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獉獉:了解某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方法獉獉: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座谈会等方式对市防艾办、公安和司法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情况调查。结果獉獉:全市通过注射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占全市所有艾滋患者的39.29%(44/112),有90.91%(40/44)的吸毒感染者分布在市区。6.23专项行动中抓捕的31例自称是艾滋病的吸毒者均是既往感染者。结论獉獉:在吸毒患者中存在HIV传播的高危险行为,应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管理,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防治艾滋病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吸毒人员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大连市的吸毒人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吸毒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研究预防吸毒的有效办法.方法:通过比对大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档案,对1998年-2003年6月收治的强制戒毒人员2193人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为吸毒的高危人群,吸食的毒品种类以摇头丸(苯丙胺类兴奋剂)和K粉(氯胺酮)为主,与娱乐业有关,城乡差别明显;估计大连市的吸毒人员总数为21930人,在今后的3年~5年内将以15%~30%的速度增长.结论:应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加强"无毒社区"的建设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3.
吸毒人员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源头人群和桥梁人群.2007年4月,我们根据浙江省吸毒人员监测方案,对台州市强制戒毒所在所戒毒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以了解我市吸毒人员人群特点、高危行为和艾滋病感染情况,为我市艾滋病防治和禁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AIDS)在吸毒人员中传播较广,为了解女性海洛因依赖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对我所收戒的380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吸食毒品的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的感染调查,特别是针对静脉吸毒者的感染情况及其高危性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控制艾滋病、梅毒、尖锐湿疣在一般人群中传播提供依据.真切的反映了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的机率最高,高危性行为感染梅毒、尖锐湿疣的机率高,特别是女性.健康人群和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和梅毒、尖锐湿疣的机率差异显著.因此,对吸毒人员进行重点的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7.
吸毒劳教人员中HIV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吸毒劳教人员中HIV感染情况。方法:对2003年10月贵州省中八劳教所在所的男性吸毒劳教人员,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静脉注射方式吸毒者200例和烫吸方式吸毒者100例,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初筛呈阳性者送省艾滋病检测中心,进一步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诊。结果:300例被检测人员中,有18例HIV阳性,感染率为6.0%;其中静脉注射15例,烫吸3例,分别占各自样本的7.5%和3.0%;在200例静脉注射者中,共用注射器组HIV感染率(16.0%,8/50)高于未共用注射器组(4.7%,7/150),P<0.05;在18例HIV感染者中,8例有多个性伙伴,占44.4%。结论:贵州省吸毒劳教人员中HIV感染情况严重,共用注射针具与不健康性行为是本地区感染和传播HIV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12月,市卫生防疫站组织专业人员对有关吸毒人员进行了HIV感染情况检测,同时,开展了一次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和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9.
10.
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控制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对968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筛选出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有过性交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由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可以预防艾滋病、静脉注射毒品时间。结论: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吸毒时间和艾滋病知识。加强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吸毒人员的艾滋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来自社区和戒毒所的781名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和行为调查。结果:当地吸毒人群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0.1%和15.0%。男性、低年龄组、非在婚状态的吸毒者发生婚外性行为的水平较高;有共用针具行为的吸毒者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共用针具者。分别有47.6%、37.6%的吸毒人员在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对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艾滋病预防知识得分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对与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首次注射吸毒年龄、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稳定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减少吸毒人员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但是无助于减少与商业性伴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是增加吸毒人群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不能减少吸毒人群的婚外性行为,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同时,更加要侧重于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香港现时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仍维持在低水平,但邻近地区吸毒者的感染率显著上升。香港戒毒会自2000年起推行“凤凰计划”,招募成功戒毒人士为义工,向街头吸毒者宣传预防艾滋病讯息。2006年再推行“星火行动”计划,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美沙酮服药人士提供服务,减少他们进一步传播病毒的机会。本文回顾滥用药物和艾滋病的关系和香港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介绍上述两项计划的成立背景、目标、内容和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8-10):1215-122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jection drug use and HIV was established early in the HIV epidemic, and injection drug use has continued to b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HIV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panel included 4 papers related to HIV prevention among drug users, focusing on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ing the AIDS-affected community,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of serostatus on risk behaviors, and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for drug-using homosexual and bisexual men. These papers, address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and methods to enhance prevention efforts, all indicate that although extensive knowledge regarding how to reduce HIV risks among drug users has accumulated, many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rema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目标地区吸毒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需求 ,为制定符合当地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 :2 0 0 1年 3月 - 2 0 0 2年 4月 ,采用《性健康需求评估》实施方案中的定性访谈方法 ,分别在云南、四川选取大、中、小 6个试点地区 ,对当地吸毒人群进行深入访谈。每个地区分别对 5名市 /县 /区 /社区公安部门的关键人物进行定性访谈 ,每个点对 10名吸毒者的家庭成员进行个别访谈。结果 :(1)两省部分地区的吸毒者绝大部分使用的毒品为海洛因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合并多药滥用 ,大城市较中、小城市严重 ;(2 )在注射毒品者中普遍存在共用注射器的状况。但不同地区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有所不同 ;(3)注射器来源主要是私人诊所和药店 ;(4 )相当数量的注射毒品者不知道如何正确消毒注射器 ;(5 )不同地区的吸毒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性行为 ;(6 )社会歧视和耻辱感是导致戒毒后复吸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阻碍开展降低危害工作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结论 :通过开展针对目标人群的性健康需求评估 ,可为当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方向、方法以及接触目标人群的方法与途径。性健康需求评估为研究与干预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分析已故吸毒人员的死亡原因,为降低吸毒人群死亡率后续活动提供依据。方法:云南、广西17县为调查点,立意抽样,通过对死者家属或亲友问卷调查,回顾收集2009年以来,3 a死亡吸毒人员相关人口学信息、吸毒史、死亡原因等。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88名死亡吸毒人员,其中男性占83.3%;年龄为:37.4 a±s 5.7 a;187人使用毒品为海洛因(其中1人漏答),46.5%吸毒人员死于吸毒注射过量,24.1%死于艾滋病,注射吸毒方式是吸毒过量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为1.445。结论:吸毒人员多中年死亡,注射吸毒过量及艾滋病是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加强吸毒过量预防宣传培训及扩大过量急救可及性,增加吸毒人员入组抗病毒治疗将有效降低吸毒人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温州市吸毒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市静脉吸毒者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静脉吸毒者血液标本 ,分离血清 ,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TTV。结果 :共检测 30 6例 ,检出TTV阳性 2 3例 ,阳性率为 7 5 2 %。吸毒时间≤ 1a者TTV阳性率较低 ,为 4 31% ,而 >1a者阳性率较高 ,为 14 4 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9 77,P <0 0 1)。不同性别和不同血型者的TT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温州地区静脉吸毒者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应采取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TTV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2513例药物滥用者HIV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毒品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 ,为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513例海洛因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 ,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及《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 ,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37例 ,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滥用者 ,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 ,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提出 :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进行对高危行为的干预 ,将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对吸毒人员进行常规的HIV抗体检测 ,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成毒品滥用者毒品滥用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探索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在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某市级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对313例在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物质滥用"相关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3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86人,女性27人;苯丙胺类滥用者占到68.4%,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混合滥用者占到17.9%;66.6%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过性行为,74.1%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或有时使用安全套,吸毒后发生同性性行为和群体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0%和6.1%,34.5%的人承认吸毒后会增加性交频次。结论: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仍然以青少年为主。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是主要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合成毒品滥用后增加了使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机率,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合成毒品滥用者是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的相关态度,并就相关管理和矫治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制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应不应该戒毒》、《戒毒信心》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0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员占53%。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认识到毒品对躯体有害者占18%,对精神有害者占8%,认为必须戒断者占8%;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能够戒断和一定能够戒断者占73%。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吸食者在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吸食新型毒品人数比例很高;与吸食传统毒品者比,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年龄较低,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建议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矫治教育方式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6-7):867-88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file demographic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wo age groups, younger aged 30 to 39 (N = 643), and older aged 40 to 49 (N = 395), examine and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lifetime drug use patterns and age of drug use initiation, examine HIV risk behaviors: drug use and sexual practices, compare drug user treatment uti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age groups, and examine barriers to drug is treatment utilization by gender. The study sample (N = 1038) was drawn from individuals recruited into the NIDA Cooperative Agreement in Kentucky. The median age in the study sample was 38, the majority were male (72%), and African-American (81%). Results indicate that older subjects initiated drug use at a later age than younger subjects. Compared to the younger age group, significantly more subjects in the older group reported having ever used any of the 10 drugs examined. Injection drug use patterns and lifetime sex exchange practices were more prevalent in the older age group. Older subjects also were more likely to utilize drug user treatment, specifically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When barriers to drug user treatment were examined, significantly more women than men did not qualify for treatment, and they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for treatment.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re discussed. [Translations are provid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bstracts Sec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