康复及影像学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1.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微创组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常规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微创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微创组为8.6cm,常规组为15.0cm。住院时间微创组为6.6d,常规组为7.5d。VAS疼痛评分术后第l、2、3天微创组分别为4.0、3.1、2.3分,常规组为4.6、3,7、2.4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微创组为90.5、91.1分,常规组为88.2、91.2分。术后影像学评价,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恰当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通过减少软组织的损伤,达到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