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而脾虚证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证候,分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对于脾虚证,历代医家均有精深的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诸食病”以及《足臂十一脉灸经》帛书中记载的有腹痛、腹胀、不嗜食、善噫等症状的足太阴脉病候,可以认为是脾虚症状的早期文字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记…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脾虚证动物模型的成功复制和脾虚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以及现代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应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与方法,揭示"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论的内涵,使脾虚证实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兹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脾虚证与血浆和胃窦组织中生长抑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RIA,对脾虚患者及脾虚模型大鼠血浆和胃窦组织中的SS进行检测,结果提示,血浆和胃窦组织中SS水平的增高是脾虚证一项重要的病理基础,也为脾虚证的客观化辩证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临床以宏观辨证为指导,通过微观指标的大量观察,发现了脾虚证存在多系统多标改变,而这些改变又有其他必然的病理形态学基础。本文就脾虚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综述如一卜。脾虚证消化道病理形态学改变作者单位:2。。。81上海,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徐重明、汪自  相似文献   

6.
对近十年的中医脾虚证与免疫之间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脾虚证患者及动物模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等异常。且针对目前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综合症候群,按中医分型可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及有关的夹杂证等,其中以脾气虚为多见,简称脾虚。本文以脾气虚为主,从中西医结合的观点,以现代生理、生化为基础,对其病因及病机进行分析与探讨。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和统摄血液,在体合肌肉,  相似文献   

8.
9.
10.
脾虚证病人免疫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中医脾虚证与免疫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对20例脾虚证病人进行PMN化学发光测定及血清Ig含量测定,结果:脾虚证病人PMN化学发光明显降低而Ig含量测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脾虚证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脾虚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综述了现代医学对脾虚证的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胃肠道形态学、胃组织细胞内细胞器密度数目、细胞内能量代谢、胃肠道黏膜保护性屏障作用、消化系统功能、胃肠道激素水平、免疫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对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56例脾虚患者及正常健康者105名右利手的手纹印11个纹区16个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脾虚患者的指斗纹多,但双箕出现率比正常人低;总指纹嵴数高,显示手指的大斗及大箕居多:食中指间区及鱼际,小鱼际区花纹出现率高;t—d纹嵴数偏低,小鱼际区及掌心部白线出现率高等。这些皮纹的异常变化,可作为脾虚体质辨证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脾虚证与胃窦D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航向  任平  黄裕新  李源  黄熙  刘芳 《医学争鸣》2002,23(16):1486-1489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生长抑素 (somatostain,SS)内分泌细胞 (D细胞 )数量变化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链酶亲合素过氧化酶复合技术 (SABC)对利血平脾虚大鼠模型胃粘膜和患者胃粘膜组织的 D细胞染色 ;观察各组 D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脾虚大鼠模型 7d组 D细胞数升高 (43.4± 3.1 vs78.6± 4.6,P<0 .0 1 ) ,强阳性细胞率下降 [(34.6± 2 .5) % vs(2 4 .1± 3.5) % ,P<0 .0 1 ] ;脾虚大鼠模型 1 4 d组 D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 [(34.6± 2 .5) % vs(46.4± 9.0 ) % ,P<0 .0 5] ;四君子汤治疗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间 D细胞数 (43.4± 3.1 vs41 .7± 3.7)及强阳性细胞率无显著差异 [(34.6± 2 .5) % vs(33.1± 1 .7) % ,P>0 .0 5] .患者脾虚组 D细胞阳性数 (70 .4± 1 0 .1 ) ,(38.1± 6.4) ,(45.4± 8.6) ,(P<0 .0 1 )及强阳性率较胃热、肝火上炎组均增加 (43.2± 8.7) % ,(1 7.9± 6.6) % ,(2 1 .8± 7.5) % (P<0 .0 1 ) .结论 脾虚证大鼠和患者胃粘膜组织中 D细胞阳性和强阳性细胞率增加 ,提示脾虚患者临床出现腹胀、纳差等症状可能是由于 SS内分泌细胞功能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14.
脾虚证分度诊断及病理生理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木糖吸收及唾液淀粉酶为客观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出现率,将脾虚证分为Ⅰ,Ⅱ,Ⅲ度以示轻重,制定了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方法,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脾气虚证的病变虚损程度是一个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即先有脾运不足,继而生化乏源,随着小肠吸收功能的逐渐降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程度逐渐加重,从而引起贫血,低蛋白血症,出两全身机 下症状和老年脾气虚证复杂而较重的症状;导致免疫器官营养不良,或红细胞C3b受体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
110例老年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观察110例老年脾虚证的临床特征,并设40例中青年脾虚组和2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显示: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脾虚症状积分值、气虚、阴亏、血瘀及痰湿证的出现率显著升高;木糖吸收率、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甭白蛋白、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显著降低;过氧化脂质、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显著升高;且上述指标与年龄和木糖吸收率呈显著相关,提示老年脾虚证脾虚程度较重,气虚阴亏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诊断标准欠明确,目前的动物模型更多地是停留在脾失健运的阶段等。作者提出量化诊断标准,改进造模方法,尽可能地借鉴现代医学最新理论和检测技术并运用于研究,将促进脾虚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脾虚证与血脂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脏学说是一个功能、形态、结构的综合性概念,脾的生理、病理与膜结构、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针对脾虚证的模型研究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脾虚证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建立一些与脾胃相关的学说,在不同水平上研究脾虚证的本质,从而为脾虚证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脾虚证在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细胞信号传递、基因调控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提出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应从两个方向深入研究。一是对40年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二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脾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证本质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主体方向,也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候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群。如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是I临床上的常见证型,涉及许多疾病。30多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对肝郁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多系统、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