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与人骨髓细胞共孵育中的浓度变化曹菊荣吴祖泽王作华裴雪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北京100850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是一个增塑剂,它有一个特殊的药理功能,即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1〕。这一药理特性已被应用于体外净化人骨髓细胞中的残...  相似文献   

2.
采用K+选择微电极(K+-ISME)和普通电极,测定正常大鼠及大鼠放射损伤、烧伤和放烧复合伤后第1,3,8和24小时心室乳头肌细胞内K+浓度(〔K+〕i)及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①伤后24小时内,心肌〔K+〕i在放射损伤组(R组)无显著变化,在烧伤组(B组)和放烧复合伤组(RB组)均下降,以B组为甚;②三种损伤24小时内跨膜电位参数RP、APA和Vmax均降低。APD50和APD90在B组均缩短,在R组和RB组均延长,以R组为甚。提示:①放射损伤抑制心肌细胞Na+内流和K+外流;②烧伤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③复合伤并非放射损伤和烧伤的简单叠加。  相似文献   

3.
液压撞击伤后神经元内游离氢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液压撞击伤时体外培养的单个大鼠神经元内游离氢(〔H^+〕i)的变化,探讨尼莫地平(Nim、D-2-氨基戊酸(D-AP-5)和亚低温对创伤后神经元内〔H^+〕i变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以BCECF/AM为细胞内氢离子的荧光指示剂,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液压撞击伤时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内〔H^+〕i的变化。结果 液压撞击伤后脑皮质神经元〔H^+〕i于伤后15min即已升高(P〈0.01),1  相似文献   

4.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在体外具有选择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特性,白血病骨髓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DBP会加速白血病祖细胞的清除。在骨髓体外长期培养基础上,利用DBP对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进行体外净化并自体骨髓移植,骨髓细胞经过5~9d与50μg/mlDBP共培养后,骨髓有核细胞回收率为68%,CFU-GM回收率为70.1%,回输骨髓细胞悬液中检测不出残留DBP。净化后骨髓回输给放,化疗预  相似文献   

5.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在体外具有选择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特性,白血病骨髓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DBP会加速白血病祖细胞的清除。在骨髓体外长期培养基础上,利用DBP对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进行体外净化并自体骨髓移植,骨髓细胞经过5~9d与50μg/mlDBP共培养后,骨髓有核细胞回收率为68%,CFU-GM回收率达70.1%。回输骨髓细胞悬液中检测不出残留DBP。净化后骨髓回输给放、化疗预处理后病人,骨髓造血全部重建。至今14例病人平均存活时间已达15个月,2例复发,3例非白血病死亡,其余均无病存活。初步证明DBP结合骨髓体外培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外净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成人型多囊肾病 (Adult polycystickidneydicease ,APKD)是人类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是 8%~ 10 %终末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已知有 3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APKD ,其中PKD1和PKD2已被克隆和测序〔1、2〕,PKD3也已定位〔3〕。 85%AP KD是因PKD1基因突变所致 ,国外已发现近 50种不同的突变方式〔4〕。国内朱世乐等曾用与PKD1位点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遗传标记 ,对中国人AP KD家系成员作了单倍体型分析〔5〕。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PCR SSCP)…  相似文献   

7.
蛋白S放射免疫分析王博诚金坚陶永辉张荣军血浆中的蛋白S(PS)有两种形式,游离PS(FPS)及与补体第一途径的调节蛋白C4b结合蛋白(C4bP)结合的PS(BPS)。FPS参与抗凝〔1〕,BPS则参与补体系统激活的调控〔2〕。PS家族性缺乏已查明为常...  相似文献   

8.
LiF:Mg,Cu,P(GR200A)和LiF:Mg,Ti(TLD-100)热释光材料在环境辐射监测中的应用〔英〕/BraiM…RadiatProtDoeim,-1994.55(2).-107~111在环境辐射监测中由天然和人工辐射造成的辐射剂量一般...  相似文献   

9.
18FFDGPET显像鉴别诊断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王辉SimoneMaureaCiroMainoifiMacroSalvotore朱承谟张冀先管临床上诊断肾上腺肿瘤主要用B超、CT或MRI,但在鉴别良恶性方面均有较大局限〔1〕,放射性核素肾...  相似文献   

10.
人腰椎体标本的区域骨密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人腰椎椎体内松质骨骨密度(BMD)区域分布情况,探讨区域骨密度(rBMD)变化规律。方法对28具新鲜人L3椎体标本进行整体BMD和rBMD定量CT(QCT)测量,分别测量椎体前、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及中央6个区,以及椎体上、中、下三部分BMD。多元回归分析整体BMD与rBMD的关系。结果椎体下份骨密度最高(P<0.01);椎体前区及左、右侧前区均数小于椎体左、右侧后区及中央区(P<0.01)。总体观椎体BMD以后下部较高。多元回归显示椎体各部分中,椎体下1/3骨密度、横断区域中前区和中央区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为最大,说明椎体整体BMD变化与椎体下份和椎体前中央区rBMD关系较密切。结论人腰椎椎体的骨密度分布不均匀,椎体总体骨密度变化与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密切程度不同,应加强骨密度变化“敏感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用〔α^32P〕dCTP标记断裂DNA检测DNA降解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α32P〕dCTP标记断裂DNA检测DNA降解程度彭黎明MikeBriscoPamSykesAlecMorleyDNA降解是细胞凋亡最明显而富有特征的标志,已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受到广泛重视〔1~3〕。目前检测DNA降解的方法主要有显微镜观察和电泳...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中小学校中运动组(320人)和对照组(309人)共629名11~15岁中小学生的血压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安静状态下,协方差分析后血压调整均数:运动组SBP=1428KPa,DBP=8.08KPa;对照组SBP=14.64KPa,DBP=8.56KPa。无论SBP或DBP,运动组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负荷运动后,收缩压上升值:运动组为210KPa,对照组为243KPa,运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运动时间与血压呈负相关。提示体育锻炼能明显地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飞行人员骨矿质密度(BMD)调查基础上,采取了防治飞行人员BMD偏低的综合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试验组:47名BMD偏低飞行员,男33人,女14人,年龄22-53岁。经药物、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三年余,后再次测定BMD及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T3),降钙素(CT),骨钙素(BGP),雌二醇(E2)和T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对照组:48名BMD正常飞行员,男39人,女9人,年龄23-51岁。结果BMD及血清TT3、CT、BGP、E2和T水平均有明显提高(P<0.01或P<0.05),尤以20岁年龄组及30岁年龄组为著。结论在飞行员中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可提高BMD峰值,对防止今后因骨质减少而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质疏松病人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白质疏松(LA)病人LA区域和皮质部位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及与痴呆的关系,对24例伴有LA〔LA(+)〕、25例无LA〔LA(-)〕的皮质下多发性脑梗塞病人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脑血流SPECT显像,并与智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A(+)组与正常组相比,额叶、颞叶、顶叶、LA区域rCBF显著降低(t=212~254,P<005);与LA(-)组相比,额叶和顶叶皮质、LA区域rCBF显著减少(t=211~260,P<005);LA(+)组长谷川智能评分与额叶皮质、LA区域rCBF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65,P<001和r=0439,P<005)。结果表明,伴LA的多发性脑梗塞病人,LA区和皮质区域存在广泛血流灌注不足,持续的低灌注状态可引起脑功能低下,并与痴呆的程度有一定关系;脑血流SPECT显像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3种光敏剂对5株人鼻咽癌细胞PDT量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TT法比较了不同能量的脉冲铜蒸气激光、不同浓度的3种光敏剂(PSD-007、BHpD和YH-pD)对5株人鼻咽癌细胞(CNE2、HNE1、HNE2、HNE3,和HoNE1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表明:(1)激光合并光敏剂即令能量较低、剂量较小,也能显示明显的杀伤效应,而单用激光或单用光敏药物则只在较高能量和较大剂量时才显示轻微杀伤效应。(2)5株鼻咽癌细胞对3种光敏剂的PDT敏感性彼此存在着差异。(3)在一定激光能量和光敏剂浓度时,PSP-007的杀伤效应优于BHpD和YHpD,而YHpD又稍优于BHpD。  相似文献   

16.
在50只兔的100个颅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分别植入:(1)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牛脱蛋白骨(bDPB)和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2)bBMP和bDPB;(3)rhTNFα和bDPB;(4)bDPB。植入后第1、2、4、6、8周行组织学检查及X线摄片;植入后第10天、42天行35S和45Ca液闪计数以及灰重测定。结果显示:三种材料复合物较两种材料复合物成骨更好,而后者又较单一的bDPB成骨好(P<0.01)。全部移植材料均与受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TNFα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减轻免疫反应及在低浓度情况下有刺激成骨作用。我们认为:载体、骨诱导因子和生长因子的组合是构成具有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理想模式,而BMP、DPB和TNFα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放免法测定了3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13-32)及前体肾上腺素紧张素(ADM153-185)水平,发现ADM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01,而ADM153-185明显下降,P〈0.01,前者与AMP,血浆BUN,ET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492,0.743,0.492,而后者与MAP,BUN,ET无关,血液透析后,ADM13-52与ADM153-185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IL-2体外激活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移植物的抗白血病细胞毒作用,以及rhIL-2处理对PBSC移植物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条件下,PBSC移植物与不同浓度rhIL-2(1000,500和250U/ml)共培养24及72h,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激活的PBSC移植物细胞毒作用,并应  相似文献   

19.
HBs/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LAK对HBVDNA转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的CD3与HBs单克隆抗体连接得到HBs/CD3双特异性抗体;设HepG-2和K562细胞对照组。实验显示,HBs/CD3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应用125IUdR释放试验检测细胞毒性,发现双特异性抗体能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与抗体浓度相关,BsAb浓度递增,细胞毒性作用随之增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加入HBs/CD3BsAb后,LAK细胞对2.2.15细胞毒性显著高于HepG-2和K562细胞组。结果表明,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双向识别LAK细胞和2.2.15细胞的特性,特异地促进LA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维持性血透的尿毒症病人(HD)常伴随有免疫缺陷状态,表现为极易发生感染,肿瘤发生率高等〔1〕。本研究通过对HD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IL-2R表达及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其影响的观察,进一步研究HD病人的免疫状态。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