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采用酶水解和超滤膜分离技术,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空间结构,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模型药物胰岛素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通过控制酶水解条件,经超滤分离得到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分别为10 289,41500和101 870。经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壳聚糖纳米粒,呈类圆形球体,粒径分布较窄,且随制备工艺中乙醇加入量的增加、分散用超声次数的增多,以及壳聚糖分子量的降低,粒径变小。壳聚糖纳米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值大于+30 mV。放射免疫法测得的药物包封率为72.66%。在壳聚糖酶存在条件下,前1 h体外释放药物较快,1 h后趋于平稳,并能持续释放6 h。结论选用合适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药物包封率的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insulin-loaded sodium alginate nanoparticles,INS-SA-NP),考察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考察制备工艺对纳米粒粒径和电位的影响,测定药物包封率。采用糖尿病模型大鼠经呼吸道插入给药,评价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416.4 nm,Zeta电位值(-92.6±1.8)mV,平均包封率(89.72±3.90)%;该纳米粒经呼吸道插入给药后,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1 u·kg-1为对照,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61.64%,维持降血糖作用的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以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该纳米粒经大鼠呼吸道插入给药后,降血糖作用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CMC-TMP-NP),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MC-TMP-NP,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测定CMC-TMP-NP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形态和体外释放率评价其质量。结果:优选出CMC浓度为4mg/mL、投药比为1:2、交联度为3,进行制备CMC-TMP-NP;制备出的纳米粒粒径分布均匀且表面呈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92.6nm、多分散系数为0.219、平均包封率为(85.17±1.25)%、平均载药量为(9.38±1.28)%。结论:实验制备的CMC-TMP-NP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体外能显著延缓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生物黏附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与PLGA普通纳米粒相比较,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活性及活体动物的体内分布。方法 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普通纳米粒,并经壳聚糖修饰制备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HPLC测定体外释放特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评价口服纳米粒的降血糖水平,活动物成像系统观察口服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转运。结果 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1.3±13)和(134.4±15)nm,Zeta电位分别为(-1.72±0.2) 和(43.1±0.3)mV,包封率分别为(46.87±2.23)%和(52.76±3.48)%。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由突释期和缓慢释放期组成,壳聚糖包裹的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减低了突释量,由(28.34±1.63)%降至(17.92±1.14)%;大鼠灌胃给予15 u·kg-1胰岛素,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与普通纳米粒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由(8.3±0.7)%提高至(11.4±0.6)%。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具有生物黏附性且促吸收作用明显,口服给药后8 h仍在小鼠肠道中大量分布。结论 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6.
表面氨基游离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表面氨基游离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以便连接配体实现主动靶向。方法:采用氯化钠沉淀法制备表面氨基游离的壳聚糖纳米粒;比较不同固化程度纳米溶液的浊度、体外释放、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等性质。结果:固化程度不同的纳米溶液经超声或水浴加热处理后,浊度降低值不同;含不同固化剂的纳米溶液均有明显缓释效果,随固化剂加入量增加,释放速度减慢;固化程度对包封率和载药量无明显影响。加固化剂200 μL的壳聚糖纳米粒粒径为487 nm,多分散指数为0.144。结论:制备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粒径相对较小,表面氨基游离,可用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制备过程中加入多聚阴离子对纳米粒粒径、表面电位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研究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荧光标记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给药,由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88.6±143.5)nm,水相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对纳米粒粒径无明显影响,而表面电位下降,药物包封率明显增加;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初1 h快速释放了药物包封总量的35.63%,随后以接近每小时1.5%的速度释放,呈明显的缓释特征,24 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药物包封量的67.30%;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研究发现,0.5 h时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相同时间血液中的荧光强度。结论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通过调节纳米粒表面电位,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给药,具有明显的纳米粒整体淋巴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阐明其促吸收机制,并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FITC标记胰岛素,复乳法制备普通PLGA纳米粒,壳聚糖包裹制备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通过测定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评价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并采用MTT法评价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4.7±11)和(136.6±13)nm,粒径差别不大,但壳聚糖包衣显著地增强了纳米粒的正电性,使得Zeta电位由负值(-1.67±0.05) mV逆转为正值(42.6±0.3)mV,并且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由(46.67±1.82)%增至(52.73±2.96)%。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口服后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显著高于普通纳米粒,3 h达到1.31倍。MTT法显示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及普通PLGA纳米粒在所考察的剂量范围内(≤25 mg·mL-1),均对细胞无特殊毒性。结论 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己内酯-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纳米粒(PCLA-NP)作为新型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双乳化溶媒蒸发法制备了胰岛素嵌段共聚物纳米粒(INS-PCIA-NP),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HPLC测定胰岛素的包封率,并考察了影响纳米粒粒径及包封率的各种因素;应用抗体捕捉实验验证纳米粒的栽药机制;考察INS-PCIA-NP的体外释药特性;建立了糖尿痛大鼠模型,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AP)测定血糖浓度来评价INS-PCIA-NP经皮注后的降血糖作用,并计算INS-PCIA-NP的药理生物利用度(phannacological bioavailability,PBA)。结果INS-PCLA-NP的平均粒径为167.3 nm;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37.79%;PVA浓度和超声时间对粒径及包封率影响显著;抗体捕捉实验证实被包封的胰岛素大部分(约53%)存在于纳米粒的表面;INS-PCLA-NP的体外释药曲线分为两相:突释释药相和缓释平台相;药效学研究表明,12u·kg-1的INS-PCLA-NP经皮下给药后即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药理生物利用度为74.76%。结论 PCIA-NP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载葛根素(Pur)聚乙烯亚胺/海藻酸钠(PEI/ALG)自组装纳米粒(Pur-PEI/ALG-NPs),并考察其制备工艺与性能。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Pur-PEI/ALG-NPs;采用UV法定量,采用马尔文粒度仪对Pur-PEI/ALG-NPs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优化Pur-PEI/ALG-NPs处方。结果优化后的处方:PEI质量浓度为3.2 mg/m L,ALG质量浓度为1.3 mg/m L,PEI-ALG质量比为3.75∶1,平均粒径为(118.0±0.4)nm,Zeta电位为(35.2±0.7)m V,包封率为(24.13±1.78)%,载药量为(11.17±0.71)%;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ur-PEI/ALG-NPs加快了Pur的释放速率。结论成功制备了Pur-PEI/ALG-NPs,粒径小且分布集中,表面具有丰富的正电荷,为葛根素在临床眼部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壳聚糖纳米粒(DG-CS NPs),评价其制剂学性质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喷雾干燥法制备DG-CS NPs,正交设计法优化;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特征。硫酸葡聚糖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以疾病活动指数法评价DG-CS NPs的治疗效果。结果:DG-CS NPs大小在300~600 nm,载药量为(51.25±1.75)%。DG-CS NPs的药物释放受环境pH的影响,对UC具有显著的治疗与改善效果。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得DG-CS NPs对UC模型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眼用环孢霉素A缓释超微粒的制备及眼内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壳聚糖-胆固醇双亲性聚合物包载环孢霉素A的缓释性及超微粒制备及眼内分布.方法壳聚糖-胆固醇双亲性聚合物与环孢霉素A共溶于溶剂中,对水透析形成超微载药微粒,37℃条件下测试超微粒体外释放状态.以放射性99锝标记壳聚糖超微粒,制成滴眼剂,以SPECT测试超微粒在兔眼中的滞留时间.结果壳聚糖载药超微粒可在6小时内缓释环孢霉素A,超微粒在给药后4小时在眼表具有良好的滞留性.结论以壳聚糖双亲性聚合物包载环孢霉素A对干眼症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纳米粒。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粒子和纳米粒。制备了反相微乳液相图并考察了温度和单体浓度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对两种粒子的葡萄糖结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微乳的存在区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扩大,而不同单体的浓度对微乳液区域没有影响。制得的纳米粒用质子相关光谱法和高倍显微镜分别测定其粒径,约为800nm,形状为球形。在同样的时间内,聚合物纳米粒对葡萄糖的结合量大于普通聚合物粒子。结论说明随着粒径的减少,结合的灵敏度提高,有助于以后对胰岛素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壳聚糖纳米粒(GA-CS-NPs)的最佳制备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及处方,通过形态观察、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考察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处方组合为甘草次酸(GA)质量浓度为0.2 mg/m L,壳聚糖(CS)质量浓度为2 mg/m L,CS溶液与三聚磷酸钠(TPP)溶液(1.0 mg/m L)的体积比为20∶3,所制备的GA-CS-NPs平均粒径(310.27±10.02)nm,包封率(51.42±0.43)%,载药量(6.87±0.47)%。质量评价结果表明,GA-CS-NPs外观圆整、均匀,在低温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结论离子交联法制备GA-CS-NPs工艺简单、可靠,产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及表征葛根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口服纳米粒(Pur-CS/SA-NPs),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Pur-CS/SA-NPs,对Pur-CS/SA-NPs混悬液和冻干粉的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微观结构等进行表征;建立葛根素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口服给予Pur-CS/SA-NPs后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其药动学特征。结果 Pur-CS/SA-NPs混悬液和冻干粉的形态结构完整,其中Pur-CS/SA-NPs混悬液的粒径为(208.327±1.870)nm,PDI为0.131±0.006,包封率为(89.056±1.680)%,载药量为(44.528±0.840)%,Pur-CS/SA-NPs冻干粉的粒径为(260.000±0.475)nm,Zeta电位为(47.300±0.208)mV,包封率为(86.234±0.873)%,载药量为(43.117±0.234)%,无新化学键和晶体形成;Pur-CS/SA-NPs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24)和AUC_(0~∞))、达峰时间(t_(max))、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833.067±132.546)mg·h/L、(844.919±154.768)mg·h/L、(1.000±0.098)h、(236.318±36.864)mg/L,葛根素的AUC_(0~24)、AUC_(0~∞)、t_(max)、C_(max)分别为(250.087±32.156)mg·h/L、(250.091±28.398)mg·h/L、(0.500±0.031)h、(191.830±17.963)mg/L,Pur-CS/SA-NPs的AUC_(0~24)、AUC_(0~∞)、t_(max)、C_(max)分别为葛根素的3.331、3.378、2.000、1.232倍。结论自组装法制备的Pur-CS/SA-NPs形态结构稳定,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AUC_(0~24)、AUC_(0~∞)、t_(max)均显著增大,循环时间也相对延长,显著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合成N-乳糖酰壳聚糖作为肝靶向载体,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粒.方法 通过碳二亚胺缩合法制备N-乳糖酰壳聚糖,并以之为载体,采用离子诱导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以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为综合指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合成的N-乳糖酰壳聚糖的取代度为8.92%,优化工艺制备的N-乳糖酰壳聚糖载药纳米外观圆整,平均粒径(118.7±8.84)niB,包封率(57.92±0.40)%,载药量(10.38±0.06)%,其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 半乳糖修饰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