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00-203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100例结核性胸膜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对照组50例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持续时间、引流总量、住院时间、胸膜厚度和穿刺不良事件的人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胸膜厚度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引流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胸膜反应、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胸膜粘连肥厚、包裹积液、术后胸痛、院内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引流较彻底,且安全,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92例中等量以上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为穿刺抽液组58例和置管引流组34例。穿刺抽液组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置管引流组行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持续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引流时间、引流量、胸膜肥厚及不良反应。结果穿刺抽液组与置管引流组引流时间分别为(H.23±3.47)d、(7.67±1.97)d;引流量分别为(2304.5±1003.2)ml、(2325±903.7)ml;胸膜肥厚发生率分别为13.8%、8.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常规胸穿抽液术,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吴万春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75+178-175,17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方法:将4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导管引流组17例,常规穿刺抽液组29例,分别进行引流和抽液,观察两组患者的引流时间、引流量、胸膜肥厚及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组胸腔积液好转时间、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情况均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常规胸穿抽液术,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置管引流联合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防治胸膜粘连、肥厚的疗效。方法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将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予以微创置管引流,同时胸腔内注射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胸膜粘连,肥厚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微创置管引流联合地塞米松、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安全、实用,能够有效防治胸膜粘连、肥厚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殷亮  张春蕾  张一 《江西医药》2013,48(6):513-516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64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观察组(2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引流组(22例)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抽液组(20例)采用单纯胸穿抽液治疗,3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法相同。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⑴观察组3d内阴影面积消退显著及治愈率显著高于引流组和抽液组(P〈0.05),观察组在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显著低于抽液组(P〈0.05)。观察组第1d、第2d及总引流量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另外两组(P〈0.05)。⑵观察组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的积液阴影面积显著低于另外两组(P〈0.05),而FVC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⑶观察组中包裹性积液、胸膜肥厚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两组(P〈0.05),且该组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注入尿激酶治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膜腔置管引流并于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方法将48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膜腔并注入尿激酶20万 U +生理盐水20 ml,夹管24 h 后放液,每周2~3次;对照组胸腔穿刺抽液每周3次。结果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胸膜肥厚粘连、肺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胸膜腔内留置静脉导管并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能使胸腔积液引流更彻底,可有效降低胸膜肥厚、粘连的程度,减少肺穿刺次数及肺膨胀不全、脓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肺功能,缩短了病程,减轻患者痛苦是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郑春晓  甘艳 《河北医药》2016,(5):751-752
目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观察该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的符合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组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时,同时给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抽液总量和胸膜厚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胸水消失时间、发热停止时间、胸闷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的抽液总量低于对照组,胸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效果明显,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微创闭式引流术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将9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胸腔穿刺术进行胸腔抽液、注药等;治疗组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留置深静脉导管于胸腔进行抽液、引流、注药等。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胸腔积液深度、胸腔积液吸收所需时间、完成单次操作的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治疗结束时胸腔积液深度、胸腔积液吸收所需时间、完成单次操作的时间及胸膜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闭式引流术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安全性均优于胸腔穿刺抽液术,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与反复胸穿抽液配合结核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等量以上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25例,对照组25例(反复胸腔穿刺),配合全身抗结核药+激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腔积液吸收时间短、症状好转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配合全身抗结核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方法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同时可减少多次胸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方法。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72例,随机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VI服强的松30mg/d,每周减量5mg,总疗程4~6周。注药组也采取标准的抗结核治疗,B超定位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大腔,胸腔穿刺抽液后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增厚程度。结果注药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421±208)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56±214)ml,胸膜增厚钙化明显降低,P〈0.01。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尿激酶激活纤维蛋白酶,降解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腔小导管加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选自我科住院确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内置胸腔小导管引流胸液后,将尿激酶稀释后注入胸腔;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方法。比较两组间的胸液的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症状,住院时间,引流液体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内置胸腔小导管加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方法易操作、安全、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或大量胸腔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持续胸腔引流联合胸腔内注药(异烟肼注射液0.3g、丹参注射液10ml、生理盐水10ml混合后注入胸腔).对照组单用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胸腔内不注药。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出现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胸水吸收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后第三个月的胸膜厚度及并发症(胸膜反应率、气胸发生率、胸水包裹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方法简单、方便、安全、经济,患者痛苦少、临床效果好,可作为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中或大量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人持续胸腔引流联合胸腔内注药;对照组单用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胸腔内不注药。两组均予相应护理措施,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出现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胸水吸收时间[(9.84±5.18)天vs.(15.25±9.52)天]、住院费用[(1991.02±316.20)元vs.(2336.80±618.23)元]、治疗后第3个月的胸膜厚度[(1.12±0.18)mmvs.(2.05±0.35)mm]及并发症(胸膜反应率、气胸发生率、胸水包裹发生率)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方法简单、方便、安全、经济、患者痛苦少、临床效果好,有助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胸腔微创细管引流并尿激酶灌洗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腔细管引流并尿激酶灌洗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抗结核治疗下,将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胸腔内置细管引流,并经引流管滴入尿激酶灌洗液500m(l含尿激酶10万ü)。对照组行胸腔穿刺抽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胸水总引流量明显增多,胸水消失时间缩短,胸水分隔、胸膜粘连、肥厚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胸腔细管引流并尿激酶灌洗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方法安全,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穿抽液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对比。方法以11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各56例患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所有患者经4~14d置管胸液引流彻底。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胸腔穿刺抽液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4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246例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简便,操作安全,对患者损伤小,舒适度高,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明显优于传统胸腔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合并口服强的松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0.9%生理盐水20 mL,同时口服强的松30 mg,1次/d,并联合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联合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膜厚度及胸膜粘连率。结果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注药后胸膜厚度及胸膜粘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合并口服强的松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陈中华  余定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99-1799
目的:评价静脉导管留置闭式引流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疗效和优点。方法:设导管引流组34例和常规抽液组34例分别进行引流和抽液,两组均行全身化疗和短程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结果:导管组胸腔积液消失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情况均明显小于抽液组(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优势明显,有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住院天数,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穿刺术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腔积液吸收天数、胸膜增厚度、气胸、胸膜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穿刺术相比,具有简便、经济、创伤小的优点,且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常规穿刺术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腔积液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引流术,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2.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68.0%(17/25);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积液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疗效优于常规穿刺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