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线姬鼠是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该鼠自然感染EHF病毒后,其病毒可泛嗜多个脏器,并从尿、粪和唾液向外界排出病毒。本研究用黑线姬鼠实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气溶胶实验感染黑线姬鼠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EHF 病毒气溶胶实验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结果 EHF 病毒气溶胶在230(±5)ID_(50)/m~3时黑线姬鼠吸入20min 可使其感染,但吸入少于20min 则未能感染,表明 EHF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3.
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本溪市桓仁县EHF的传染源进行了调查,结果从黑线姬鼠东北亚种和东方田鼠肺中查出EHF病毒抗原。经与EHF恢复期病人单份和双份血清做IFAT检查得到证实。发现东方田鼠自然携带EHF抗原,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桓仁县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携带EHF抗原的基本特点与国内其它疫区鼠类携带的EHF抗原类似。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螨带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11~12月从江苏和安徽两个EHF疫区208个鼠窝中共捕鼠603只。在四种鼠中,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其EHF抗原阳性率最高。在采集的革螨中,以革氏血厉螨、厩真厉螨为优势种,并有EHFV的自然感染。在每窝鼠数多和窝螨指数高的组的鼠EHF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均较高。调查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两疫区EHF的重要储存宿主,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可能是EHF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为解决EHF病毒在中国EHF主要宿主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途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阐明“鼠传人”的途径,在本室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不同来源毒株(从黑线姬鼠分离的遵义后坝株和自永春褐家鼠分离的R26株)、不同感染途径(气溶胶、口饲、滴鼻和划皮)都能发生感染,从试鼠特异性IgG抗体产生滴度看,气溶胶易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结果还显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从本种分离的毒株更敏感。从褐家鼠产生的EHF IgG抗体滴度看,一般均低于黑线姬鼠,是否与感染量多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进一步证明,黑线姬鼠毒株和褐家鼠毒株,可致两种试鼠相互感染。由此可见,姬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是必然趋势。基于此点,控制疫区褐家鼠数量,不仅能防止疫区蔓延扩大,且可阻断黑线姬鼠病毒传播给褐家鼠。因此,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疫区黑线姬鼠感染汉坦病毒调查湖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武汉430071)李十月郭毅莫尤美杨明瑞汪桂清陈湘宜燕虹湖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的主要宿主动物是黑线姬鼠[1]。为探讨自然状况下该疫区黑线姬鼠感染汉坦病毒(HV)状况,选择天门市、咸宁...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集安市1974~1989年 EHF 发病情况,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平均发病率为3.93/10万,病例多呈散发,发病季节呈双峰型。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清学调查,从黑线姬鼠查示 EHF 抗原,其抗原阳性检出率力1.08%;EHF 抗体阳性鼠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巢鼠、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8%、3.13%、12.6%。调查确认集安市有 EHF 自然源地的存在,并呈多宿主性。  相似文献   

8.
1979~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结果:野鼠密度与EHF发病率呈正相关,野外鼠带毒率为15.74%,显著高于室内鼠带毒率8.94%,其中黑线姬鼠病毒携带率最高,为16.17%,显著高于褐家鼠带毒率10.13%,并认为黑线姬鼠可能是动物间EHF病毒的主要宿主,而褐家鼠可能是鼠与人之间EHF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从天台县疫区捕获的14194只小兽中,经IFAT检查为阳性的有484只,总阳性率为3.41%,室内总带病毒率为3.88%,野外总带病毒率为2.99%,二者有显著差异(x~2=8.533,P<0.01)。在13种小兽中发现9种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它们是褐家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小家鼠、黄胸鼠、罗赛鼠、东方田鼠和臭鼩(鼠胄)、灰麝鼩。其中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带病毒率高,是本地EHF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其带病毒率的季节波动与人群发病率的季节波动相吻合,是本县EHF的主要传染源。监测表明,EHF是属于多宿主动物源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地EHF疫区类型可能属于姬鼠和家鼠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近几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突破,为本病在病原学、血清学及防治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病原学、血清学研究上更为显著。就这方面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原学研究:动物方面:首先由李镐汪等采用EHF病人恢复期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查疫区黑线姬鼠脏器组织冰冻切片标本,发现肺、肾组织细胞浆中呈现荧光颗粒,将此阳性组织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反复传代,获得了能稳定传代并能增殖的毒株,经特异性检查确认分离到KHF病毒。我国于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冬和1983年初,我们在陕西省防疫站病毒研究室的帮助下,用感染EHF病毒的黑线姬鼠肺抗原片检测病人血清中抗EHF抗体,对36例临床诊断为EHF及密切接触者83人,以及其他病人33例进行调查,共检测186例次。  相似文献   

12.
从临沂地区捕获5种鼠共341只,其中EHF疫区280只。经IFAT检测鼠肺携带EHF病毒抗原,黑线姬鼠带毒率9.5%(16/167),用该地区EHF患者血清与这种EHF病毒抗原进行IFAT检查特异性较高。认为黑线姬鼠为临沂地区EHF的主要传染源。首次从黑线仓鼠检出EHF病毒抗原,带毒率2.4%(1/42),并用10例典型EH F患者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滴度均4倍或4倍以上增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EHF的传播途径,我们对革螨作为EHF媒介宿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是黑线姬鼠窝巢中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与发病相关,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能通过叮刺在鼠间传播和在螨体内经卵传递EHF病毒,从鼠和螨所分离的EHF病毒的抗原性一致,表明该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的鼠间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有效控制指标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三年的调查认为:城西湖农场EHF疫源地确已得到有效控制;野鼠型EHF疫源地的五项指标中,黑线姬鼠鼠密度和EHF抗原阳性率代表着鼠对EHF的传播能力,在疫源地中起主导作用,是主要检测指标,而另三项则是预防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自1962年发生流行监出血热(EHF)以来,病例主要发生在松江县和嘉定县等市郊农村,为确定本市EHF自然疫源地,我们于1982年10~11月份,在嘉定县野外捕获黑线姬鼠196只,褐家鼠15只,黄胸鼠60只,小家鼠29只;在市区(黄浦、南市、普陀)捕获黑线姬鼠1只,褐家鼠14只,黄胸鼠58只和小家鼠39只,总计412只。  相似文献   

16.
用IFAT检查周宁县657只鼠肺,城镇室内褐家鼠的HFRS病毒抗原的阳性率为4.72%,野外黑线姬鼠宁波亚种为5.95%。褐家鼠有外窜。城镇病例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多属于褐家鼠型出血热,农村或野外感染的病例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主要属于黑线姬鼠型出血热。褐家鼠型出血热症状比黑线姬鼠型出血热的症状轻。黑线姬鼠流行高峰之后出现人间流行高峰。福建北部山区是我国黑线姬鼠型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带的东南边缘部分,自然疫源地多属于山区小盆地型。周宁县除野外有黑线姬鼠型自然疫源地外,室内尚有褐家鼠型疫源地。恢复期病人血清检查21份,阳性率为90.48%,抗体维持较久,经9年仍有查出者,健康人群检查172份未发现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7.
山东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自1962年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以来,疫区不断蔓延,近年已成为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经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调查证实,认定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EHF主要传染源。为了对部队驻地EHF宿主动物进行调查,1988月3~6月,我们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进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方法本调查在疫区监测点采用鼠密度调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EHF抗原和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EHF总抗体的方法进行。结果该疫区鼠类平均密度为9.88%,其中黑线姬鼠(31.65%)为野外优势鼠种,居民区以褐家鼠(46.01%)占主要优势;鼠肺标本的带毒率为3.30%,鼠血总抗体的阳性率为0.73%;病毒抗原阳性数最多的鼠种为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结论该疫区是混合型疫区,且鼠间普遍存在汉坦病毒自然感染。居民区有大量野鼠存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疫情监测和防控力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砀山县肾综合征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EHF的发生与流行,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景观特点选择近几年疫情较重的黄楼、关帝庙为调查点,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对捕获的鼠检测EHF抗原、抗体,同时对健康人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HF抗体。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4.14%(63/1520),室内以小家鼠(占60.0%)、室外黑线姬鼠(占70.8%)为优势鼠种;鼠肺EHF带毒率为1.59%(1/63)、鼠血EHF抗体阳性率为7.94%(5/63),健康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3.7%(2/54)。结论:鼠类有1目2科6种鼠,另有食虫目鼠句鼠青科的臭鼠句鼠青;黑线姬鼠为砀山县EHF的主要宿主动物,健康人群血清学调查证实有隐性感染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三月,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湖北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存在着EHF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