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鑫媛  南莉  田璐 《天津医药》2021,49(7):727-730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屈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弱视训练室收治的弱视患儿83例(112眼),所有患儿均在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调节训练治疗,单眼弱视儿童同时应用遮盖治疗。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类型、不同屈光状态及弱视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3例(112眼)中学龄前患儿33例(44眼),学龄50例(68眼);屈光参差47例(49眼),屈光不正36例(63眼);单纯远视5例(6眼),远视散光67例(88眼),近视散光11例(18眼);轻度弱视44眼,中度65眼,重度3眼。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02/112眼),学龄前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学龄组(P<0.05);屈光参差组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屈光不正组(P<0.05);远视散光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近视散光组和单纯远视组(P<0.01),而近视散光组与单纯远视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中度组及重度组(P<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1),中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P<0.01)。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视力,学龄前、屈光参差及中、重度弱视患儿BCVA提高显著,远视散光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轻度组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儿童弱视。方法单眼儿童图形视力检查法,采用小数点记录法。结果2006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区30所幼儿园1745名儿童(3490眼)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视力不良394例(634眼),视力不良眼百分率18.16%。结论在幼儿园对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和弱视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儿童弱视的有效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屈光未矫正的情况,对弱视训练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眼科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82例(共150只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未对其进行屈光矫正,对照组进行屈光矫正,两组患儿进行弱视训练后对不同程度的弱视患者提高1行标准对数视力需要的平均时间、眼部调节指标的检测结果差异进行记录。结果:观察组不同程度弱视的患儿提高1行标准对数视力需要的平均时间、眼部调节和灵活度以及滞后量均差于对照组。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弱视患儿屈光没有得到矫正的基础上进行弱视训练,在提高裸眼视力、眼部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轻度弱视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患者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度弱视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但治疗效果均差于屈光矫正患儿,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予以屈光矫正及弱视训练,能有效改善患眼调节功能,提高视力,如果有条件,应尽量给弱视患儿屈光矫正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防治工作 ,我们对集居学龄前儿童进行眼保健 ,视力异常者到眼科作进一步检查 ,现将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门诊确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病例 ,屈光分析以散瞳检影屈光度为准。验光前均以 5 %托吡卡胺点眼 ,5分钟 1次共 5次 ,点眼 2 0分钟后检查 ,排除眼病后验光 ,根据 1987年 9月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结果2 .1 基本情况 :检查 32 1例 ,其中男 15 0例 ,女 171例 ;年龄4~ 6岁。2 .2 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分布 :见表 1。如表所示在三种程度弱视中以中度弱视居多。表 1 屈…  相似文献   

5.
李莉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2):60-6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关系.方法 41例患者均进行了视力、屈光度、上睑下垂程度及眼位检查、分类.结果 41例中有弱视14例(34.15%),27例视力正常者中重度上睑下垂18例(66.67%),中度上睑下垂6例(22.22%),轻度上睑下垂3例(11.11%).14例弱视中,重度上睑下垂8例(57.14%),中度上睑下垂4例(28.57%),轻度上睑下垂2例(14.28%).结论 上睑下垂的程度与弱视程度有相应关系,但并非只是形觉剥夺所致,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及斜视也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视力是眼功能的重要标志,儿童视力与斜视弱视发病情况已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刘家琦等曾对儿童弱视防治与视力普查做了很多工作。为掌握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视力及斜视弱视发病情况,旨在对视力较差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选择了七所幼儿园的1.636名儿童进行了视力、斜视弱视及部分视力较差儿童的屈光状态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治疗疗效。方法对100例(157眼)弱视儿童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根据矫正视力情况,给予药物、遮盖及弱视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1年半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年半总有效率82.80%,基本痊愈率31.21%,进步率52.53%,无效17.20%。其中轻、中度弱视治疗效果优于重度弱视(P<0.005)。结论弱视儿童通过综合疗法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本院随机(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搜集的120例(120眼)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3~6岁),所有儿童均接受图形视力表检查、对数视力表检查、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屈光检查。将视力低于0.8的患儿实施散瞳验光。结果 (1)3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50.00%,4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6.67%,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6.67%,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6.67%,4、5、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3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显著高于4、5、6岁学龄前儿童(P 0.05);(2)3岁学龄前儿童在屈光不正、远视、近视等方面的出现率明显高于4、5、6岁学龄前儿童(P 0.05);而3、4、5、6岁学龄前儿童混合散光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3)120例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60例弱视儿童,占50.00%(60/120,28例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2例斜视性弱视),学龄前男童与学龄前女童在弱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4、5、6岁学龄前儿童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6岁学龄前儿童年纪越小视力越差,年纪越大视力越好,因此也说明了学龄前期的儿童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育成熟;屈光不正分布规律显示3~6岁学龄前儿童远视是视力低下的主要发生原因,所以我们对其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综合治疗儿童弱视196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生  幸宜春 《江西医药》2010,45(7):675-67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96例351眼。结果总治愈率为82.62%。轻度弱视治愈率95.54%,中度弱视治愈率78.92%,重度弱视治愈率32.14%。中心注视治愈率83.86%,旁中心注视治愈率28.21%。结论儿童弱视综合性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淑英 《河北医药》2011,33(13):2000-2001
弱视是一种严重损坏儿童视功能的常见疾病,它直接影响儿童双眼单视的功能。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弱视按程度可分为:轻度弱视(原始矫正视力0.6~0.8);中度弱视(原始矫正视力0.2~0.5);重度弱视(原始矫正视力≤0.1)[1]。有资料报道,弱视在我国发病率为2%~4%[2],且有上升趋势,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效果。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我科有完整资料并定期复查的弱视患者57例(97眼),均在医院进行集中训练,每疗程15~20 d,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韶关市腹泻患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腹泻粪便并展开腺病毒检测。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共检测出12例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阳性率为4.80%(12/250)。12例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患儿中,属于肠道腺病毒41型的9例,占3.60%(9/250)。属于肠道腺病毒40型的3例,占1.20%(3/250)。腺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童,且发病率与性别、居住地、季节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的联系,差异不显著(P>0.05)。患儿主要表现出发热、腹泻以及呕吐的症状。结论肠道腺病毒感染是引起患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以肠道腺病毒41型为主。加强对婴幼儿的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10-羟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联合用药、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临床药学室310例次癫痫患儿10-羟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记录,将浓度值、性别、年龄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癫痫患儿10-羟基卡马西平抗癫痫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宽;其血药浓度值与给药剂量、患者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相关。结论奥卡西平在患儿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应根据每位患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岛市某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A群轮状病毒情况,为同类地区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的预防与控制做出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青岛市某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青岛市某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322人,期间发生腹泻25例,其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20例,占6.21%;发病年龄<2岁为主,其中以7~12月龄最高,占80%;发病季节主要秋冬春季三季,而以冬季最为集中(12、1月份)。结论青岛市某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感染A群轮状病毒性发生人群主要为2岁以下患儿儿,且以冬季最为高发。同类地区儿童医院的神经康复科应针对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省儿童医院药物咨询工作情况,提高药物咨询服务的质量。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7例儿科相关药物咨询记录,对咨询者身份、咨询药物类别及咨询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咨询者以患儿家属为主(91.83%),其次为医生、护士、药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咨询药物以抗感染药物最多(19.23%),其次为临床各科专用药物和消化系统用药;咨询内容以药品用法用量为主(48.16%),其次为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14.72%)、药品适应证(11.37%)、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8.03%)。结论药物咨询是儿科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的重要途径;提高药物咨询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宋新文  梅艳 《中国药房》2010,(30):2846-2848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临床药学室158例/次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记录,将浓度值、性别、年龄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值与性别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年龄和体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卡马西平在患儿体内的代谢差异与年龄和体质量相关,应根据每位患儿自身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来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85例,对患者年龄及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分布、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5例由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中,<18岁患者比例最高(39.46%);静脉给药占比最多(90.46%);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严重ADR最多(27.5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0.16%)。结论 应加强抗菌药物严重ADR的监测,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8.
59例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8年医药学期刊报道有关生脉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生脉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年龄无关,男性略多于女性,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应了解生脉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DEs)对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125例癫痫患儿进行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并观察各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①单药组中丙戊酸钠(VPA)组、托吡酯组(TPM)、左乙拉西坦组(LEV)和联合用药组(VPA+TPM、VPA+LEV、TPM+LEV)其血清睾酮(TSTO)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雌二醇(E2)降低(P>0.05)、TPM组E2升高(P<0.05)。各组其余4项性激素:孕酮(PRGE)、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激素(FSHA)、促黄体生成激素(LH),没有明显变化。②各组服药6、12个月检测TSTO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P<0.05);12和6个月比较TSTO有升高趋势(P>0.05);二者TPM组E2均有升高,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性激素的变化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服用ADEs对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在治疗期间检测癫痫儿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高艳  魏悦  林宏  孙燕燕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0):1289-1292
目的 对天津市儿童医院门诊中成药的处方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随机抽取天津市儿童医院2014年1月-12月的1200张门诊处方,分别对中成药使用患儿的性别及年龄、药物作用类别、剂型、科室分布及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中成药的使用对象主要为男性患者(59.4%),1~3岁患儿较多,占32.4%。处方中以清热剂(占38.7%)、祛痰剂(占19.7%)和解表剂(占10.5%)的使用为主。剂型的使用以颗粒剂和口服液多见。开具中成药处方的科室以内科、中医科和耳鼻喉科为主。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不规范处方和不适宜处方。结论 天津市儿童医院门诊中成药的使用基本合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中成药处方质量,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