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对胆囊癌误诊为肝门部胆管癌1例MR1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7岁。主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10d就诊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0a余。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20a余。查体:T37.0℃,P90次/min,BP130/70mmHg,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查体:腹部平坦,软,右侧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肿物。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右侧肺气肿并大泡形成,右肺下叶炎症;肺功能检查: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心电图:实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左室顺应性降低;腹部彩超: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伴结石;CT: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间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所见病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3例病灶为低密度影,3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3例为中心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不均匀强化,6例有不完整环行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16例病灶持续强化。结论:肝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不完整环行强化及延迟期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hepatic biliary papillomatosis,IHBP)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B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5例IHBP患者中2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1例腹痛伴发热、1例左腰背部酸痛,1例体检时发现。影像学特点:5例均发现全胆管树系统扩张,胆总管下段无明确占位或结石,受累肝内胆管相对比另一肝叶胆管或胆总管不成比例的扩张,受累肝内胆管呈"瘤样"扩张,扩张的肝内胆管出现乳头状或长条状肿块影,MRCP示扩张胆管内多发乳头状及条状充盈缺损,3例位于右肝内胆管、2例位于左肝内胆管,肿块直径约0.3~2.5 cm,于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MR 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多呈等高信号,DWI上呈乳头状及条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结论:IHBP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MRCP、DWI及动态增强检查,熟悉该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IHBP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7.
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据统计资料,肝内胆管细胞癌约占胆管癌8%~13%^[1],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5%^[2-4],占肝内恶性肿瘤第二位。临床上较少,但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胆管细胞癌症状隐匿,早期即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就我院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细胞癌误诊1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50~70岁,病程30~60d。临床表现:反复上腹或右上腹胀痛、隐痛或不适。体检:右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因其发病率低 ,不为临床医师重视、不易早期诊断等原因 ,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就该类 19例的临床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7例 ,女 12例。年龄 35~ 76岁 ,平均 5 8岁。反复发作的胆石症病史 4~ 48a,平均 16 a。手术史 (含最后 相似文献
10.
王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6):436-43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30例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31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强化,1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其中显示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的12例,肝叶萎缩的9例,周围胆管扩张的16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6例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轻度多样性不均匀强化,延时期持续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为特点,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及肝脏边缘包膜凹陷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发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185例,共43例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经MRI和病理证实,将这4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纳入本研究中,并回顾性分析MRI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萎缩肝叶的发病率(78%)高于非萎缩肝叶发病率(29%)(P<0.01),在门静脉狭窄或阻塞肝叶的发病率(78%)高于非门静脉狭窄或阻塞肝叶的发病率(29%)(P<0.01),在有肝内胆管结石肝叶的发病率(65%)高于无肝内胆管结石肝叶的发病率(37%)(P<0.05)。结论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位于萎缩的肝叶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与门静脉的狭窄与阻塞有关,肝内胆管癌常常表现为少血供,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多血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的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位于左叶13例,右叶8例,同时累及左右叶2例.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不规则形,4例呈多囊状,4例可见点状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3例,其中5例扩张的胆管包绕肿块,合并肝硬化4例,出现肝脏边缘脐样切迹9例,合并胆管结石11例,肝门淋巴结肿大7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23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其中出现边缘不规则环状强化8例,中心呈片絮状强化、网格样、斑片样强化12例,轻度不规则斑片状增强3例;延迟多例病灶持明显续强,少数延迟强化与前期强化相近,极少病例同前期相比略下降.全部病例未见门静脉、腔静脉瘤栓.结论:IHPCC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及MRI资料。结果:10例CT检查者中9例表现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1例表现为囊实性病变;10例中4例病变内有钙化斑点,且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23例MRI检查者中21例病变呈略长T1或等T1、长T2信号影,其中3例于T2WI显示了低信号钙化影;1例呈囊实性信号改变;仅1例呈长T1、短T2信号影;23例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1例。结论:CT及MRI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仅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MCN和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及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第2位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隐匿,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有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故越来越多地被用于ICC的临床实践中。本文对MRI在ICC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