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针灸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影响血小板活性、改善心肌组织损伤、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抗氧自由基等。随着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此文针对目前关于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在针灸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加以论述总结。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总黄酮对AC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银杏叶主要活性成份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白果双黄酮,异白果双黄酮,白果素)。60年代主要研究其扩血管,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有人用银杏叶制剂6911注射液,可有效地对抗盐酸肾上腺素所致离体兔耳血管的收缩作用;还有人用心得安对银杏  相似文献   

3.
曹建萍 《针刺研究》2006,31(3):185-189
通过综合分析近15年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总结出针灸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获效机理是对血液流变学、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抗过氧化作用物质、单胺类物质、细胞内信使物质、心肌酶、能量代谢、血糖、血脂等多种体液因素的良性调节,为针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了理论依椐。  相似文献   

4.
生物活性多肽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最大家系,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药在治疗大多数慢性疾病中效果良好,可以通过调控不同的生物活性多肽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该文综述了中药调节相关疾病中尾加压素Ⅱ、胃饥饿素、血管紧张素Ⅱ、脑型钠尿肽、瘦素等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为中药防治慢性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Zhu J  Chen YF 《针刺研究》2011,36(6):453-456
血管活性肠肽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存在于多个系统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学作用,和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关于针灸调节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较多,我们就近10年来国内外针灸与血管活性肠肽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有关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包括:(1)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胃肠道激素功能的影响,(2)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3)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功能的影响,(4)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对血管活性肠肽的产生和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是针灸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管活性肠肽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肽,存在于多个系统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学作用,和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关于针灸调节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较多,我们就近10年来国内外针灸与血管活性肠肽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有关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学作用的影响,包括:(1)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胃肠道激素功能的影响,(2)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3)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功能的影响,(4)针灸对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对血管活性肠肽的产生和表达水平产生影响,但是针灸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可调节人体血压,临床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ACE抑制剂可通过抑制ACE的活性而达到降压的目的,也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降压药物,但常见有不良反应。从天然药物中筛选ACE抑制剂是一种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更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因此,本文对从天然药物中筛选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进一步开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外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程肖蕊  程凯 《中国针灸》2008,28(6):463-467
对国外近年来针灸效应机制和针灸治疗疼痛、恶心和呕吐、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的机制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比国内同类研究现状,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8)
野黄芩苷是灯盏细辛中主要生物活性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野黄芩素是其苷元及活性代谢物,相比野黄芩苷具有更好的活性。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也就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野黄芩苷和野黄芩素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为它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群首要致死病因,且发病率及致死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运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十分必要。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酸甘温,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心神失养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五味子的主要成分包括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该文对五味子及其活性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及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机制发挥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能量代谢、调节自噬及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调节神经递质以及昼夜相关基因等机制发挥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其中以木脂素类成分活性最为显著。该研究为五味子的临床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也为中医异病同治之"脑心同治"提供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颜德馨运用"衡法"调气活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失和,治疗重在调气活血,维持人体机能平衡。临床上运用以气血一元论为基础的"衡法"进行辨证论治,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12.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脑心通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脑心通的干预作用。 方法 145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周后,检测用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浆P 选择素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然后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脑心通组,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脑心通组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1个月后复查PAG、血浆P 选择素及TXB2浓度。 结果 第1次检测:血浆P-选择素、TXB2浓度与AA诱导的PAG均呈正相关(r=0.449, r=0.576,P<0.01),与ADP诱导的PAG均呈正相关(r=0.525, r=0.501,P<0.01);血浆P-选择素浓度与TXB2浓度呈正相关(r=0.610, P<0.01);两组间比较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检测:两组AA和ADP诱导的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均显著低于第1次检测值(P<0.01);脑心通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周时抗血小板疗效尚不理想,加用脑心通能提高其抗血小板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控制与事件发生前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9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高危人群出现病情变化的多寡、所呈现的中医症候与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脑力劳动、喜食肥甘、烟酒嗜好等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高危人群出现病情变化。遵循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早期识别病情变化,针对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及病情变化的中医症候进行辨证施治,必将有效的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应该在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并结合作者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毒、瘀致不稳定斑块”的设想,且正在运用解毒活血的方法进行不稳定斑块干预的研究。相信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工作,会为稳定AS斑块中医药治疗方法学提供客观的实验及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益气活血化痰方对大鼠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方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机理。方法:采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性(T-SOD)、血栓素 B_2(TXB_2)、6-酮-前列腺素 F_(1α)(6-keto-PGF_(1α))、血浆内皮素(ET)、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心肌心钠素(ANF)和 ATP 酶。结果:心肌缺血大鼠血浆 T-SOD 活性降低、TXB_2、ET 增加,6-keto-PGF_(1α)、CGRP 减少,TXB_2/6-keto-PGF_(1α)与 ET/CGRP 比值增加,心肌 ANF 减少、ATP 酶活性降低。用本方治疗可纠正上述变化。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是通过提高 SOD、ATP 酶活性和纠正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而保护缺血心肌的。  相似文献   

17.
蚓激酶,是从蚯蚓(地龙)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良好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在抗血栓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有着较好的疗效。目前开发的蚓激酶纳米靶向给药系统或蚓激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蚓激酶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已广泛应用于溶栓、抗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本文就蚓激酶的相关组分及蚓激酶在溶栓、心脑血管、抗肿瘤、心脑血管保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从心论治高血压病,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探讨高血压病人心血管并发症治疗中,中药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1例)和对照组(16例),分别给予降压通脉方和开搏通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收缩功能(EF)、舒张功能(Emax/Amax、E-max)及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性(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降压通脉方可增强左室舒张功能、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浆中ET和AngⅡ水平,升高血浆中CGRP水平。结论:降压通脉方在改善左室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从多途径、多环节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和血管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心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促血管新生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新的治疗策略而备受重视,该文主要对近几年来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牡荆素鼠李糖苷对缺氧-再给氧损伤内皮细胞产生血管舒缩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方法,以缺氧再给氧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分别以放射免疫、Griess法、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RT-PCR方法测定细胞内ET-1,NOS mR-NA的转录。结果:不同浓度的牡荆素鼠李糖苷均可明显提高内皮细胞NOS mRNA的表达和NOS的活性;使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NO产量明显增加;缩血管因子ET-1 mRNA表达及ET-1明显减少。结论:牡荆素鼠李糖苷能通过蛋白及基因水平有效地调节缺氧再给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