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董津平  李玉芬  张晓芳 《护理研究》2003,17(16):937-938
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是危重病病人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早期合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可减轻蛋白质消耗和营养不良 ,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从而降低病死率。 2 0世纪 6 0年代发展起来的全胃肠外营养着眼于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需要[1] ,70年代、80年代开始注意并研究胃肠营养导致的肠道细菌易位代谢并发症[2 ] ,自 90年代以来 ,强调早期胃肠内营养[3 ] 。诸多研究认为 ,由于手术与麻醉对胃及结肠影响较大 ,对小肠动力学变化影响很小 ,因此术后 2 4h内进行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4~ 6] 。有学者把“早期”定义为术后 6h~ 12h ,并认为…  相似文献   

2.
手术患者往往因为术前疾病本身的消耗,手术、麻醉对胃肠道的刺激,术后一段时间内对胃肠动力恢复及分泌、吸收功能产生了干扰及影响,统称为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PGID).PGID使机体吸收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导致机体处于营养失衡状态,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至关重要.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与肠外两大类,而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有研究表明[1],胃的功能可于术后1~2d恢复正常,大肠功能与术后3~5d恢复正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正常,肠内营养可在肠道术后6h进行.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胃肠道手术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碍,手术创伤又使分解代谢增加,机体营养消耗增多,笔者认为做好临床营养支持与护理,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控制及减轻术后营养不良现象,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秋媛  刘芳 《现代护理》2006,12(17):1599-1600
肠道内营养自185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肠内饮食配方并应用于临床,到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1]。90年代以来,强调早期胃肠内营养[2]。近年来,由于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不足和人们对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优点的认识,早期EN作为治疗严重创伤的一种重要手段逐渐受到重视[3],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4],尤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4.
改良营养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腹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颅脑损伤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导致严重的营养障碍和免疫功能衰竭 ,从而易于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和不可逆的细胞功能损害 ,甚至导致死亡[1] 。因此 ,营养支持已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 ,而胃肠营养其临床价值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均优于肠外营养 ,已形成广泛共识[2 ] 。但腹泻是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 ,据报道 ,普通内外科病房有 30 %鼻饲患者发生腹泻 ,而危重病人发生率为 6 8% [3] ,严重地影响了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我科对 3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三九营养膳行鼻饲 ,并与能全素鼻饲比较 ,以…  相似文献   

5.
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胃肠内营养早期应用是危重病患者等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早期合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可减轻蛋白质消耗和营养不良 ,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从而降低病死率。本文对近年来胃肠内营养早期应用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1 胃肠内营养早期应用方法的认识长期以来的观念认为 ,危重病患禁食一直是临床上一项常规处理措施[1] 。 6 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全肠外营养 ,已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已知营养素[2 ] 。 80年代中期 ,肠道细菌易位所导致的代谢偏离生理过程 ,代谢并发症增加[3] 。 90年代以来 ,在病患得到初步处理后 ,考虑给予营养支持 ,以防…  相似文献   

6.
营养支持 一旦确诊病人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或已经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条件允许时应首先经口进食补充营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胃肠功能允许,经口或管饲进行肠内营养都是优选的营养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增强肠道蠕动,减少细菌易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肠道内营养自1858年Busch首次报道以来,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肠内饮食配方并应用于临床,到8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它的功能失去将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1].……  相似文献   

8.
蓝冬梅 《全科护理》2012,10(14):1322-1322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更符合病人生理状况,有助于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的分泌功能,增加胃肠黏膜的抵抗力,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减少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及脓毒症,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1]。因此,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大肠手术后以早期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 12 6例的临床资料 ,就肠内营养治疗的适应证、方式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行大肠手术 2 5 0例 ,其中 12 6例接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12 6例中 ,男 81例 ,女 45例 ;年龄 16~76岁 ,平均 42 .5± 17.8岁。全组病例的术前营养状况评价 :正常 2 0例 ,轻度营养不良 42例 ,中度营养不良 64例。临床诊断结肠癌 68例 ,直肠癌 5 8例。手术方式 :右半结肠切除术 2 3例 ,左半结肠切除术 45例 ,直肠Dixon术 2 8例 ,直肠癌Mi…  相似文献   

10.
Freka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后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其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和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的消耗,如不及时纠正和补充,就会影响器官的功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据有关文献报道:在ICU发生营养不良占40%~100%,营养支持占60%~84%,接受肠内营养占52%~92%。因此,早期建立肠内营养,可降低重症患者应急性溃疡的发生,增强胃肠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细菌易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肠黏膜因缺血、感染、损伤与营养不良而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肠源性感染,肠道细菌移位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成为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要肠道有营养功能时,就要采用肠内营养”的原则已越来越在临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苏伟 《中国临床医学》2002,9(4):445-446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加深 ,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 ,肠内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实施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临床实践证明 ,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 ,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费用低 ,使用和监护简便 ,并发症较少且易处理。因此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 ,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 ,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我们于 2 0 0 1年 1月~12月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病房 186例腹部手术后…  相似文献   

13.
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道是维持机体营养、免疫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肠道屏障可因各种刺激而改变,使肠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肠内细菌易位,内毒素、细菌、抗体介质不断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导致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引发和加重失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SIRS的发生更加重了肠道损伤,形成恶性循环。肠黏膜屏障、细菌易位、胃肠激素、细胞凋亡等因素与肠功能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肠内营养是现代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发展,由于肠道黏膜30%营养来自动脉血供,70%来自肠腔内营养物质,因此,适当的肠内营养可维持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防止细菌易位,刺激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1]。然而危重患者大多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胃排空延迟导致胃内液体潴留,容易发生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而胃残留量测定可以及时、动态地了解胃内液体量,防止胃潴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代谢率明显高于正常 ,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完全胃肠外营养 (totalpar enteralnutrition ,TPN)在临床应用广泛 ,效果显著。但若长期使用可导致肝功能异常 ,胆汁淤积 ,肠粘膜萎缩及肠道细菌移位[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肠道是外科应激中心器官及肠源性感染的认识 ,肠内营养 (enteralnutrition ,EN)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得到重视[2 ] 。研究表明[1] ,胃功能于术后 1~ 2天恢复正常 ,大肠功能于术后 3~ 5天恢复正常 ,而小…  相似文献   

16.
老年病人外科手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外Hill等报告老年外科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病率高达 4 0 %~ 50 % [1] ,国内于氏采用微型营养评定法 (MNA)调查显示 ,外科老年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病率高达 4 1 6 % ,有发生营养不良危险者占2 0 8% ,二者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 ,这与国外研究相似[2 ] 。1 老年人的营养与免疫老年人由于咀嚼功能差 ,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及进食量少等原因 ,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研究证明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EM )及微量元素缺乏在老年人群中相当多。PEM病人的淋巴组织明显萎缩 ,细胞免疫降低 ,补体成分的水平和活性下降 ,黏附在呼吸道表皮的细菌…  相似文献   

17.
Freka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后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其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和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的消耗,如不及时纠正和补充,就会影响器官的功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1,2]。据有关文献报道:在ICU发生营养不良占40%~100%,营养支持占60%~84%,接受肠内营养占52%~92%[3]。因此,早期建立肠内营养,可降低重症患者应急性溃疡的发生,增强胃肠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细菌易位的发生。目前临床上采用胃管的种类很多,因硅胶胃管和聚氯乙烯胃管的价廉而广泛应用,但是,对于ICU的重症患者,如昏迷、建立了人工气道的患者等,安置胃管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王卉  吴黎红 《现代护理》2006,12(29):2772-2773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病程长、引起胰腺纤维化和功能低下的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采用禁食和肠外全营养(TPN)等手段进行治疗,由于肠道长期闲置,易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异位,加重感染。胃肠内营养(EN)符合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可有效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维护肠道功能,对于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防止细菌易位,减少感染的发生率[1]。空肠管饲是EN的重要方法之一。EN是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采用以十二指肠远端的空肠喂养为宜,EN制剂输入处越远离十二指肠,对胰腺分泌的刺激作用越小。长期的临床治疗表…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病人胃肠营养的实施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华卓君 《现代护理》2003,9(3):229-229
机械通气病人因大量消耗 ,极易导致营养不良 ,从而对病人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我科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收治机械通气病人 2 6例 ,均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收治机械通气病人 2 6例 ,在肠外营养的同时均行肠内营养 (除有 2例坏死型胰腺炎病人 )。男性 19例 ,女性 7例。年龄 12~ 6 5岁 ,其中严重胸外伤 17例 ,颅脑外伤 4例 ,严重烧伤 1例 ,慢性呼吸衰竭 4例。病程中曾经昏迷 16例。2 实施方法2 .1 鼻胃管途径 机械通气病人置胃管时要…  相似文献   

20.
任雪飞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207-2208
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常累及到呼吸和吞咽功能,长期卧床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加重了感染的发生。有资料显示,营养不良是卒中后感染等并发症的促发因素,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同时,营养不良也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所以,加强脑卒中患者的肠内营养势在必行。导管堵塞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其发生率为10%[3]。肠内营养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