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徐戈  李醒三 《医学文选》2001,20(3):267-26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共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塞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P<0.05)。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AMI患者按入院1 h内的血浆晶体渗透压水平分3组,正常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N组72例,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L组21例,高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H组9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处理,观察3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Ⅲ度AVB、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病史者更容易出现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P〈0.05);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组更容易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和Ⅲ°AVB等严重并发症(P〈0.05);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也显著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其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可能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袁鹏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0):2699-240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出院诊断中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并实施RFCA的住院患者4 573例,根据RFCA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及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和合并症、心房颤动类型、手术次数、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入院及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4 573例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卒中组),发病率为0.48%,其中脑梗死19例(0.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0.07%);其余4 551例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卒中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发病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卒中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心功能不全发病率、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OR=21.342,95%CI(6.549,69.546)〕、心功能不全〔OR=8.782,95%CI(3.173,24.308)〕、持续性心房颤动〔OR=2.990,95%CI(1.137,7.860)〕是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卒中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3(24)d与5(2)d〕,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9.09%(2/22)与0.13%(6/4 551)〕,出院时ADL评分低于对照组〔(89.8±14.6)分与(99.1±4.1)分〕(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院内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能力;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心功能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是RFC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筛选和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助于减少RFCA后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比较18例并发有房颤及90例无房颤的AMI患者临床资料、住院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并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患者年龄大,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高,入院时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结论对并发有房颤的AMI患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治疗和监护。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和近期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文  郭棣华 《河北医学》2003,9(7):587-59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临床和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2 2 3例AMI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5~ 7d ,比较并发AF组与无AF组的临床特征 ,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 2 3例中并发AF2 5例 ,无AF198例。并发AF组年龄大 ,血尿酸水平高 ,梗死范围大 ,入院时心功能差 ,CPK -MB峰值高 ,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无AF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并发AF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俭 《现代实用医学》2016,(12):1572-1573
目的研究血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院时血钾水平将137例AMI患者分为A、B、C组,A组(血钾〈3.5 mmol/L)35例,为低血钾组;B组(血钾3.5-5.5 mmol/L)56例,为正常血钾组;C组(血钾〉5.5 mmol/L)46例为高血钾组。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分析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住院期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0.00%、10.71%、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8.57%、5.36%、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1.43%、8.93%、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钾含量与患者住院期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均有关(均P〈0.05)。结论对AMI患者而言血钾水平与其病死率具有明显相关性,低水平和高水平的血钾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益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确诊为AMI100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和普通老年组(60-74岁),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期间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高龄组胸痛至治疗救治时间偏长,血清肌酸激酶(CK)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AMI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强生活护理,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高龄AMI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MI并发GI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住院期间死亡的53例患者纳入死亡组,存活的223例患者纳入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MI并发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Killip分级高级别比例、新发心律失常和机械性并发症比例、心率、白细胞、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以及住院期间接受输血治疗比例均高于存活组,收缩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发心律失常(OR=2.673,95%CI 1.267~5.636)、心率>100次/min(OR=3.765,95%CI 1.448~9.790)、尿素氮水平(OR=1.118,95%CI 1.013~1.234)以及输血(OR=2.451,95%CI 1.109~5.421)与AMI并发GIB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结论 新发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附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戈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1,23(4):740-742
目的:研究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经过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中的133例AMI病人分为老年组(97例)和非老年组(3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组中不典型或无明显我痛者多,泵衰竭或心律失常的发展率及住院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老年性AMI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泵衰竭是老年AMI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丹  成兴波  吕国萍 《河北医学》2005,11(12):1097-1099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异同.方法:对20例Ⅱ型糖尿病(DM)和20例非糖尿病(N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况,AMI发病时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DM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及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率均较NDM组高(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当DM发生AMI时,应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结果 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有吸烟史、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Ⅱ~Ⅳ级、使用利尿剂、CK-MB较高(P〈0.05);心功能KillipⅠ级男性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Ⅱ级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空腹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1998年6月~2010年6月AMI合并DM患者60例,并以同期单纯AMI患者62例做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同时对比改进护理方法前后AMI合并DM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DM患者有较高的AMI发生率且发病年龄较轻,合并DM组患者非典型胸痛、意识障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改进护理方法后,AMI合并DM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下降。结论 AMI合并DM患者有胸痛发生率低等特点,依据其特点改进护理方法,可以减少AMI合并DM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赵玉霞 《中原医刊》2007,34(7):59-59
目的分析糖尿病(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组,同期5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梗死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发病时主要症状,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因素分布情况。结果A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体克等并发症高于B组。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痛型较多且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鲁玉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8-69,7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0例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 h、3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治疗完成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心房颤动效果理想,可提高短期房颤转复率,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曼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05-106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7年3月AMI病人98例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肌酐正常组(≤133mol/L)62例,高肌酐组(〉133mol/L)3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33.3%:3.22%,P〈0.01)、1年病死率(44.4%:8.06%,P〈0.01)都比肌酐正常组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AMI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病死率及相关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选择女性AMI患者114例为女性组,选择同期住院男性AMI337例为对照组,2组从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左室射血分数(EF值)、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男性。结论女性AMI危险因素多,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典型,预后差。重视和提高对女性AMI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降低女性AMI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刘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82-68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女性多(P〈0.05),发病时无胸痛者多(P〈0.05),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预后差。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女性患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AMI患者均进行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根据是否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9例).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病死率、冠状动脉再通情况、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7 d,治疗组43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7.4%(29/43),病死率为7.0%(3/43),未发生溶栓治疗相关的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例冠状动脉再通率为33.3%(3/9),病死率为22.2%(2/9).结论:在不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无溶栓禁忌症情况下,溶栓治疗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