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国强  郑远航 《广东医学》2005,26(8):1085-1086
目的探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空肠血管畸形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末段回肠溃疡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克罗恩病1例,行保守治疗,除克罗恩病术后3个月内仍有少量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治疗后追踪2年无复发外,均止血成功,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处理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定性定位准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结构不良致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价值。方法:12例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空肠7例,回肠5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s法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小肠病理血管14支,其中8例同时显示病理血管与出血征象。结论:血管造影对小肠血管结构不良病变血管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仲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6-147
目的总结消化道出血的造影表现。方法2001~2008年,消化道大出血患者34例,为明确出血部位或准备行栓塞治疗动脉造影,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造影。结果造影阳性18例,均准确提示病变位置。出血部位:胃1例,十二指肠8例,空肠3例,回肠5例,结肠7例,胆道系统3例,部位不清6例。结论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出血的患者可进行动脉造影,可明确出血部位,为外科手术或经导管栓塞治疗提供帮助,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维结肠镜在原因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原因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8例。结果 2例诊断为升结肠血管畸形,作右半结肠切除;1例肝曲粘膜慢性炎,作右半结肠切除;1例盲肠炎,作盲肠切除;1例回肠溃疡作出血作回肠部分切除;2例溃疡性结肠炎,保守痊愈,1例为非手术范围内的横结肠息肉,作内镜下息肉电切除。全组病例除1例溃疡性结肠炎术后6个月复发又治愈外,均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4 6例,年龄在1 9~7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纤维结肠镜和小肠系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的出血灶.结果 46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发现小肠异常38例,未见异常8例,总阳性检出率为82.6%.其中,小肠血管畸形9例.小肠粘膜弥漫性炎症9例(其中Crohn病3例),小肠占位7例,回肠末端糜烂、出血伴溃疡4例,小肠活动性出血3例,小肠憩室2例,小肠息肉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2例.结论 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安全、无创伤,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是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23例行手术治疗,3例经内科治疗痊愈。肠系膜血管造影阳性诊断率为88%(23/26)。23例经病理证实均为小肠动静脉畸形。结论 肠系膜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病变小肠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朱结辉  游箭  牟玮  李强 《重庆医学》2003,32(2):207-210
目的 比较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胃镜、结肠镜、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出血的显示情况和诊断正确率。结果 整体上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性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优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与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在出血间歇期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无明显差异。结论 为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急性大出血时选择性动脉造影是首选方法;慢性问断少量出血时,如果常规无创检查方法皆为阴性,行选择性动脉造影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传统的检查技术如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腹部核素扫描和小肠钡餐检查等诊断阳性率均不高,致使不少患者长期不能确诊。近年来,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双气  相似文献   

9.
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认为Dieulafoy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为消化道粘膜下恒径小动脉出血,属于先天性消化道粘膜下血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间歇性呕血或便血,诊断应选择胃镜,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中分段小肠肠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病灶楔形局部切除,胃大部切除和出血部位血管缝扎。也可以先局部出血部位硬化剂治疗或电凝治疗,以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 ,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 ,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 DSA造影 ,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4例病人 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 ,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 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 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 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 ,静脉过早显影 ;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 ;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 :选择性动脉 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 ,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1.
叶再元 《浙江医学》1997,19(2):111-112
肠道血管畸形常以下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临床特征,过去因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确诊,自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开展以来,才逐渐认识到本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8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8例,男1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50.8岁,其中55岁以上6例。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为7年。均表现为反复便血,其中2例引起出血性休克。 2.检查与治疗结果:本组所有病人均先行纤维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再作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盲肠及升结肠粘膜有血管畸形伴出血2例,阳性率为25%。然后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系膜血管有异常6例,阳性率达75%。病变位于盲肠及升结肠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变位于小肠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病理报告均为血管异常伴出血,术后出血均停止。随访时间最长2年3个月,最短2个月,均未发现有再出血。  相似文献   

12.
四例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对4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肠系膜上、下动脉DSA造影,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4例病人DSA造影后出血部位均得以明确,出血原因包括直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非特异性溃疡1例。血管畸形显示病变区域血管增多,增粗、迂曲呈丛状,静脉过早显影;空肠平滑肌肉瘤显示肿瘤染色;回肠非特异性溃疡显示单纯造影剂外漏。结论:选择性动脉DSA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对肿瘤及血管性疾病可以明确其出血病因。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诊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10例,发现病变者7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小肠血管病变4例,胆道出血1例。6例作了手术,术前和术后诊断相符者5例。  相似文献   

14.
高发会  谭志霞 《河北医学》2003,9(6):524-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畸形大出血的定位方法与治疗。方法:对1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大出血的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与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造影道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本组胃血管畸形4例,空肠血管畸形5例,回肠血管畸形1例,结肠血管畸形2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及出血部位,切除病变,全部治愈。结论:急诊内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畸形后,置入导管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治疗胃肠血管畸形并发大出血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诊治问题。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83例。结果 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38例(35.0%)。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纤维内镜检查加活检,选择性动脉造影,CT、B超检查,余均为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小肠良性肿瘤24例行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肿瘤33例行Whipple/Child术,7例行手术探查;空回肠恶性肿瘤44例中,18例行根治术,4例行姑息切除术,2例行手术探查,恶性淋巴瘤20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正规化疗。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术前误诊率高;纤维内镜检查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对十二指肠肿瘤诊出率高;小肠分段造影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空肠、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手术为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加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回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23例空回肠肿瘤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26.1%),恶性肿瘤17例(73.9%);空肠15例(65.2%),回肠8例(34.8%)。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结论空回肠肿瘤恶性居多。对疑为空回肠肿瘤所致消化道出血者,需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小肠气钡双重造影、CT等检查。手术要尽早进行,必要时行术中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肠道血管瘤5例。其中1例术前进行选择性腹腔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肠系膜上动脉左上腹部分支有一丛异常血管而作出诊断。其他4例术前未能确诊.术中发现空肠血管瘤2例,回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各1例.5例均作肠切除,术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血管畸形是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诊断较难,我们从1985年10月至1987年10月470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中经内镜、血管造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进行分析。例1,男,63岁。10年来呕血黑便5次。8年前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外院行胃切除术,术中未见出血灶。查体除贫血貌余无异常。胃镜为残胃炎。急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小肠第二组出血。再次手术病理证实为空肠海绵状血管瘤。例2,男,54岁。反复黑便4年余,无腹痛。过去有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装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我院外科1986-1995诊断的小肠大出血23例,急性坏死性肠炎和肿瘤是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采用常规检查,如钡餐、钡灌肠、纤维胃镜检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肠球部、胆道和大肠出血后考虑为小肠出血,部分病人术前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帮助定位诊断。术中常规手法检查不能明确病变部位时采用术中肠镜检查或分段盐水灌水透光检查,找到出血部位后,20例切除病灶。作者认为治疗小肠出血的外科技术并非难事,而困难在于明确出血来源于何处。本文对小肠大出血的定位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唐兴俊  李虹  陈大勇 《西部医学》2012,24(10):1901-1902
目的探讨术中结肠镜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需急诊剖腹探查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25例患者,在术中进行结肠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其中小肠恶性肿瘤出血7例,小肠良性肿瘤出血5例,小肠溃疡、憩室等其他良性疾病10例,升结肠血管畸形1例,肝曲带蒂巨大息肉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结论对不明原因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需急诊剖腹探查时,术中结肠镜的应用是一种操作简便,定性准确,病变检出率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