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49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6.9%,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端粒酶皆为阴性。8例甲  相似文献   

2.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3.
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癌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及 2 0例相应癌旁甲状腺组织端粒酶逆转录酶 ( TERT)亚基的 m RNA。结果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检出率为 90 % ,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阳性检出率为 85 % ,2 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癌的类型、分化程度及分期无关。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甲状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恶性肿瘤标记物用于甲状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价值.方法 TRAP-银染定性法测定90例不同种甲状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为0%,结节状甲状腺肿为13.3%,甲状腺瘤为20%,乳头状腺癌为76.6%,滤泡状腺癌为86.6%,髓样癌为100%,未分化癌为100%.良恶性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癌各病理类型间的端粒酶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为甲状腺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Kim改良的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人体癌与非癌组织进行比较检测。结果:癌组织端粒酶(TLMA)活性达86.0%(47/55),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良恶性组织区别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9.
应用显微切割TRAP法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Li C  Wu M  Liang Y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9-4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中的变化,同时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TRAP-银染法对45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切缘的正常粘膜上皮进行定点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的端粒酶性阳性率为5%(2/40),非典型增生上皮为79.3%(23/29),癌组织为82.2%(37/45)。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上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一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癌巢的端粒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银染-TRAP法检测胸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银染-TRAP法用于胸水,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银染-TRAP法检测30例癌性胸水脱落细胞和30例结核性胸膜炎胸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癌性胸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为100%(30/30)表达,对照组胸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为阴性(P<0.01)。结论:癌性胸水脱落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癌性胸水的形成原因有关;银染-TRAP法是一种敏感、可靠且简便、快速和经济的方法,适用于临床实验室进行大规模的样本筛选。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作为甲状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2 0例相应癌旁甲状腺组织及 9例甲状腺腺瘤组织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亚基的 m RNA。结果 :40例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检出率为 90 %,2 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阳性检出率为85 %,2 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均为阴性 ,9例甲状腺腺瘤阳性检出率为 1 1 .1 %。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的类型、分化程度及分期无关。结论 :端粒酶可以成为一种用于甲状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 ,物并且在甲状腺癌的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甲状腺肿瘤中,血型抗原H2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免疫组化表达,探讨它们在甲状腺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在57例甲状腺肿瘤中,ET识别抗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率为22/25(88%),滤泡状癌的阳性率为2/3(24%)。其中乳头状癌与腺瘤阳性率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5),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型抗原H2阳性反应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和部分组织细胞膜上,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肿瘤细胞中均呈阴性。结论提示ET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6.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S  Liu Z  Sun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515-516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61例中49例(80%)显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5例乳腺囊腺病无一例端粒酶活性,9例乳腺腺瘤中4例端粒酶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极少数的乳腺腺病中,该酶活性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P53癌基因在人类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用免疫且化方法对103例甲状腺癌及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研究。结果甲状腺未分化癌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63.6%。无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和10%。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瘃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53蛋白仅有微弱表达。未分化甲状腺癌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8.57%、26.32%,与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8.85%)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宫颈癌组织无或有淋巴结转移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70%、94.74%,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