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和耐消毒剂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状况及其对常用消毒剂的耐药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77株产ESBLs和71株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Ⅰ整合酶基因,分析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并用耐消毒剂试验对耐消毒剂基因予以证实。结果: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6.2%(51/77株)和10.0%(2/20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子阳性株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与整合子阴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耐消毒剂基因阳性株对常用消毒剂耐药能力高于阴性株。结论:Ⅰ类整合子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并参与产ESBLs株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携带耐消毒剂基因的菌株具有抗常用消毒剂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地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茵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用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同时以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以上菌株产AmpC酶情况.结果 107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一检出产ESBLs 53株(49.5%),产AmpC酶30株(28.0%),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4株(22.4%).它们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某地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率较高,主要产ESBLs和AmpC酶,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产AmpC菌株同时产ESBLs药敏的变化。方法 采用Vitek60型和Vitek32型、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42株产AmpC酶同时产ESBLs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并与24株产AmpC酶但不产ESBLs克雷伯菌和138株不产AmpC酶但产ESBLs的克雷伯菌药敏结果对比分析;采用PCR分析产AmpC酶但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AmpC基因型。结果 产AmpC不管是否产ESBLs的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单纯产ESBLs时,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对其活性较好,但产AmpC酶同时产ESBLs时,令头孢吡肟几乎失去活性。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但不产ESBLs的20株菌中7株检出blaDan基因,占35%,1株检出blaMIR基因,占5%。另外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100%检出blaTEM基因,90%检出blacTX-M-1。基因,100%检出blaSHV基因,85%检出blaDHA基因,15%检出blaMIR基因,90%检出不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 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同时产ESBLs的耐药性比单纯产AmpC酶的耐药性更高、更显著;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的主要基因型为DHA,对同时存在2~6种不同类型耐药基因的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的体外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查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膜孔蛋白基因情况,分析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8—2010年耐3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的大肠埃希菌7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57株,56株头孢他啶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对照组;三维试验确定细菌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AmpC酶)的产生情况;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确证试验检测细菌产ESBL的情况;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基因和膜孔蛋白ompF、ompk35、ompk36基因;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72株大肠埃希菌中,14株产AmpC酶,23株产ESBL,3株膜孔蛋白基因缺失;5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13株产AmpC酶,19株产ESBL,5株膜孔蛋白缺失,膜孔蛋白缺失株4代头孢均出现耐药。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AmpC酶和ESBLs,同时膜孔蛋白基因的缺失会造成耐药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5.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2005年随机月份临床分离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1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2株经测序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054895,EF417572)。产酶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及其定位,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这25株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20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80%);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未发现携带AmpC基因盒的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产AmpC酶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和AmpC酶的基因。方法在对ESBLs和AmpC酶表型检测的基础上,利用基因芯片和PCR技术研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产生ESBLs和AmpC酶的基因,并对部分ESBLs和AmpC酶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以单产ESBLs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则以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为主。大肠埃希菌产生的ESBLs(除TEM型外)主要是CTX-M-9组型,占63.5%。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分别以SHV型和CTX-M-3组型为主,分别占70.4%和89.8%。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AmpC酶均为DHA-1型酶的基因,大肠埃希菌的AmpC酶主要编码CMY-2型AmpC酶。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耐药基因,是ESBLs和AmpC酶基因检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老年病医院产AmpC酶及ESBLs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军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3):129-130
目的对老年病医院产AmpC酶及ESBLs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根据NCCLS2002年颁布的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25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ESBLs和高产AmpC酶154株,检出率61.4%,其中单产ESBLs143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3株。单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都耐药,对碳青霉希类、头孢吡肟敏感。结论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碳青霉希类敏感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卢艳萍 《海峡药学》2009,21(4):110-112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标本肺炎克雷伯菌产头抱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6-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12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酶菌株69株。检出率57.5%,其中单产ESBLs38株,单产AmpC酶17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4株,检出率分别为31.7%、14.2%和11.7%。肺炎克雷伯菌产酶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除亚胺培南)。结论我院下呼吸道标本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病原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并对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主要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抗菌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测定,对其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初筛的CRKP菌株进行K-B药敏试验、表型确证试验(改良Hodge试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以及检测AmpC酶的三维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的295株克雷伯菌中有CRKP 23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送检科室以ICU为主;其中AmpC阳性12株,ESBLs阳性6株,2种酶均为阳性2株;CRKP大部分来自重症老年患者;CRKP的多重耐药性明显高于非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SKP)(P<0.05),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低于50.00%,而既产AmpC酶又产ESBLs的菌株对上述4种抗生素敏感。结论CRKP的多重耐药性明显高于CSKP,其中产AmpC酶CRKP的检出率比产ESBLs更高,治疗由CRKP所致感染时,应根据其药敏检测结果,选用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治疗,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  相似文献   

11.
郭彦言  李艳 《中国药房》2008,19(14):1069-1071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结果:13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45株,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5株,检出率分别为34.6%、6.2%和3.8%;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β-内酰胺(AmpC)酶产生的情况及耐药特性。方法:采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检测ESBL_s和K-B纸片法测定药敏结果;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AmpC酶菌株,再经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菌株。结果:从社区感染各类标本中分离的86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31.4%,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19.8%,其中同产ESBL_s和AmpC酶菌株检出率8.1%;药敏试验结果: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同产ESBL_s和AmpC酶菌株耐药现象更为严重。结论: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_s、AmpC酶菌株检出率较高,其耐药性颇为严峻。可能与社区感染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有关。有必要加强社区抗菌药使用的管理,加强对社区感染细菌的检测,以减少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临床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双纸片法检测产ESBLs情况,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情况,以确定产酶表型。用K-B法进行药敏检测。结果:10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单产AmpC酶菌42株(40.8%),单产ESBLs菌21株(20.4%),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12株(11.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含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低。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各革兰阴性杆菌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和AmpC酶可能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株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腔酶(ESBLs)的检出情况。方法 通过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结果 280株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株中检出单产AmpC酶菌株43株,以阴沟肠杆菌检出率最高。单产ESBLs菌株13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19株,以阴沟肠杆菌检出率最高。结论 正确区分ESBLs和AmpC酶,对临床选择性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产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0月-2012年6月我院ICU送检的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鉴定,采用手工法及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三维试验对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 C酶进行检测,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8年标准进行判读。结果:送检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194株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41株、铜绿假单胞菌48株、阴沟肠杆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24株、大肠埃希菌16株、枸橼酸杆菌属1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株、粘质沙雷菌7株、产气肠杆菌6株。194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共检出单产ESBLs菌株59株(30.4%),单产Amp C酶菌株57株(29.4%),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11株(5.7%)。所有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的敏感性高,产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不产酶菌株。讨论:ICU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敏感性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整合子的分布以及ESBLs的基因表型,探讨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ESBLs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对368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PCR检测,分析其整合子结构基因以及ESBLs基因(blaT旷bla…和6肠CTXM)。结果I类整合子、6肠sH。、6f口T旷6f口cTx_M的检测率分别为54.35%、40.93%、42.75%、44.82%,未检测到II、III类整合子阳性菌;携带6肠。。基因的菌株检测到I类整合子的比例显著高于携带6肠。~NSDbtaCTXM基因的菌株(P〈O.01);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外,整合子阳性和整合子阴性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同(P〈O.05)。结论我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以I类整合子为主,II类和III类整合子较少;我院ESBLs肺炎克雷伯菌b/a…..比例略高;I类整合子参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AmpC)酶的情况及耐药特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87株.用双纸片确诊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7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119株(41.5%),产AmpC酶47株(16.4%),同时检出产ESBLs和AmpC酶16株(5.6%).单一产ESBLs或AmpC酶的菌株有较高的耐药性,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ESBLs和AmpC酶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都较高,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具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应加强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检测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对部分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IMP和MRP耐药率分别为0.9%和1.8%,对CPZ/SB的耐药率为35.7%,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多重耐药率为76.8%(86/112),但对COL和MIN均敏感.80.4%(90/112)的菌株检测出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株,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多重耐药率(90%)明显高于阴性株(22.7%)(P<0.01).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显示,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3种耐药基因.结论 Ⅰ类整合子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很高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