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治疗杂病的典籍 ,其首篇首条中的“十七句”(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故实脾 ,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  相似文献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4.
王文孝 《河北中医》1981,(2):55-56,60
自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有些书籍只简单的把“阴阳”学说写进总论,却把“五行”学说舍去不用。有的还批判了《金匮》以五行学说补土制水,纵火刑金的方法治疗肝虚的第一条原文。说什么“治疗一脏,损伤其它两脏,得不偿失”。我认为原文说的“脾能伤肾”和“心火气盛则伤肺”的“伤”字,是指伤其邪,不是伤其正,也不会伤正。只有脾气旺盛,运化功能正常,才能防止水气泛滥,这是“脾能伤肾”的精神实质。“纵火”是使心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滋肺阴以助肾水,即金水相生法;而五行相克中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若心火亢于上则需壮水制火法;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而肝疏泄过度制约脾之运化,急需达木扶土法;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以制约肾水泛滥,即培土制水法。其中不乏千古名方,其效如神,可供后世效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字辨淆角度探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酸入肝……,脾能伤肾,……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一段经文,各家存疑问题。认为“能”应作“(?)”(yan燕),属形误;“肝气盛”是病;“愈”是“郁”的借字,亦作“病”解。试述管见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口疮疼痛剧烈,迁延不愈易反复,现代医家多从心、脾、肝三脏入手治疗。笔者临证发现复发性口疮与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密切相关,故提出心肾同治诊疗思路,根据各期病理特点,对其分期辨证论治,急性期心火炽盛、肾水不足,治宜直折心火、引火下行,体现“急则治标”原则;缓解期肾阴亏虚、余热未清,治宜泻火滋阴、兼顾标本,体现“缓则治本”原则;间歇期肾水不足、阴不制阳,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平调阴阳,防止复发,体现治未病“瘥后防复”思想。此治法在临床中多次使用,疗效显著,已形成完整、成熟的治疗疗程,能有效缓解复发性口疮急性症状,并预防愈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存在着三种五行配属。心火苦说:肝木酸、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肾水咸;心土甘说:脾木酸、肺火苦、心土甘、肝金辛、肾水咸;心火咸说:肝木辛、心火咸、脾土甘、肺金酸、肾水苦。这三派学说,虽只有心火苦说保留下来,但其他两派学说也可以在《内经》中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10.
析当归"主咳逆上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苓 《江西中医药》2003,34(2):40-41
当归“主咳逆上气”之说始于《神农本草经》 ,历代以当归配伍于止咳平喘方中的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 ,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 ,《医方集解》引赵蕺庵之百合固金汤等 ,但对当归“主咳逆上气”之机理 ,却各有不同之观点 ,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1 舒肝柔肝 ,泻木治金肺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为水之上源 ;肝藏血 ,主疏泄。《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1] 金气不足 ,或木气偏亢 ,肝木则反侮肺金可致肺失清肃而生咳喘 ;咳喘日久 ,肺气…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存在着三种五行配属.心火苦说:肝木酸、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肾水成;心土甘说:脾木酸、肺火苦、心土甘、肝金辛、肾水咸;心火咸说:肝木辛、心火咸、脾土甘、肺金酸、肾水苦.这三派学说,虽只有心火苦说保留下来,但其他两派学说也可以在<内经>中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机咳嗽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多由风寒、风热、燥邪、痰热等邪客肺系,肺系肃降,肺气不宣所致,而内伤多由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在论述咳嗽的病理时说:“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本文重点论述脾虚不生金而引起之咳嗽,脾虚湿停,乘肺而咳,《医碥·杂症·咳嗽》谓:“脾胃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乘肺而嗽”,又有“初虽心火刑金,因服寒凉伤脾,脾虚而嗽”。上述理论充分说明,脾乃肺…  相似文献   

13.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  相似文献   

14.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15.
苦参     
《光明中医》2014,(10):2181-2181
味苦寒。主心腹结气,苦入心,以散热结之气。症瘕积聚,苦极则能泄。黄胆,寒能除郁热。溺有余沥,心通于小肠,心火除则小肠郁塞之气通矣。逐水,小肠通则水去。除痈肿诸疮皆属心火,心火清则痈肿自去也。补中,《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义也。明日止泪。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相似文献   

16.
施海婷 《河南中医》2005,25(5):75-76
不寐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常常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不寐常责之于心、肝、脾、肾。因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肝具有疏泄作用。若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失其疏泄之职,则神明被扰必致不寐;脾化生气血上奉于心。脾虚则生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寐不安稳;肾内寓真阴。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若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则难以入眠。另外。不寐从阴阳角度来看。总多属阳盛阴衰,或者阴虚不能纳阳,或者阳盛不得入阴。临证治疗不寐多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且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引起不寐的原因多种多样,临证须详加审视。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献中癃闭脉诊与其辨证论治的关系主要有两点:(1)癃闭从五脏辨治:左寸数大者为心火盛下移小肠,治疗以清心火、养心阴为主;左关浮取沉取皆急者为肝气急,左关弦者为肝气不舒,治疗应选用酸甘之药缓肝、泻肝;右关滑者为脾实有热,治疗应泻其阳热;右关细者为脾虚中气不足,治疗应升清降浊;右寸大者为肺燥金气不降,治疗应以润肺为主;尺脉滑者为肾中有热,治疗应泻其热;左尺重按有力者为肾中有火,治疗应泻肾中之火;(2)癃闭从二脏兼病辨治:左关弦强,右关弦滞者为肝脾兼病,肝气犯脾、脾不制水,应以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寸微而尺鼓者为心肾兼病,肾水不足、心火被伤,治疗应以补肾水、清肾火为主;散脉者为风邪入肝肾化热化燥伤血,治疗应补肝肾之阴,清肝肾之热。  相似文献   

18.
唐宗海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血证论》和《痢症三字诀》两书中,对痢疾的辨证论治,颇多卓识精论,足以启人心扉,兹立足肝肺探讨如下。阐病论治立足肝肺痢疾多由湿热或疫毒外侵而起,亦可因七情内伤,恣食生冷秽浊之物,损伤脾胃,积滞于肠胃,使肠道传导失常所致。唐氏认为痢疾乃六淫侵袭,湿热相蒸,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以肝木侮肺乘脾为主。他说:“金木沴,湿热煎”,“若其人之肝木太旺,遇金来制之,木不受制,遏郁生火,则热气不退,火反克金,金气不得清肃。因之  相似文献   

19.
<正> 肝胆管结石症,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胁痛”、“胆癉”的范畴。本病多因过食辛辣、油腻食品,以致胃热胆郁,肝失条达,辄因外邪诱发而成;亦有因忧思郁怒,伤及肝脾,忧思伤脾,则脾不化湿,暴怒伤肝,则肝失疏泄,肝郁脾湿,胆失通降,清汁内停,久而化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肝”最初对应的人体实体是“解剖脾”,“脏腑脾”最初对应的实体是“解剖肝”。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脏腑功能认识的深化,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已发展到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发展到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因此,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