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病例1术后病理示膀胱小细胞癌,随访8个月后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术后病理示膀胱低分化癌伴神经内分泌癌。根治性手术后GC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中。初步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小细胞癌尽管比较少见,但因其恶性程度高,更具侵袭性,转移的更早、更快,应该引起重视,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系统的化疗将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病例1术后病理示膀胱小细胞癌,随访8个月后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术后病理示膀胱低分化癌伴神经内分泌癌。根治性手术后GC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中。初步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小细胞癌尽管比较少见,但因其恶性程度高,更具侵袭性,转移的更早、更快,应该引起重视,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系统的化疗将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46例阴茎癌的临床分析及总结——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FF  Liang YY  Guo YS  Dai YP  Zheng KL 《癌症》2008,27(9):962-965
背景与目的:阴茎癌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主要通过淋巴途径转移.治疗包括局部原发癌切除和对转移淋巴结的处理及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阴茎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6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44例,Paget病1例,疣状癌1例,对其中23例肿大淋巴结进行活检.结果:39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4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治疗,1例Paget病患者行病灶切除植皮术,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10例淋巴结活检阳性的患者中有9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同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1例患者获定期随访1~10年,1年、2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1%、95.1%、82.9%、31.7%.术后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2例均在2年内死于肺转移.结论: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阴茎癌合理有效的方法,且应尽早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阴茎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应早期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宫颈小细胞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记录、随访资料。[结果]6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流血、排液增多。Ⅰb1期2例,Ⅰb2期1例,Ⅱb期2例,Ⅲb期1例。病理学特点为大小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卵圆形小细胞,弥漫性浸润间质。3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3例分别伴有鳞癌、宫内膜样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根据病期不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放疗和化疗;2例无瘤生存19、21个月,3例死亡,生存期分别为11、12、26个月。[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早期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恶性度高。对早期病例,应采用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前后行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膀胱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上皮肿瘤 ,我院 1978年 2月至 1997年 10月共收治膀胱恶性肿瘤 833例 ,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膀胱鳞状细胞癌 15例 ,占 1 8%。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2例 ,女3例。年龄 34岁~ 76岁 ,平均 5 6 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全程血尿、终末血尿及镜下血尿 ;膀胱刺激症状及尿路感染 ;3例有膀胱结石史。 10例行尿脱落细胞检查 ,7例阳性。行静脉尿路造影13例 ,7例显示有单、双侧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 ,4例有膀胱充盈缺损。B超检查 9例 ,均提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5例行CT扫描检查者 4例显示肿瘤已浸润至膀胱全层及前列腺组织 ,其中 1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 15例均行膀胱镜检查 ,9例肿瘤无蒂 ,表面呈地毯样、结节状或桑椹状。粘膜肿胀呈大泡状 ,其表面有坏死组织并可见尿盐沉着。肿瘤发生部位有三角区、底后部、顶部、侧壁及颈部。肿瘤大小 2~ 6cm。 15例经病理检查均为膀胱鳞状细胞癌 ,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5例 ,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4例 ,溃疡型鳞状细胞癌 3例 ,移行细胞癌化生鳞状细胞癌 4例。本组病例按TNM临床分期 :T2 3...  相似文献   

6.
动脉化疗治疗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步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卓炜  周芳坚  余绍龙  秦自科  韩辉  王斌  王欢  李永红 《癌症》2004,23(Z1):1517-1519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之首,其中低分化移行细胞癌具有易复发、浸润和转移的特性,我们拟采用手术结合动脉化疗或姑息性动脉化疗的方法治疗这部分高危患者,以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G3患者,其中21例行手术后辅助性动脉化疗各3疗程,3例局部晚期患者行姑息性动脉化疗各6疗程.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20个月,21例辅助性化疗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1例发现盆腔转移灶,其余无瘤生存.3例姑息性化疗患者1例随访8个月继续获CR,1例随访6个月PR,1例PR患者随访13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动脉化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化疗对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直肠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期转移,临床上罕见,预后较差。本研究分析直肠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6例直肠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8.5岁;TNM分期Ⅱ期4例,Ⅲ期7例,Ⅳ期5例。1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根治性手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6例接受单纯化疗,2例接受放化疗,2例未接受任何治疗。5例诊断时失去手术机会,其中3例仅行化疗,2例行放化疗。1例未行任何治疗。10例手术切除的病灶中,5例有脉管浸润,7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获得7~65个月的随访。中位生存期15.4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46.2%、26.6%、13.1%和6.2%。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有无脉管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根治程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直肠小细胞癌临床上罕见,其生物学行为与小细胞肺癌相似,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治疗方法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总体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移行细胞癌很少见,在大宗前列腺癌病例中其发病率约占2~3%。其特征是局部迅速恶化伴随广泛转移,生存期短。作者报道一例广泛转移的患者对化疗反应显著。患者57岁,因前列腺肿大、硬及不规则结节,排尿困难,经尿道前列腺活检,证实为中度分化的移行细胞癌。双侧睾丸切除一个月后,患者出现便秘、会阴部剧痛、间断直肠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后发现直肠有外在性压迫及双侧肺转移。行膀胱,直肠前后区的20次放疗(总量4,600rad),会阴疼痛和便秘完全缓解。由于频繁干咳、胸痛、静止时呼吸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例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鳞癌的混合性癌患者病例的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10月收治的1例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鳞癌混合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49岁男患,因“发现肉眼血尿2月余”入院,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膀胱混合性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角化型鳞癌)。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包括其与移行细胞癌、腺癌和鳞癌等复合癌)临床表现主要以肉眼血尿为主,呈现高度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具有发现晚、进展快、转移早、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等特点,需尽早完善病理学诊断,明确肿瘤的临床分期以达到早期治疗与有效改善其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数甚少,对此病的临床规律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探讨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随访预后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术前均行B超、CT、膀胱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为印戒细胞癌,并行相关检查排除转移性肿瘤。2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1例术后行顺铂及5-Fu全身化疗1次,另2例未行化疗。1例随访至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另2例随访至术后8、1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发病率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治疗主张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下应尽可能的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1.
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989年1月~2005年7月国内已报道的49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治并分析各种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相关性。结果49例膀胱小细胞癌中,男女比例4.44∶1,60岁以上男性多见。临床症状以肉眼血尿为主,肿瘤多位于膀胱侧壁,直径通常<3.0cm。病理检查见肿瘤多为混合细胞型。国内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其次。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发生位置、肿瘤大小及细胞成分、免疫组化特征与其生存关系没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生存时间与膀胱切除术治疗之间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小细胞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差。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系统回顾自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8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和同期子宫内膜样腺癌6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和同期60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1岁和51.7岁,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脉管转移率、肌层浸润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48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均手术治疗,术后未辅助治疗10例,辅助化疗14例,辅助放疗13例,术后孕激素治疗2例,化疗联合放疗6例.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1例,放疗联合孕激素治疗2例.结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车较低,年龄较子宫内膜样腺癌大,易发生早期转移,预后较差.治疗宜采取全面的分期手术联合放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妇科原发性小细胞癌病例罕见,预后差.结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例探讨妇科原发性小细胞癌的发病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01-01-2015-08-3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8例妇科原发性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结果 患者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3岁.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异常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手术病理确诊,其中宫颈小细胞癌ⅠB1期2例,ⅠB2期2例,ⅢB期1例;卵巢小细胞癌ⅢC期1例;子宫内膜小细胞癌Ⅳ期2例.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手术方式参照相应部位肿瘤的治疗原则,有5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1例因高龄伴高血压未行手术.7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接受术前化疗,7例术后均辅助化疗,有5例辅助术后放疗.随访至2015-12-20,无患者失访.有3例生存,分别随访22、22和56个月;5例死亡,生存期分别为2、8、10、22和31个月.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0.3~56个月,中位PFS为1 5个月,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2~56个月,中位OS为22个月.结论 妇科小细胞癌术前影像学检查常有淋巴结转移,其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该肿瘤预后差,手术是早期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晚期病例宜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膀胱肿瘤组织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ProstateStemCellAntigen ,PSC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1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SCA的表达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1999年~ 2 0 0 1年间经手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 61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进行化疗及放疗。每例肿瘤标本分两份 ,1份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4μm厚连续切片两张 ,1张行HE染色复查诊断…  相似文献   

15.
45例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小细胞癌治疗及预后。[方法]45例食管小细胞癌,17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28例采用手术加术后全身化疗的方法。[结果]45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32个月,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vs23.1%,P〈0.05);单纯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手术加化疗组(0vs11.1%,P〈0.05)。[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淋巴结有无转移及治疗手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EphA 2和KAI 1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纲  宋兴福  张平  许晓明  董自强 《肿瘤》2008,28(2):142-145
目的:探讨EphA 2蛋白和KAI 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phA 2蛋白和KAI 1蛋白在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76例相应癌旁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结果:EphA 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正常黏膜(P〈0.01);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升高,EphA 2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P〈0.05);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表浅性膀胱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KAI 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膀胱黏膜(P〈0.01);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升高,KAI1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P〈0.01);KAI 1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表浅性膀胱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phA 2蛋白和KAI 1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EphA 2蛋白的高表达和KAI 1蛋白的低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杜隽  王谦  仲卿雯 《肿瘤》2007,27(6):499-501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对诊断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盆腔横纹肌肉瘤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盆腔横纹肌肉瘤,23例均行超声及ECT检查,CT检查15例,MR检查2例。发现原发膀胱横纹肌肉瘤10例,其中L2—3椎体水平硬膜下转移1例,骨盆骨髓转移1例;原发阴道横纹肌肉瘤1例,伴腹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原发前列腺横纹肌肉瘤2例,其中肺转移1例;原发盆腔横纹肌肉瘤10例,其中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2例,左肾转移1例。临床分期为Ⅰ期2例,Ⅱ期2例,Ⅲ期13例,Ⅳ期6例。结论: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对盆腔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及治疗前的临床分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影像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全部患者病理检查标本均对Syn标记结果呈阳性,73.68%的患者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可知体内肿瘤形态呈菜花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实施新辅助化疗(NAC),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治疗方案。6例患者治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复发部位大多为肺部,其中2例患者出现1枚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出现2~6枚淋巴结转移。结论:对宫颈小细胞癌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准确判断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李戈  王明  苟欣  王洁琼  段承刚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4):1466-1466
患者男,58岁,2009年10月因尿频、尿急、尿痛1月余入院.尿常规提示血尿.B超见膀胱后壁近膀胱颈处1.6cm×1.4cm异常同声区.CT示:膀胱右后壁2cm×2cm占位性病变,考虑诊断为膀胱癌;盆腔内淋巴结肿大;胃肠道未见特殊病变.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9点~1点处白色絮状物,活检提示膀胱印戒细胞癌.行经腹腔镜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及同肠膀胱术,术后病检证实膀胱印戒细胞癌,免疫组化:CEA(+).P504S(-),P63(-),PSA(-).术后予以顺铂及吉西他滨化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采用4种药物联合化疗的M-VAC方案(甲氨喋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对转移性膀胱癌患者有较好疗效,特别是转移性移行细胞癌患者,有效率可达60%左右。自1993年9月~1998年8月,15例转移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了2~4个疗程的化疗,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79岁,平均69岁。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13例,鳞状细胞癌2例。2例鳞状细胞癌转移部位在耻骨上切口处,大小分别为6cm×8cm×6cm及4cm×3cm×3cm。9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中6例位于左侧盆壁,3例位于右侧盆壁,转移病灶2~3cm,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