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永菊 《吉林医学》2012,33(33):7389-7390
目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优点与护理。方法:通过对25例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与优质的护理。结果:对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应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该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理想,且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同时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结论:在手术结束之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尤其是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管饲方法,保持胃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保护好PEG管,同时教会家属密切观察患者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样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n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应用于临床30多年,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少、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该项技术已替代外科胃造瘘,目前PEG已经成为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首选方法,本文介绍了PEG操作新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胃管(NGT)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在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研究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分为NGT组25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PEG组2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比较分析治疗前后2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营养指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患者营养指标高于NGT组(P<0.01),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周后PEG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NGT组(P<0.01).结论 PEG的肠内营养可改善鼻咽癌患者的营养不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2002年1月-2009年5月18例患者进行胃造瘘术(PEG),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及开展相应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一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术后有3例因原发病加重在1个月内死亡,15例在原发病控制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下带造瘘管转出重症监护室。患者术中血压稳定,手术操作时间20.5±2.5min,经再次胃镜检查造瘘管位置良好。所有患者术后观察1—5个月,穿刺部位术后无出血。2例患者术后切口发红,经局部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未观察到出血、意外拔管、腹膜炎、胃结肠瘘、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结论PEG是一种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度高,术后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治疗技术,通过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6.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皮内镜胃造瘘(Pere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在纤维内镜的协助下,经皮置入胃造瘘管,以达到对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行胃肠道营养或胃肠道减压的治疗目的。自从1980年Ganderer等介绍PEG技术以来,病已在国外临床上广为应用。临床实践证明,应用PEG技术较手术胃造瘘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创伤性小的内镜治疗技术。 1 器械 内镜、活检钳或圈套器、16~20号套管穿刺针、特制胃造瘘管(美国Wilson-cook等公司生产)、导丝或牵引线、小切开手术包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EG组(34例)和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组(34例).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效果.结果 PEG组与NGT组比较,PEG组胃潴留(14.7% vs.32.4%),反流性食管炎(11.8% vs.23.5%),吸入性肺炎(17.6% vs.38.2%)均较NGT组显著降低(P<0.05);PEG组营养治疗3个月的BMI [(20.56±1.32) kg/m2 vs.(19.97±1.35) kg/m2],ALB [(40.45±2.12)g/L vs.(38.27±2.25) g/L],前白蛋白(PA)均高于NGT组[(302.12±30.28) mg/L vs.(280.27±28.1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EG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3例PEG的重症患者在置管中与置管后有无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并逐渐增量,记录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5 d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术后21 d血浆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3例均顺利实施PEG,置管中及置管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为(170.1±19.5)mg.L-1,术后5 d为(270.7±23.4)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前为(26.3±3.3)g.L-1,术后21 d为(33.2±4.3)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是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重症颅脑损伤无法经口饮食的患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结果:1例患者经管饲1个月后营养状态改善拔管,改为经口饮食。另1例置管至今,未发生重要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作为肠内营养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安全、有效,能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高玉秀  陈雅真 《中外医疗》2010,29(30):171-171,173
通过对2004年至2009年33例患者进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及护理,患者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命质量。因此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费用低、操作简便、恢复肠内营养快等优点,可长期有效的改善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CU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营养支持的方法 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鼻胃管插管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比较置管前后肠内营养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的Hb、ALB及TRF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炎、鼻窦炎的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状态,且安全性好,预后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琴  王莉 《当代医学》2010,16(15):102-10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lc Gastrostomy,PEG)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痛苦及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2007年12月~2009年5月4例患者进行PEG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总结要点并逐步完善。结果均获得满意疗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PEG避免了外科手术的操作,并发症少,管饲安全简便,辅以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应用内镜放置造瘘管建立肠内营养的一种内镜下治疗技术.笔者近年来对32例不同原发疾病造成的经口进食困难引起营养不良需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了PEG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应用胃镜经皮放置胃造瘘管,用于吞咽困难,吞咽功能丧失或食管退行病变而不能进食的患者。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等特点,临床应用不断增多,目前已成为长期肠内营养首选治疗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此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质量,为患者健康提供坚实的医护保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患者16例,对术式、护理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0 min,且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所有16例患者快速恢复,不用再采取额外的静脉补液措施。留置造瘘管时间最长达12个月,但无1例在此过程当中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出血等。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能够有效满足患者机体对营养的需求,且并发症几率非常低,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来说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而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全胃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EN)更安全、经济,有利于维护患者肠道功能.建立TEN通道传统的方法是开腹行胃造瘘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是一种建立TEN通道的新方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进行了17例(共23例次)PEG,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危萤病人进行了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总结其手术指征、相关并发症、操作过程和临床疗效.结果:25例病人经皮胃和空肠造瘘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PEG及PEJ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带管时间为2~8月,4例(16%)出现造瘘口处皮肤感染和渗漏,经局部换药、引流后治愈.3例(12%)出现PEJ导管阻塞.结论:对于危重病人,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是建立长期胃肠道营养途径的安全、微创、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技术操作及护理体会.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 2006年 7月- 12月行 PEG/PEJ术 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行经鼻留置胃管术对照组患者作比较研究.结果 PEG/PEJ术后 (1~ 13)天,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PEG/PEJ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营养管放置术.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 PEG/PEJ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对肠道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后一些临床指标的变化的研究价值。方法74例肠功能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造瘘组37例和鼻饲组37例,造瘘组接受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后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鼻饲组经鼻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并且治疗14天,最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胃肠道功能评分和便血等指标变化,以及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造瘘组的便血、胃肠道功能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指标明显优于鼻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变化与鼻饲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应用中内镜下胃或空肠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肠功能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尤其在提升血清白蛋白,减少患者便血情况及提升患者胃肠道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