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及剖宫指征的变化对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10年来我院剖宫产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剖宫产率由36.99%上升到68.1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无指征要求手术的上升为第一位,有相对指征要求手术的列第二,其他类排第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则排第四。胎儿窘迫排第五。新生儿窒息率1995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生儿死亡率1995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讨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途径,遏制不合理剖宫产上升趋势。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1998年12月13年间17784例产妇分娩方式变化及282例围生儿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新生儿死亡是围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新生儿及畸形儿死亡与剖宫产率无关。与分娩方式有关的围生儿死亡率与剖宫产率负相关。绝对指征行剖宫产比例从1986年的38.1%降至1998年33.0%(P〈0.05),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比例从1986年的2.2%上升至1998年的5.4%(P〈0.05)。结论:只有提高对早产儿的诊疗水平及宫内诊疗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只有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降低日趋升高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本地区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方法本文对近三年来越秀区辖区内产科医院的国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3年期间辖区内十一间产科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病例共计1128例,围产死亡率平均为17.60‰,死胎占84.22%,死产占3.55%,早期新生儿死亡占12.23%,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为:胎儿畸形(占54.08%)、脐带因素(占17.02%),母体因素(占11.70%)、早产低体重儿(占7.53%)、胎盘因素(占4.60%)、新生儿重度窒息(占1.15%)。结论加强出生缺陷的监测,通过产前诊断尽早发现畸形,在28周前终止妊娠,从而减少围产儿死亡。做好产前保健,加强孕期监护,积极防治先兆早产,及时防治胎儿窘迫和妊娠并发症,提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质量及复苏后治疗护理水平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2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迁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近2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迁以及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方法对20年来剖宫产病例资料分为前后两组(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84~1993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7.41%,而1994—2004年的剖宫产率高达43.28%,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胎儿窘迫在前10年的剖宫产指征中居第二位原因,占18.18%,在后10年中,该指征已跃居为剖宫产的第一位原因,占31.0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从0.76%增加到4.76%(P〈0.01)。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0.67‰和13.79‰,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剖宫产率,但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93至1997年剖宫产率为30.34%,显著低于1998至2002年的45.30%r,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头盆不称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围产儿死亡率1993至1997年为16.85%。,1998至2002年为17.7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的98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98例,死亡率分别为8.09‰、7.52‰、4.18‰,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死胎53.06%,死产4.08%,新生儿死亡42.86%。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不明原因、胎儿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国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不断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围产期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方法:对1991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妊娠肝病患者的围产儿死亡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肝病孕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7.99‰,而且以死胎为主,占65.00%。围产儿死亡有性别差异,男性死亡率为21.64‰,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10.11‰(P<0.01)。前后5年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下降(P>0.05),其中本市城区和郊区的围产儿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而外来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有上升趋势。母体患重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妊高征和胎儿及新生儿窒息。母体HBV携带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和窒息。结论:妊娠肝病可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加,其导致围产儿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重症肝病引起的妊高征和胎儿宫内缺氧。外来人口、男性胜儿等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加强对肝病孕妇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孕期管理,积极治疗肝病,必要时尽早终止妊娠,提高产时处理及新生儿复苏水平是降低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可避免的围产儿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帆状胎盘的临床特点,对围产儿的影响,以及早期诊断、正确处理的方法,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6年6月102例帆状胎盘及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的病例,将其与同期37474例非帆状胎盘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帆状胎盘发生率为0.27%。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发生率为0.016%。帆状胎盘组中多胎(13.7%)、前置胎盘(9、8%)、胎盘早剥(3.9%)、早产(26.5%)、单脐动脉(2.56%)、低出生体重儿(29.05%)、新生儿窒息(14.52%)、新生儿死亡(11.1%)、死胎(2.56%)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围产儿死亡率高达100%。结论 帆状胎盘前置血管是严重威胁围产儿安全的疾病,利用现代超声技术在产前作出正确诊断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自1990.1.1-1995.12.31,6年来本辖区内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在9650例围产儿中,死亡99例,总死亡率为10.2‰,围产儿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由1990年的6.5‰降至1995年的2.7‰,是使围产儿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比依次为48.5%、6%、45.5%。在死亡原因中,先天性畸形为首位,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围产保健水平,必须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控制出生缺陷,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围产儿死亡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1984-1995年间177例围产儿死亡及其死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围产儿死亡率为14.68‰。死亡围产儿中早产儿占42.94%,畸形儿占18.64%。新生儿首位死因为窒息,胎死宫内首位原因为脐带、胎盘因素所致的宫内缺氧。资料表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环节是防治早产,加强对畸形儿的筛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治胎儿宫内缺氧,提高产科质量,搞好新生儿窒息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七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以及剖宫产率增高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桐庐县妇幼保健院4582例剖宫产及159例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4.58%上升到2006年的46.36%,差异有显著性(P(0.01)。(2)剖宫产指征变化:前4年胎儿窘迫、头位难产位居第1、2位,从2004年开始胎儿窘迫位次有所下降,但仍占有较高的比例,头位难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并于2004年起持续位居第1;脐带绕颈、羊水过少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死亡率在8.34~11.85‰之间,平均为10.15‰,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2)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提高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鼓励阴道分娩;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纠正妊娠期异常;加强医患沟通、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和物质代谢交换的通过,脐带异常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各种脐带异常可造成胎儿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及围产儿死亡。本文分析我院近5年来与脐带异常有关的围产儿死亡55例,探讨降低脐带异常造成围产儿死亡的途径。临床资料1.发生率: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我院5年内分娩总数22100例,其中脐带异常3295例,发生率14.91%。2.围产儿死亡因素:我院1990-1994年5年内围产儿死亡总数437例,围产儿死亡率19.77‰,437例中脐带异常55例,占12.59%(55/437),在55例脐带异常造成的围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分析121例围产儿死亡,围产儿死亡率16.42‰。其中死胎71例占58.68%,早期新生儿死亡41例占33.88%,死产9例占7.44%。畸形是引起围产儿死亡首要因素,共45例占37.19%。而畸形儿中,又以α-地中海贫血巴氏水肿胎儿(HbBart's水肿儿)最多共16例,占畸形的35.55%。本文指出畸形是围产儿致死的首要因素,影响优生。做好产前咨询和国产保健,开展产前诊断,都可以有效地预防畸形儿的出生,可以预测胎儿的健康情况,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更好做到优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期与新生儿晚期的新生儿,其发病、转归、死亡特点,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供帮助。方法 对722例新生儿分两组,行比较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期540例(74.8%),其中治愈336例(62.2%),好转166例(30.7%),未愈25例(4.6%),死亡13例(2.4%),新生儿晚期182例(25.2%),其中治愈130例(71.4%),好转42例(23.1%),未愈10例(5.5%),提示发病为新生儿早期比新生儿晚期高;死亡率为新生儿早期比新生儿晚期高;而治愈率为新生儿早期比新生儿晚期低,与围生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围生胎儿的保健,及时抢救围生新生儿的疾病,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的98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98例,死亡率分别为8.09‰、7.52‰、4.18‰,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死胎53.06%,死产4.08%,新生儿死亡42.86%。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不明原因、胎儿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不断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1988—1995年围产儿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无锡市妇幼保健院1988-1995年8年间分娩围产儿39113例,围产儿死亡829例,围产儿死亡率21.19‰,其中死产发生率2.28‰,死胎发生率9.2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9.66‰。分析了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进一步实施最佳围产方案,加强围产保健和监护工作,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结合尸体解剖(autopsy,A),胎盘病理检查(placental parhologi-cal examination,P)及临床资料(clinical data,C)的分析方法,即APC法。结果:我院1993年8月至1998年12月共有205例围产Ⅱ期的围产儿死亡,除去先天异常所致围产儿死亡79例,效正围产儿死亡率18.4‰,围产儿死因中先天异常占38.5‰,缺氧50例,为24.4%,宫内感染19例,占9.3%,新生儿透明膜病18例,占8.8%,其它各种原因所致围产儿死亡39例,占19%。结论:引起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畸形、缺氧、宫内感染、早产。开展优生咨询,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愈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嘉定县1982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4.45‰,1991年降为9.35‰.其中死胎率为4.61‰.死产率为1.28‰.一周内新生儿死亡率为7.99‰.死胎、死产和一周内新生儿死亡数分别占死亡围产儿数的33.2%、9.3%、57.5%.在一周内新生儿死亡中前10位死因依次为窒息、早产、畸形、肺炎、先心、颅内出血、无脑儿、脑积水、败血症、宫内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9.
程薇  任郁 《医学信息》2010,23(3):690-691
目的分析我院剖宫产指征构成及剖宫产率居高不降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4月4112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54%。主要指征依次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结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规范产前诊断,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开展导乐分娩、气囊助产等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5年~1999年剖宫产率为37.5%,显著低于2000~2004年的48.8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2003年和2004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第5位和第6位。围产儿死亡率1995年~1999年为18.78‰,2000年~2004年为22.1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国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