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护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护组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预后优于无颅内压监护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可廓清血性脑脊液,避免了脱水剂的过度应用,减少脑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减少病残率与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25例与保守组25例,手术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保守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30d的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结果 手术组重度残疾及死亡占16.0%(4/25),保守组为44.0%(1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18.3±1.7)d,保守组为(22.8±2.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48.0%(12/25),保守组为76.0%(1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干出血患者,早期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而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居继发性脑室出血第2位,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目前外科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我科自1998年5月至今采用微侵袭技术,遵循"个体化"原则,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本病32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6~82岁,平均67.3岁.除5例病因不详外,均有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术前本组嗜睡18例,浅昏迷9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2例. 相似文献
5.
脑室外引流同时颅内压监护在自发性丘脑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经CT证实的自发性丘脑出血45例,占同期非创伤性脑实质出血的9%,其中12例破入脑室,在脑室外引流的同时行颅内压(ICP)监护,加用尿激酶血肿溶解治疗,仅就其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引流的监测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储液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在降低丘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室外引流处理,观察组给予储液囊联合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发生率,记录脑室血肿清除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CS及Grae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量表评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评分上升至(21.34±3.5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级为5级者7例,4级18例,预后良好25例,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为(7.03±1.02)d,对照组为(7.33±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33%,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的基础上联用储液囊反复穿刺引流,可明显降低丘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4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周内均顺利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术后3 d颅内压平均(25.6±4.3)mmHg,GCS评分平均(9.4±3.6);术后1周,颅内压平均(18.7±3.8)mmHg,GCS评分平均(10.3±2.2)。术后1周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为70%(28/40)。结论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2000-01-2011-08收治破入脑室系统性丘脑出血180例,根据丘脑出血量大小及破入脑室系统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本文就其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的的问题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4例,女76例;年龄38~76岁,平均57.6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76例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量30~80 m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78例(钻孔组),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42例(监测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56例(开颅组)。结果 钻孔组和监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开颅组均明显缩短(P<0.01)。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开颅组(P<0.05),但是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却明显降低(P<0.05)。开颅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监测组(P<0.01)。术后6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开颅组(P<.05)。术后1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3组GO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的自发性脑出血,钻孔引流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减少肾功能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mmaya囊并脑室外引流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3-01—2014-11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对照组50例只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比较2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能够合理控制颅内压,降低了再出血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并发症,安全性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is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for false pressure measurements from systems that combin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measurement and ventricular drainage. If the ports of the drain become blocked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present
a high resistance to cerebrospinal fluid flow, then a significant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atheter may be established. Thus, any intracatheter transducer will faithfully record a pressure much lower than true ICP.
This holds true for catheter tip transducers when the transducer lies inside the catheter. In the absence of flow, however,
pressures will equalize; therefore, accurate measurements may be taken if the drain is temporarily closed. We model this situation
and provide simulations of expected measurements in such situations; these compare well to observed clinical reading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14例,恢复良好30例;对照组死亡10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3例,中残15例,恢复良好1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8.0%,P<0.05),死亡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下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
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7.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对于脑室内出血或脑出血破入脑室者,目前多采用脑室穿刺方式清除血肿,但其导致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现象较其他手术常见,且累及到脑室后的临床症状往往较重.如果感染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早期脑室内血肿清除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36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ETV,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32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EVD)并联合尿激酶血肿腔注入。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23±2.1)个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6.1%,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0/32;P<0.05)。观察组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时间[(1.8±1.1) d]较对照组[(4.8±1.8) 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2.9%,5/36)明显低于对照组(37.5%,12/32;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0%)与对照组(6.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过度引流、脑疝、再次出血。结论 神经内镜下早期血肿清除联合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