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1】。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期为感染湿热,湿毒之邪所致。由于经期或产后调摄失当,手术消毒不严,湿热湿毒之邪乘虚而入,与气血相结合,蕴积胞宫、胞脉、包络,或肝郁气滞,血行不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由"湿、热、瘀、寒、虚"引起的气机逆乱,感染邪毒所致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及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中医运用"同病异治"的思想,采取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灌肠、综合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甚至影响正常生话,且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病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二脉”,提出本已体虚而胞络又受邪犯,损伤冲任,发为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凡妇人但遇经期则必作痛……是必素禀气血不足”,指出痛经发病与素禀虚弱有关。“张氏医通”认为:“经行之际,若遇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遇经行时则痛而重”,说明经期气血易受影响。前人的这些认识提示出痛经发病与素体因素、致痛病因、经期生理有密切关系,今  相似文献   

4.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乃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冲任淤阻,寒凝血脉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5.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病引腰骰,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多发于青年妇女,中、老年妇女亦可发病。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原因不外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并与先天禀赋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妇女在此期间受到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冲任、胞宫失养而痛经。本病病位在冲任二脉及胞宫,病变在气血瘀滞与气血不足,故而表现有虚实寒热之别,疼痛有轻…  相似文献   

6.
盆腔炎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以及腹膜等炎性病变的总称。属中医“带下病”、“妇人腹痛”、“经病疼痛”、“瘕瘕”、“不孕”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为经期、产后或盆腔手术后调摄不当,气血失调,不慎感染湿热邪毒.热入血室,瘀阻冲任引起。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中医辨证为冲任瘀热证。  相似文献   

7.
曾传志 《海南医学》1992,3(3):58-59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少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其论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蒲痛,一月再见”。 1.病因病机:痛经的原因很多,根据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行经腹痛》。“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或伤手太阳,少阴经”。历代医学家所论述虽有  相似文献   

8.
许爱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4):435-435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即行房事,谓合之非道,亦称恶合阴阳。1.合之非道所致疾病的病机 若在经行未净之际或产后恶露未绝之时而合阴阳,此时精与余血或恶血相搏结,阻滞胞脉,而为痛经。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若精血相搏,阻滞胞脉或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守,  相似文献   

9.
带下辨治     
带下病因虽多 ,但总与湿邪有关。湿邪影响任、带二脉 ,以致任脉失固 ,带脉失约。《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俱是湿证。”湿又有内、外、寒、热之分。因脾虚运化失健 ,水湿流注下焦 ,是为内湿带下 ;因经期或产褥期不注意卫生 ,湿毒之邪乘虚侵袭胞宫 ,是为外湿带下 ;脾肾阳虚 ,湿从寒化则为寒湿带下 ;湿困日久 ,郁而化火 ,或肝经郁热挟湿下注 ,则为湿热带下。治病必求于本 ,根据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辨证原则 ,治带下当以祛湿为主 ,并辨清湿之内、外、寒、热而论治。1 脾虚湿滞 健脾化湿  《医学心悟》云 :“大抵此…  相似文献   

10.
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致病因素多因经期感寒,过食生冷,冒雨涉水,寒湿客于胞宫,血为寒凝;或因精神情绪影响,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痛经多见于未婚女子,因为青春期女子,肾气初盛,肾精未实,冲任空虚,易受寒邪,寒凝血瘀,故而多见此症。我们根据病因、性质、程度、部位、时间、参合经量、经色、经质及全身脉症,着重以温阳补肾,理气活血为大法辨证论治。 寒凝胞宫,瘀血停滞型 青春女子,肾气初盛,感受寒凉,寒主收引,冲任流通受阻,故经期小腹冷痛,腰痛如折,经量少,色暗淡有块甚如黑豆汁样,痛势较剧,得热则减,面  相似文献   

11.
"湿"与"热"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妇科领域中,湿热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感染外界湿毒;二是由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产生.湿热往往间接或直接地损伤冲任,使胞宫、胞脉、脉络发生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妇科诸疾.现将临床清热利湿法在妇科的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痛经诊疗标准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儒养,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五诊断依据1,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1.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1.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2征候分类2.1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或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决,块下输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2.2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Ng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请长。答白,脉细或沉紧。2.3肝那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  相似文献   

13.
盆腔炎性包块属祖国医学“癥瘕”范畴,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其症状以腹痛为主,伴有白带增多,盆腔检查可见增厚的附件或包块。本病常因经期同房或宫腔中手术操作后,胞脉空虚之时,热毒、湿邪乘虚而入,与败血(即瘀血)搏结于胞中,伤及冲任督带,从而带脉失约,任脉失固,或湿热毒邪壅阻于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成痼疾。笔者自2000年以来,利用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患者均为已婚妇女,年龄最大45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7个月。2治疗方法2.1基本方药本病多由湿热内蕴,血瘀气滞,脉络不…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15.
刘婵秀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39-139
<正>女子每于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发生小腹部疼痛,甚或痛引腰骶,重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本病发生的机理是素体精亏血少或邪气内状,每当经行前后血液由满而溢,冲任、胞宫生理变化急骤,加重了原有的虚损或阻滞,使虚者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使实者更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1],而导致痛经。其病因主要是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损及肝肾亏损。  相似文献   

16.
带下是妇科常见病,有“十女九带”之说。带下颜色不正,清稀如水或粘如浓液,量多,伴有全身其它症状者为病,严重影响着妇女健康。历代医学重视其研究与治疗,有五种色候之辨。白带、黄带、赤白带为临床多见。带下俱是湿证。外因房室不节、产后感染、洗涤不洁致湿热或湿毒入侵胞宫破溃腐秽成  相似文献   

17.
张晓甦教授认为,宫颈HPⅤ感染病因病机为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瘀阻于冲任二脉,酿生内毒,日久肾气亏虚,正虚不能托邪外出.病机关键在于血瘀、湿热相互演化,互为因果,病情进展,耗伤正气.临证审证求因,扶正祛邪,以湿毒、血瘀、正虚三者病势程度不同各有侧重.治以利湿解毒,活血散瘀,兼顾正气.自...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因邪毒入侵,客于胞脉,以致气血瘀滞,冲任受阻,带脉失司所致,常归入“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癥瘕”、“不孕症”等范畴。笔者应用自拟消炎汤辨证施治慢性盆腔炎100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6月~12月妇科门诊慢性盆腔炎患者200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多以腰腹部疼痛不适、白带异常、月经失调或不孕就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自拟消炎汤辨证加减。药物组成:红…  相似文献   

19.
慢性盆腔炎是西医的病名,其病、脉、证、治散见于祖国医学著作的“带下”“症瘕”“痛经”不孕等篇章中。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  相似文献   

20.
王耀光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出慢性尿路感染(劳淋)的内因是肾虚,外因是湿热之邪下注膀胱,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为邪实,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致虚实夹杂.中医病机是湿热毒邪蕴结肾与膀胱,实证居多.病理特点是"湿热毒邪壅滞、瘀阻肾络、脾肾气阴两亏",治疗上急性期突出祛邪,同时注重扶正,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倡导"利湿解毒清热、补脾益肾化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