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劲松 《中外医疗》2010,29(5):174-17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颈动脉狭窄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18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CTA表现,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等后处理。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8例共36支颈动脉,CTA均显示病变。颈内动脉狭窄29支,其中轻度狭窄18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重建后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结论MSCTA可以早期发现并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本文着重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研究,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与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给予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其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同时分析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钟维章 《广西医学》2004,26(9):1341-1342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1,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oubin等〔3〕报道6 8%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 0 %起因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Lindgren等〔4〕对15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大脑前动脉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约为33%。Mead等〔5〕报道30 5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发现部分大脑前动脉脑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责任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未见狭窄及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69%),C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70%),并DSA证实狭窄血管跟责任病灶具有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于入院当天及第7、14.,21天给予评分。结果纳入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88%。A、B、C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O%)显著高于B组(68.8%)(P〈0.01);而B组总有效率(68.8%)与C组(41.6%)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高于C组(4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关。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狭窄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早期顸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80岁)外周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管狭窄数目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对292例高龄老年人进行颈动脉、下肢动脉检查,并记录一般情况、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随着外周动脉血管狭窄数目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261、12.205、14.362,均P〈0.01)。血管狭窄数目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显著相关(P〈0.01)。结论多部位外周AS性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有显著关系,多普勒超声可明显筛选出更高危患者,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依据临床和CT诊断标准,将48例住院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两组病人均不含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心源性栓塞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行两侧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结果两组间脉压差和甘油三酯水平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病灶同侧的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为18.5%(5/27),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则达52.4%(11/2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腔隙性脑梗死者病灶同侧颈动脉的严重狭窄较腔隙性脑梗死更多见;高血压和甘油三酯在伴有颈动脉狭窄两组病例中的致病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得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各42支,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检出30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I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经计算CTA检出颈动脉I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误诊率(a)4.7%、漏诊率(B)30.1%;Ⅱ度狭窄的敏感度(Se) 82.1%、特异度(Sp) 97.6%、误诊率(a)2.4%、漏诊率(B)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敏感度(Se)93.3%、特异度(Sp) 98.1%、误诊率(a)1.9%、漏诊率(B) 6.7%.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tenting,CASS)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CS)的预防价值。 方法 选择自2010年2月—2013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CASS术治疗。治疗前后监测2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CAS程度,并随访统计2组预后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分别为(1.42±0.36)mmol/L、(3.15±0.32)mmol/L和(2.01±0.24)mmol/L,对照组为(1.76±0.43)mmol/L、(3.96±0.92)mmol/L和(2.52±0.34)mmol/L,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S重度率为2.1%(1/48),对照组为18.8%(9/4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ICS、新发梗死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CAS患者实施CASS术有利于控制狭窄程度,并预防ICS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DS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价值。方法对210例ICVD患者行头颈部DSCTA检查,观察ICVD患者前后循环和多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210例ICVD患者中,158例(75.2%)ICVD患者颅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单一动脉狭窄59例(37.3%)与多发动脉狭窄99例(6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60岁,中重度狭窄者21例(52.5%),年龄>60岁,中重度狭窄者93例(78.8%),不同年龄ICVD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DSCTA检查能检测血管狭窄的部位和判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在临床诊断ICVD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检查,并分析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与CTPI显示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分别为52.77%、97.22%,且CTPI显示病灶较常规CT平扫扩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半暗带判定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逸娟  莫永祥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1385-1386,1389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与DSA的吻合程度.方法 选择4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CTA检查与DSA检查比较,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Ⅱ~Ⅳ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符合率(π)85.5%、误诊率(α)4.7%、漏诊率(β)30.1%;Ⅱ度狭窄的Se 82.1%、Sp 97.6%、π 91.3%、α 2.4%、β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Se 93.3%、Sp 98.1%、π 97.1%、α 1.9%、β 6.7%.结论 颈部血管CTA检查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DSA检查吻合程度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 2 5 0例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 3组 :A组 ,颈动脉无明显狭窄或轻度狭窄 (狭窄度 <5 0 % )共 15 0例 ;B组 80例 ,颈动脉中度狭窄 (狭窄度 5 0 %~ 70 % ) ;C组 2 0例 ,高度狭窄 (狭窄度 >70 % )。对 3组均行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于入院后第一、二、三、四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并对比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 ( 96 .0 % )显著高于B组 ( 6 8.8% )和C组 ( 5 0 .0 % ) (P <0 .0 1) ;而B组总有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果表明 ,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以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任思勰  陈君辉  姚海波  何代忠 《海南医学》2020,31(16):2115-2119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危斑块CT定量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应用SOMATOM Drive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头部灌注和头颈部血管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有无近期脑梗死病灶。借助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灌注参数值并计算其相对值(病变侧/对侧),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rTTP/rTMAX),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表面形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灌注参数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颈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之间的rMTT、r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的rMTT、r TMAX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不同表面形态之间的rMTT、r 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斑块者的rMTT、rTMAX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