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广西医学》2006,28(6):865-866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3%和3.1%,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1%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ICU气管切开吸氧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日期随机分为2组,比较人工鼻吸氧与普通吸氧痰液性质(痰液粘稠)、疾阻情况、肺部感染率和吸氧效果。结果 人工鼻吸氧在痰液粘稠、痰阻、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较普通吸氧组显著减少,而在吸氧效果方面却优于普通吸氧组。结论人工鼻吸氧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且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吸氧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的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比较普通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吸氧三种不同方法的吸氧效果、痰液性质、痰阻情况、肺部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果:人工鼻组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痰阻等方面较普通组显著减少,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的应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交叉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吸氧能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气管切开罩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肺部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司华芹 《西部医学》2010,22(12):2361-2362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常规组,观察两组病人肺部感染率,痰液喷射情况,日吸痰次数及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人工鼻组患者气道通畅,湿化效果满意,疗效显著。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效果,同时减少工作量和医疗耗材,明显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效果。方法:对64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氧,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头皮针连接鼻导管吸氧与人工鼻组用人工鼻连接吸氧管吸氧。比较肺内感染、气管堵管、护理项目次数。结果:人工鼻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吸氧效果明显好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应用中的护理特点及疗效。方法:行气管切开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利用人工鼻行气道湿化,对照组予以常规气道湿化,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的湿化效果、咳痰次数、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咳痰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不良、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可利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咳痰次数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观察改良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肺部交叉感染的影响。②方法将1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改良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③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4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改良气道湿化,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与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及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或危重症监护室(ICU)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年龄≥70岁)80例,按人工气道建立方式不同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42例),气管切开组(38例),入选病例均接受专业、全面的护理及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呼吸衰竭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即刻抢救成功率100%,气管切开组患者在防止痰痂堵塞管道、呼吸机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衰竭治愈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均优于经鼻气管插管组,在并发院内感染或二重感染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气管切开及经鼻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是抢救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相比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能使老年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更易排出,减少气道堵塞,缩短呼吸机撤机时间及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选择较理想的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管理方法,比较观察我科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62例随机分成两组,湿纱布组和人工鼻组,观察气管切开后病人气道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阻力增加、护理时数及气管切开后的不良症状。结果,除呼吸道阻力增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外,人工鼻组在湿化不足、湿化过度、痰液黏稠、痰痂、堵管、肺部感染、护理时数项目上明显优于湿纱布组(P<0.01或P<0.05)。表明人工鼻可明显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气管切开病人的并发症,尤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且人工鼻组并不增加呼吸道阻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2种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使用氧气罩吸氧所致肺部感染情况,以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 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液湿化,试验组用50%乙醇溶液湿化.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及痰细菌培养、肺中感染、痰痂形成情况.结果 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均满意.试验组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氧气罩吸氧采用50%乙醇溶液进行气道湿化,能减少肺部感染和痰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护理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光辉 《当代医学》2011,17(25):134-13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81例气管切开术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1例)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观察结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照组40例,出现肺部感染5例,气道损伤7例,两者都有10例。治疗组41例,肺部感染2例,气道损伤2例,两者都有3例。治疗组肺部感染和气道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专业气道护理对降低人工气道患者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碳酸氢钠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碳酸氢钠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呼吸道护理时用碳酸氢钠,人工气道湿化用1.25%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呼吸道护理用生理盐水,人工气道湿化用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碳酸氢钠能有效预防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控制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加热湿化器给氧法湿化;对照组采用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患者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气道堵塞指标.结果 观察组改善患者痰液性状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气道堵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热湿化器给氧法湿化是控制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吸收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在NICU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NICU重症患者用吸收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入选利用吸收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病例55例,纳为观察组,同时纳入2011年1—12月行常规气管切开护理的重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日平均换药次数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插管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机体免疫情况(有无免疫缺陷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3.6%);对照组10例出现切口感染(16.7%);观察组中肺部感染出现1例(1.8%);对照组中8例出现肺部感染(13.3%);观察组日平均换药次数为0.29次,对照组日平均换药次数为2.71次。观察组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吸收性软聚硅酮泡沫敷料用于气管切开护理效果确切,可以有效降低气管切开伤口感染率和肺部感染,并且极大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8例气管切开吸氧病人的气道管理.结果 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的加热湿化,正确排痰、氧疗等措施是防止患者窒息,保持气道通畅以及防止气管切开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拔除气管套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脑出血术后患者采取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脑出血患者,均采取气管切开,并给予综合护理作为观察组;同时择取同期手术治疗后行常规护理的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好转率、肺部感染率、植物人率以及死亡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脑出血术后患者采取气管切开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气道产生的并发症,提高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陈晓敏  刘思 《吉林医学》2013,34(12):2357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在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开展品质管理活动,将气管切开术后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即品质管理组),两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翻身拍背2 h/次,雾化吸入3次/d,对两组气道阻塞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气管拔管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气道阻塞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10%、38%、35 d,试验组气道阻塞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2%、20%、28 d。结论:试验组气道阻塞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气管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品质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