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美国加州北部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稳步下降。由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减少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提高,死亡率也显著下降。1999年,心肌梗死后月死亡率为10.5%。到2008年,死亡率已经下降到7.8%(调整后的优势比0.76,95%凹为0.65—0.8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最大ST段抬高导联ST段下降≥50%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87例第1次AMI发病后12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溶栓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min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抬高ST段下降≥50%与AMI后30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最大抬高的ST段下降≥50%均发生在溶栓后120min以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这些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ST段持续抬高者(P<0.05)。结论第1次AMI患者溶栓后12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变化可作为识别高危患者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行性 ST 段抬高在裕固族地区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将裕固族地区近10年发生的39例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在病理性 Q 波形成前早期溶栓治疗分组,在病理性 Q 波形成前早期溶栓治疗的12例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归入试验组,没有在病理性 Q 波形成前早期溶栓治疗的27例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确定归入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祖,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的有效率、治愈率、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以进行性 ST 段抬高为主要依据,在病理性 Q 波形成前对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提高裕固族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进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15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性质、特点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1,P=0.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房性早搏与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2,P=0.001);其余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552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患者资料来自N R M I-2、3、4(1994~2002年)。目的在于确定那些早期心电图ST段压低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ST段压低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15.8%)与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相似(15.5%)。对观察到的差异进行校正后,与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相比,ST段压低患者的死亡率略有降低(O R0.9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ST段压低的预测意义及其对短期死亡率的影响:来自全国心肌梗死患者登记(NRMI-2、3、4)的报道@Pitta S. R. @Grzybows…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且根据患者心电图ST段分布情况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非ST段抬高组(B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总死亡率为8.33%,而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时死亡率为0.00%,同时A组患者死亡率4.17%明显低于B组患者死亡率(16.67%,P<0.05)。结论:心电图可分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其可使临床治疗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所有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2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221例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例,占13.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2例,占86.8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相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族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VR导联卵段抬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犯罪血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6月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67例,对其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主干病变的aVR导联ST段抬高组、ST段无抬高组分别为4例(13.8%)与1例(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病变分别为10例(34.5%)与6例(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及高危患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早期机械性血管重建是降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一种治疗措施。从1999年起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指南即将其作为年龄〈75岁患者的Ⅰ类推荐。但是,人们对实践工作中指南的执行情况知之甚少。 目的:评价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血管重建的趋势和死亡率,以便了解国家指南是否对血管重建率产生影响。 设计、地点及病例:前瞻性观察研究,共入选293633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25311例[8.6%]合并心源性休克,其中7536[29%]入院时已有心源性休克)。研究对象来自1995年1月至2004年5月的国家心肌梗死注册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RMI),共有775家具备血管重建能力(定义为能实施心脏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心脏直视手术)的美国医院参加。 主要观测指标:治疗模式和住院死亡率。结果: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直接PCI率从27.4%上升到54.7%(P〈0.001),这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中使用PCI比率的变化平行。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率变化不大(从2.1%到3.2%)。倾向校正后多变量分析显示,直接PCI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下降有关(OR,0.46;95%可信区间,0.40-0.53)。指南公布后所有年龄段患者血管重建率无明显变化。心源性休克院内总死亡率从1995年的60.3%下降到2004年的47.9%(P〈0.001)。 结论: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PCI可改善生存情况。ACC葙AHA指南对血管重建率未产生明显影响,提示应加大指南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1.
王华敏  刘艺  李松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20-142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相关冠状动脉阻塞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6h内做心电图,3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比分析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22例,多支病变13例;右冠状动脉狭窄38例(71.7%),左回旋支狭窄15例(28.3%)。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73.3%;反之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73.7%。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100.O%,特异性为86.8%。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86.7%;aVR导联ST段压低≥1mm,诊断左回旋支阻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4.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Ⅲ〉Ⅱ,ST段压低aVL〉Ⅰ,提示右冠状动脉阻塞;反之提示左回旋支阻塞。Ⅴ3导联ST段压低与Ⅲ导联ST段抬高比值〉1.2,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左回旋支阻塞。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可作为区分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阻塞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直接PCI治疗,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d、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LVEF水平,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关注,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01月该院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各42例.单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替罗非班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T段抬高回落情况.结果:经治疗,联合组患者的ST段抬高回落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的高于单一组患者的73.81%,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介入手术患者,可促进患者的ST段抬高回落,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简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64-1165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临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4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STE MI组,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NSTE MI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非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以3支病变为主,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抬高组,抬高组单支病变所占比例较大,大大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而抬高组易发生心律失常;再灌注心肌治疗率明显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反复心绞痛发作,冠脉病变多为多支,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再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流程进行救治,观察组采取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进行救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接受急诊PCI治疗时间及病死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到接诊急诊PCI治疗时间更短,病死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实施院内急性胸痛绿色通道能有效缩短患者接诊急诊时间,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中医院住院治疗的100名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对临床症状的判断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进行诊断。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对其中被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54例患者的患病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54例非ST段抬高型患者中,老年人,复发性心梗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的比例显著增高。非ST段抬高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要明显长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ST段抬高型患者中,往往伴有非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的患者病死率最高。结论:了解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这些临床特点,对其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雷蓉  徐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825-826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病0.5h~6h有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并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与76例同期非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及T波改变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的ST段抬高与T波高尖宽大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不同程度的抬高及T波的改变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ST抬高段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急诊PCI急诊治疗,并同时给予全方位的护理,观察护理结果。结果:5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93枚,经过PCI治疗后,12例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37例患者术后ST段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48h死亡。对生存的49例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均未发现亚急性以及晚期血栓的形成,也没有心绞痛、心肌缺血和再梗阻的症状发生。结论: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在PCI治疗中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病变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并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对有溶栓治疗禁忌证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处理方案仍未明确。即刻机械性再灌注治疗(immediate mechanical reperfusion,IMR)能否降低住院死亡率及其降低程度尚不清楚。目的:在适宜IMR但有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急性ST段抬高MI患者确定IMR(定义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搭桥术)可否降低死亡率。设计、地点和病例:1994年6月~2003年1月,国家心肌梗死注册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RMI)2、3、4共纳入1799704例AMI患者。在剔除转院、冠脉内溶栓和入院24小时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后,共19917例合并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患者人选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住院死亡率。结果:19917例患者中,4705例(21.6%)接受IMR,5173例(25.9%)死亡。未校正分析显示,IMR组住院死亡率为11.1%(521/4705),而非IMR组为30.6%(4652/15212),IMR组较非IMR组发生住院死亡的危险性降低63.7%(优势比[OR],0.28;95%可信区间[CI],0.26~0.31)。采用趋势配对评分法进一步分析(减少偏倚的影响)发现,3905例接受IMR的患者住院死亡率仍低于匹配的3905例非IMR组患者(10.9%比20.1%,危险性降低45.8%;OR,0.48;95%CI,0.43~0.55)。将匹配后的两组在校正剩余差异后进行第2次逻辑回归分析,发现IMR的疗效持续存在(OR,0.64;95%CI,0.56~0.75)。结论:本人群分析表明,IMR可降低经适当校正的住院死亡率。在本研究适宜行IMR的患者中,15212例(76.4%)未接受此治疗。这些结果提示,对于有溶栓治疗禁忌证的ST段抬高AMI患者,应积极考虑IMR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