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80例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100mg与按摩、艾灸中脘、气海穴位,情志疏导等一系列的中医护理措施;分别于1,3,5,7d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患者的肛门排气的时间,以检验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排气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可降低胃肠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的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能全力在胃肠外科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择胃肠道、胰腺术后患者,应用能全力行EEN支持,通过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各种并发症的观察以及测定营养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能全力在胃肠、胰腺术后EEN中的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胃肠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1日~2023年3月1日就诊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的术后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焦虑状态情况。结果:干预组生活质量中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维度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用于胃肠外科术后患者,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方面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择胃肠道、胰腺术后患者,应用能全力行EEN支持,通过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各种并发症的观察以及测定营养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能全力在胃肠、胰腺术后EEN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食道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食道癌术后早期经术中放置的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 82例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后,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总蛋白术后7d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按常规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待排气后再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指标等.[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营养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组织的修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田艳萍  孔香兰  马英 《护理研究》2010,24(6):1549-1550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按常规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待排气后再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指标等。[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营养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组织的修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谢娜  张朝军  兰丁  杜秋华  李冬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21-1722,1724
目的了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8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观察手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组肠蠕动恢复快、并发症少,经济方便。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基本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根治术后的肠内营养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轶鹤  王银银 《现代护理》2005,11(17):1415-1416
目的了解直肠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9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连续3周分别观察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TPN)病人的营养状况、肝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2组病人术后营养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肠蠕动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经济方便。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基本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内营养是以经口服或管饲提供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随着肠内营养理论的不断成熟 ,膳食的不断开发 ,营养管的不断更新 ,置管技术的不断改进 ,实施方法的日趋完善 ,现已成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方法。“当胃肠道允许时 ,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是临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本文总结了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1 肠内营养概述1.1 肠内营养的意义外科病人约半数以上表现为蛋白质 -热卡营养不良 ,手术创伤应激时 ,蛋白质和热卡的摄入减少 ,尿素氮丢失增多 ,使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静脉营养虽能供给机体蛋白质和热卡 ,改…  相似文献   

11.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赵秀玲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895-896
目的:探讨对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将68例行胃、结肠、直肠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术后24h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EN),对照组32例术后3~11d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并发症、肠道通气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前白蛋白术后第7天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2d较术后第7d有明显上升(P<0.01),实验组术后第7天,第12天前白蛋白(PA),纤维连接蛋白(F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刀口均早期愈合(P<0.01)。结论:肠内营养具有经济实惠,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安全可行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五行情绪护理方案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8例行胃肠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3种负性情绪制定的五行情绪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情绪护理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自身的症状进行测评,采用St.Mary’s医院睡眠问卷(SMH)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天和干预1周后的自身症状和医院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症状自评量表和医院睡眠问卷得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躯体化和SMH总分分别为(1.36±0.20),(18.09±3.58)分,对照组分别为(1.42±0.33),(17.69±2.4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68,0.985;P>0.05),其余项目观察组的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6~4.023,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和SMH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12~7.362, P<0.05),对照组干预后躯体化和SMH总分均有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3.026,-4.331;P<0.05),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9~0.942,P>0.05)。采用五行情绪护理方案的观察组满意112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分别为91,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6,P<0.01)。结论五行情绪护理方案对胃肠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肠管在危重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将7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危重病人采用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开始实施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并与对照组35例危重病人经胃管营养进行比较,评价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与营养管途径有关,与胃管途径相比,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比胃管途径要早,而胃潴留、返流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经鼻肠管途径比经胃管更为安全有效,并能将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清肠合剂灌肠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恢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待患者术后6 h生命体征稳定时给予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观察、比较两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腹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自制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进行护理总结,以提高护理质量并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经过细致的观察、护理,6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患者均得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其中3例康复出院,另3例穿孔直径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分别于修补术后第2、9、3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发生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恰当处理,以有效提高肝移植并发消化道穿孔的疗效。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进行护理总结,以提高护理质量并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护理要点. 结果 经过细致的观察、护理,6例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患者均得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其中3例康复出院,另3例穿孔直径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手术过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分别于修补术后第2、9、3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 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发生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恰当处理,以有效提高肝移植并发消化道穿孔的疗效.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对50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第2~9d实施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结果:术后第9d淋巴细胞计数、IgG、IgA、CD4、CD4/CD8及HLA-DR的表达较术后第1d显著回升(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安全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严重烧伤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秀梅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1):812-813
目的 :总结严重烧伤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 :分析 5 4例患者通过胃肠减压 ,促进胃肠蠕动 ,应用相应药物等产生的疗效。结果 :采取护理措施 ,无 1例患者因胃肠功能衰竭而死亡 ,有效率达 10 0 %。结论 :及时、得当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 ,是严重烧伤患者胃肠功能衰竭得以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护理对策. 方法 将60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留置胃管、禁食、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12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8d后分别抽空腹血检测2组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护理指标.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结果 术后8d,前清蛋白、血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总蛋白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8d观察组的淋巴细胞计数、IgA、IgG、IgM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营养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观察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胃大部分切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增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术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胃肠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Ds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29例,IEDs组使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EN组使用常规的制剂能全力.分别检测术前1d、术后1,9d2组患者的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果 2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术前、术后1d2组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2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降低,术后9d均回升.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G与IgM较术后1d均显著增加.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M较EN组分别增加了6.57%、27.97%、26.47%、36.05%、22.75%、2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