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转归。方法我院2014年1月—12月诊治30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小于3岁为主,男多于女;发病高峰5月份~6月份,多有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70.5%,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分布于手、足、臀、及肛周,部分并发心肌损害。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性高,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可有效控制其传播。该病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方法:5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以抗病毒为主,采用利巴韦林,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炎治疗。重症病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镇静止惊、大剂量甲强龙联合静脉丙球、扩容、多巴胺改善循环、保护重要脏器等。结果: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在散发的情况下,应注意与水痘、丘疹性荨麻疹等出疹性疾病鉴别。必要时行脑电图、腰椎穿刺检查,以免漏诊心肌炎及脑损害。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19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方法,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就诊的196例资料完整的手足口病临床资料。结果:196例患者中3~5岁比率为65.30%,3、4两月比率为92.86%,发热比率为58.16%,其中低热比率为56.12%。196例均有皮疹。180例(91.84%)有口腔黏膜病变。结论:手足口病病在本地区以3~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3~5月为发病高峰;病情轻,病程约1周,对手足口病进行有效地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防止本病爆发流行,同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812例小儿HFMD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MD好发于3岁左右学龄前儿童,易发生集体感染;812例均治愈。结论:小儿HFMD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临床表现轻微,极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是行之有效的,加强疫情报告,控制疫情扩散,是预防爆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湖北省鹤峰县中心医院收治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分析其临床症状,给予患儿有效性治疗。结果患儿经早期的及时治疗,均获得痊愈出院,没有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3个月~2岁的婴幼儿,且5~7月份为该疾病的高发期,只有通过早期的及时治疗,并注重预后防护,才能实现疾病的痊愈。 相似文献
6.
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泡性口腔炎,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儿童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手足、臀部和口腔前部为好发部位的出疹性疾病,可发生于四季,夏秋季易流行,以小儿多见,可见散发或流行,严重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危及生命.近年该病在本地区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80例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口手足病患儿208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及治愈时间,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7d治愈率84.16%,对照组1~7d治愈率45.7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1.09%,对照组总满意度71.03%,观察组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采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且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02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病情转归分成三组: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组(Ⅰ组,24例)、未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组(Ⅱ组,39例)、轻症手足口病组(Ⅲ组,63例),另取同期住院的畸形矫治患儿为正常对照组(Ⅳ组,51例)。比较各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均数比较,合并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血清IgG升高(15.29±11.77 g/L),未合并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0.73±0.54 g/L),各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血清IgG升高可能是手足口病患者出现肺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防止本病爆发流行。方法 对46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左右学龄前儿童,易发生集体感染;误诊8例,误诊率为17.3%;有2例并发心肌损害。46例均治愈。结论 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小儿手足口病预后良好,但易并发心肌损害。加强疫情报告,控制疫情扩散,是预防爆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小儿铁、锌、钙、铜、镁5种元素含量的情况。方法选择100例手足口病小儿(观察组)与100例健康小儿(对照组),取静脉血利用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铁、锌、钙、铜、镁5种元素含量。结果观察组中,元素含量低于正常值63例(63.00%),而对照组仅为31.00%(3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锌、钙、铁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血铜、镁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手足口病小儿血锌、钙、铁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小儿,应重视手足口病小儿锌、钙、铁等元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12.
炎琥宁佐治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炎琥宁10mg/(kg·d),均是每日1次,疗程5d,对临床有效率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5%,观照组总有效率71.4%(P〈0.01)。结论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应用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作为分析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抗病毒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和退烧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产生显著的疗效,能有效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所致,为全球小儿常见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报道。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至2008年5月13号,全国共报告98406例,死亡52例。因此,该病已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小儿手足口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近期发生的流行病例2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岁。其中1~3岁发病最常见。20例患儿均有皮疹,有8例(40%)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病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没有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唐山市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唐山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地区分布)等做回顾性调查,同时对住院的所有HFMD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近3年唐山地区暴发了以EV71和CoxA16为主的手足口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危重症增多,年龄集中在6岁以下散居儿童,以1岁组最多,男多于女。夏季多发,2010年发病高峰提前,秋末冬初仍高发。农村高于城市。结论:HFMP发病率逐渐增高,危重症增多,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方法:对264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儿中,男152例,女112例,5岁以下者占89%,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8月,重症患儿4例;260例治愈出院,好转出院1例,3例死亡。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预后良好,如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重症倾向,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小儿手足口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我科确诊的小儿手足口病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确诊的8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嗜睡、精神食欲差、持续发热、呕吐、惊厥.从流行病学方面,好发于1~3岁,占总数的87.2%.幼托儿多见,占总数的73.3%.本病虽好发于夏秋季,但冬季发病仍不可忽视.本病愈后良好.结论 该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手段,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要及时、早期治疗,做好小儿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2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以1~3岁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WBC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糖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改变;本组病例痊愈264例,好转25例,6例送转定点三甲医院,死亡2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早及时诊断治疗,注意生命征监测及症状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诊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寻求早期识别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病例列为对照组219例,重症病例列为观察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高烧超过3d、四肢无力、烦躁嗜睡、呕吐、惊厥等方面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转氨酶、心电图、肺片等方面异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儿免疫力,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