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多发伤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急性多发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程序。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急救护理程序可显著缩短急性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FMEA)在降低HIV患者致外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方法根据HFMEA的方法,成立外科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小组,对HIV患者致外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进行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改进。统计实施HFMEA前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外科医护人员对实施HFMEA管理的评价。结果实施HFMEA管理前收治HIV患者22例,有6例造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其中5例为血源性暴露,1例为黏膜暴露;实施HFMEA管理后,共收治HIV患者30例,仅1例造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暴露类型为血源性;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外科医护人员对实施HFMEA管理的评价显示,32人(100.0%)均认为HFMEA提高了外科医护人员对接触HIV患者安全防护认知和可以降低外科医护人员 HIV 职业暴露的发生。结论运用HFMEA评估HIV致外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RPN,通过推行安全注射、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医疗废物的管理等措施,可以降低外科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危重创伤急救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危重创伤急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在护理后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危重创伤急救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成为保证患者抢救成功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急救过程中应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300例接受过急救的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措施。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所需时间、抢救费用以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时间(39.72±9.89)min、急救花费(335.5±46.21)元,比对照组抢救时间低、急救花费这[(47.17±11.21)min、(289.2±37.23)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并发休克患者急救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明显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抢救费用及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12月实施规范化院前急救流程后的1494次院前急救案例作为观察组,2015年1~6月常规急救流程院前急救1308次案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院前干预次数、患者满意度、家属满意度、往返时间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测量心率及血压、心电图检查、快速血糖检测、监测呼吸频率、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吸氧、GCS 评分、夹板固定等的抢救干预率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院前急救收集既往病史、外伤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4.85%、家属满意度95.85%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92.74%、89.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抢救患者往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0.47%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1.15%( P <0.05)。【结论】实施规范化院前急救流程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应予以坚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骨髓穿刺输液术用于抢救不同原因所致危重患者效果,为提高急救效果和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方法给予输液用药进行救治,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骨髓穿刺输液技术给予输液和用药救治。患者自入院抢救开始至输液通道建成时间,从开始抢救及从急救输液通道用药至血压回升时间;观察抢救4h内疗效:症状无改善,血压不升或〈90/60mmhg,无尿或尿量〈17ml/h,SaO:〈0.75为无效;反之为有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建立通道时间、血压回升时间2项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回升的数值和每小时的尿量,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观察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9,t=12.88,均P〈0.01)。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骨髓穿刺输液术是抢救不同原因所致危重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预见性风险评估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AM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4),对照组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P〈0.01。结论:对AMI患者实施预见性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室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颅脑损伤急症患者142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3年间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4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常规急救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急救与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的全新手术室急救护理理念。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66.2%)明显优于对照组(44.4%)(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明显少于对照组(26.8%)(P〈0.05)。结论恰当的手术室急救,配合全方位的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HIV)传播流行的认识,加强医疗防护,降低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方法:在日常疾病诊治和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对已知HIV感染、可疑感染,术前检查、排外检查患者抽取的724份静脉血样送我院化验室,采取酶联免疫法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61例HIV抗体检测阳性,其中15例为已知HIV感染者,46例为未知感染者.阳性结果占样本总数的8.42%.结论:鉴于艾滋病传播流行的隐匿性和急诊科工作特点,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严格遵循职业暴露情况下普遍防护原则,加强HIV感染的医疗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和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收住的严重创伤急诊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实施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抢救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急诊患者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后,采取急救护理干预方案后,临床救治流程针对性强,操作失误率低,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