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和点刺治疗小儿面瘫的效果,以期发现更适合小儿特点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及小儿特定穴位,快速点刺微出血。结果:31例患儿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平均治疗时间18.3天。结论:选用特定穴位,运用小儿推拿结合快速点刺是更加适合小儿面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祚菊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75-175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95例小儿厌食症经中药、推拿按摩和西药三种方法治疗。结果:推拿按摩组、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75.5%和53.3%。推拿按摩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结论:三种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均有效,推拿按摩可促进脾胃及全身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吸收功能,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3.
炙甘草汤化裁治疗小儿秋季迁延性腹泻3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腑病治脏法以炙甘草汤化裁治疗小儿秋季迁延性腹泻32例,结果:治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93.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10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小儿健脾止泻汤;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84%(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小儿健脾止泻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的临床疗效。方眭采用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配合西药治疗本病5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疗效。两组病例均采用低盐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及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58例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化瘀降浊汤化裁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排毒降浊功效;可改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80例患儿,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运用四大基本手法并辩证加减推拿治疗。结果:推拿治疗总有效率98.75%,治愈率90%。结论:使用基本手法为主和辩证加减方法为辅,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结合辩证施治的思想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付聪  高新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Z):92-92,57
目的观察胸椎后关节紊乱的推拿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松筋、整复和理筋等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60例。结果治愈50例(83.3%),显效8例(13.3%),好转2例(3.3%)。结论推拿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疗效显著,只要诊断明确,手法得当,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分别观察<3个月以及>3个月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60例患儿中治愈4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3%。其中<3个月患儿治愈44例,有效4例;>3个月患儿中治愈4例,有效7例,无效1例,<3个月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3个月患儿(91.7%,P <0.05)。结论: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尤其在3个月内进行推拿治疗的效果更突出,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早期小儿肌性斜颈1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推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将12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行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推拿治疗结合中药外敷可提高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六味治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12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瑛 《宁夏医学杂志》2001,23(2):120-120
评价六味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效果,将5个月-11个月患慢性腹泻的3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六味止泻散,助消化,纠酸及补液抗炎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助消化,纠酸及补液抗炎治疗,结果120例慢性腹泻患儿中,经口服六味止泻散,7.5%病例1天治愈,45%病例2天治愈,40%病例3天治愈,1.67%病例4天治愈,提示,六味止泻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癖有效率92.5%,安全可靠,口服简单,方便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小儿迁延性腹泻给予健脾止泻汤联合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以就诊号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思密达和酪酸羧菌二联活菌散治疗,治疗组给予健脾止泻汤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腹泻停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迁延性腹泻对小儿具有较大的影响,给予健脾止泻汤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64例,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服用中药方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手法推拿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方剂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患儿痛苦少,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加减参苓白术散配合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5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取口服补液盐、口服中药加减参苓白术散、配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蒙脱石散、枯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口服补液盐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参苓白术散配合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且临床症状消退较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2例。[结果]痊愈25例,占78.1%,好转6例,占18.7%,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结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针刀治疗跖管综合征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跖管综合征的临床效用。方法:收治跖管综合征43例,应用小针刀加手法治疗。临床效果:优34例(80.9%),良5例(11.9%),差3例(7.1%),总优良率92.8%。结论:小针刀加手法治疗跖管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陈宝义教授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的治疗应着重调理肝、脾,主要病机为脾虚痰伏、风痰内扰,提出健脾缓肝、化痰熄风为主要治疗法则,运用《医宗金鉴》缓肝理脾汤化裁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探讨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泄泻的效果。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中医辩证施术,用捏脊法、补脾经、点揉足三里穴、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七节骨等推拿手法对30例不同证型的患儿施与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6.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实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推拿手法治疗实秘患儿。结果:总有效率为81.81%,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实秘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且简便易行,无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注及中药联合运用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采用654-2 VitK3足三里穴注,同时加服自拟止泻汤。结果:治愈率为79.80%,好转率为6.17%,无效率为3.20%,总有效率为96.80%。结论:其疗效优于单一的传统疗效和临床报道,作用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经济方便、副作用少,尤其适合村级医疗单位及广大乡村医生临床运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配合推拿治疗小儿盗汗的疗效。方法用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各等份研末敷脐,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盗汗168例。结果总有效率95.2%。结论中药敷脐配合推拿疗法具有补肺圊肾、益气敛汗及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