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节性红斑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节性红斑(EN)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病因。方法将81例患者据其基础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者35例(43.21%),关节炎表现24例(29.63%),结核菌素试验(PPD)异常者22例(27.16%),ASO滴度异常者27例(33.33%),血常规WBC计数异常者36例(44.44%),两组原发性EN和继发性E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继发性EN的病因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及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注重结节性红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有助于寻找病因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皮肤结核误诊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皮肤结核的误诊原因,探讨避免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收治的19例皮肤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为结节病5例,孢子丝菌病4例,着色芽生菌病3例,湿疹2例,血管瘤2例,汗管瘤1例,结节性红斑1例。误诊率52.8%。结论:皮肤结核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查均能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与结核的关系。方法 对50例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的患者进行结核菌素及X线胸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有42例,占总数的84.0%。其中10例有明确肺结核病史。经抗结核治疗后41病例1月内明显好转,2月内原发皮损消退而痊愈。无肺结核的患者疗程为3个月,有肺结核者疗程为6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完成后,半年内未见复发。结论 结核杆菌感染可能是下肢红斑结节性皮损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45例除有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症状外,且PPD试验强阳性患者,按1:1:1比例分成A、B、c三组,分别随机接受A组2HRZ/4HR+P;B组P;C组2HRZ/4HR治疗。观察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一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结节性红斑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A组80%和93.3%;B组66.6%和80.6%;C组73.3%和86.6%。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年内复发率:A组8.3%;B组50%、C组22.2%。结论:抗结核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PPD阳性的结节性红斑疗效好,治愈率高,有减少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男17例,女15例,年龄18~67岁,病程15天~20年,其中3年以上者14例。32例中完全型12例,不完全型20例。伴口腔溃疡28例,眼损害15例,外生殖器溃疡19例。皮肤损害18例,其中结节性红斑样损害15例,丘疹及毛囊炎样脓疱3例。关节疼痛、关节炎10例。系统性损害包括心肌炎1例,食管炎1例,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3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结肠炎12例,脑动脉内膜炎2例。体温高于38℃者5例。针刺反应20例阳性,阳性率62.5%。结核感染6例,其中肺结核3例,淋巴结核1例,胸膜炎1例,骨结核1例。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2 ~4 )8/11例。抗溶血性链球菌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96例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白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系统受累的发病率。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39.60±13.03)岁;平均病程(4.38±5.45)年。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4.8%,生殖器溃疡为59.4%,结节性红斑为55.2%,毛囊炎为35.4%,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为22.9%,眼部损害为55.2%,关节受累为38.5%,血管受累为10.4%,神经系统受累为8.3%,消化系统受累为7.3%,呼吸系统受累10.4%,心脏受累为6.3%。女性结节性红斑较男性多见(P0.05),且无论在青年、中年及老年年龄组,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性眼部受累及血管受累均高于女性(P均0.05);毛囊炎在青中年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P0.05),且中青年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0.05)。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WBC增高为17.0%,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38.3%,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27.1%,C反应蛋白(CRP)增高为42.7%,尿蛋白增高为35.1%,尿糖升高为8.51%,Ig A增高为22.5%,Ig M增高为10.0%,抗核抗体(ANA)阳性9.1%,抗双链(ds)-DNA抗体均阴性。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但其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可能因性别、年龄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差异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7例白塞病误诊的原因,加深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2009年1月-2015年12月曾经误诊的白塞病37例,对其临床表现、误诊的疾病和科室进行原因分析。诊断标准采用2014年白塞病的国际标准评分系统。结果临床表现中,口腔溃疡37例(100%),结节性红斑18例(48.65%),针刺反应阳性22例(59.46%),生殖器溃疡9例(24.32%),眼部病变15例(40.54%),关节疼痛13例(35.13%),毛囊炎13例(35.13%),紫癜样皮损2例(5.40%),多形红斑样皮损和神经病变各1例(2.70%)。误诊为结节性红斑15例(40.54%),阿弗他溃疡9例(24.32%),巩膜炎及结膜炎6例(16.22%),外阴溃疡2例(5.40%),固定性药疹2(5.40%);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过敏性紫癜1例和脑梗死各1例(2.70%)。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因首发症状不一而就诊科室不同;本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血清学诊断,所以需要综合考虑,避免临床上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门诊诊治4例以掌跖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寻常性银屑病。现将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25岁。因掌跖角化性斑块伴轻度瘙痒1周于2004年10月9日就诊。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见圆形暗红色角化性斑块,绿豆至黄豆大,边缘覆有白色鳞屑,无明显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阴性。局部外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和20%硼酸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逐渐增加,双手背、足背出现红斑。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取足背红斑):表皮角化不全,可见Munro微脓…  相似文献   

9.
丹参对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节性红斑属血管性疾病 ,其发病和病理过程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1 ] 。我们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5 4例结节性红斑患者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部分病例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明确。其中男 19例 ,女 35例 ;年龄 16~ 5 7岁 ,平均36 .7± 9.31岁。均不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肝肾疾病。对照组为正常参数人群 2 0 0例。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体重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 16~ 2 0ml(平均0 .35ml kg) ,加入 5 %葡萄…  相似文献   

10.
例1.男,46岁。面部起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2年,于1994年5月25日入院。入院前2年,面部持续有蝶形红斑,且出现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尿蛋白( ),血狼疮细胞阳性,考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给予泼尼松45mg/d治疗,病情好转。入院前半年患者自行停药,病情复发且加重。入院前3周复查尿蛋白( )、尿糖( )、尿潜血( )。皮肤科检查:面部见蝶形红斑,颈部、胸前见V字形红斑,狼疮发。实验室检查:血沉74mm/1h,白细胞3.4×109/L,尿蛋白( )、尿糖( ),尿蛋白定量为5.367g/24h(10 ̄150mg/24h),狼疮细胞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滴度为1∶80。诊断:…  相似文献   

11.
从麻风菌素和结核菌素阳性的正常人的外周血分离而得的活淋巴细胞输注给4例瘤型和1例结核样型麻风患者,每月一次,每次400万个活淋巴细胞共3次。其中3例瘤型患者患有麻风结节性红斑(ENL),另2例即使用1毫克氨苯砜亦出现严重的反应,故输注前均无抗麻风药物治疗。每次输注后,每例患者均出现反应或反应的强度增强,持续7~10天,除1例患者因ENL近5年每日服强的松龙20毫克此时需加量外,均不需治疗。输注后1例瘤型患者的临床状况未见改善,ENL发作的严重性及次数均未降低,余4例患者出现了临床、细菌学及组织学上的改善,ENL的严重性继每次输注而逐渐减轻,于研究期内(第一次输注后5个月内)ENL消失。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结节性红斑中的表达。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4 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皮损和 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NOS和VEGF。结果 :结节性红斑皮损中NOS和VEGF的检出率分别为 80 .95 %及 6 6 .6 7% ,阳性信号的表达与分布基本一致(χ2 =2 .2 2 <3.84 ,P >0 .5 ,u =0 .36 6 <0 .6 78,P >0 .5 ) ,主要位于表皮角质层和部分棘细胞、真皮及皮下脂肪层小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内 ,正常人皮肤组织中NOS和VEGF的表达微弱 ,分布于表皮角质层和部分棘细胞 ,真皮及皮下脂肪层未见。结论 : 结节性红斑皮损中有NOS和VEGF的强阳性表达 ,可能与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回顾分析56例结节性红斑病例的PPD试验、抗结核抗体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结节性红斑组的PPD试验强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节性红斑组的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PPD试验强阳性的结节性红斑患者,单纯抗结核治疗具有肯定疗效。结节性红斑与结核病的关系密切,抗结核治疗对于结核及其诱发的结节性红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收治2例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血小板回升,病情明显好转,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21岁。因面部红斑、发热1周于2004年10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9℃。颊黏膜见2个直径约0.5cm的溃疡。双下肢膝以下呈凹陷性水肿。皮肤科检查:颧部见多个类圆形淡红斑,直径1~2cm,边缘欠规则。甲周见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指尖见不规则红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5.76×109/L,血小板4×109/L(正常值100 ̄300×109/L,以下同),其后反复查血小板计数均为(1~3)×109/L。C30.44g/L(0.85 ̄1.93×109/L),C40.10g/L(0.…  相似文献   

15.
Rowell综合征     
报告6例Rowell综合征,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14~35岁.皮损表现为全身(尤其是曝光部位)散在分布的靶形红斑.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的抗核抗体(ANA)均阳性,其中斑点型3例、斑点一核仁型2例和均质-斑点型1例.2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5例抗Ro抗体阳性,2例抗La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基底层点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6例均符合Rowell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该病主要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和多形红斑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的脂膜炎患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33例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①33例脂膜炎患者中,结节性红斑24例,硬红斑9例,男女比例为1 ∶ 4.5,平均年龄46岁,平均病程10个月。②临床发病部位集中在四肢,均伴有疼痛。30例(90.91%)表现为红斑、结节、肿胀,其中1例硬红斑(3.03%)出现溃疡。6例(18.18%)出现发热、咳嗽、盗汗。2例硬红斑患者同时伴有或先后出现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伴有全身多关节疼痛。③22例(66.67%,包括9例硬红斑、13例结节性红斑)伴结核分支杆菌潜伏感染(LTBI)。硬红斑患者结核感染阳性率高于结节性红斑患者(P=0.020)。④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11例、小叶性脂膜炎3例、混合性脂膜炎19例。与结核感染相关的22例脂膜炎患者病理下多可见上皮细胞肉芽肿、多核巨细胞以及干酪样坏死,其余11例均可见真皮层血管周围及脂肪间隔淋巴细胞浸润,且均未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33例患者抗酸染色、PAS染色、直接免疫荧光均未见阳性表现。⑤22例与结核感染相关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15例,治愈率为68.18%,拒绝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7例,治愈率为14.29%。11例结核感染不相关患者采用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硬红斑患者的结核感染阳性率比结节性红斑患者高。在结核感染相关的脂膜炎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者治愈率比免疫调节联合治疗者高;对于未发现结核感染证据的结节性红斑,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效。结节性红斑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结核感染相关。在结核高发地区,结节性红斑患者完善相关筛查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最常见的下肢结节性疾患中,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三种疾患共120例,进行了临床的及实验室的检查,并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头孢三嗪治疗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早期梅毒患者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病例与方法 1998年 2月来 ,我院性病门诊共诊治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早期梅毒患者 16例 ,其中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18~6 3岁。婚外性感染 12例 ,夫妻间感染 4例。临床表现 :硬下疳 4例 ,其中男 3例 ,女 1例。皮损形态 :银屑病样皮疹 3例 ,二期梅毒蔷薇疹 4例 ,玫瑰糠疹样皮疹 2例 ,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1例 ,潜伏梅毒 1例。实验室检查 :血清UST试验阳性 ,滴度在1:4~ 1:32之间 ;血清TPPA试验阳性。方法 :上述 16例早期梅毒患者均予以头孢三嗪静脉点滴 1g,1…  相似文献   

19.
结节性红斑血循环及皮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结节性红斑患者血循环及皮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结节性红斑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液IgG、IgA、IgM、C3和C4.应用免疫组化 LAB-SA法对结节性红斑皮损及正常组织进行IgG、IgA、IgM及补体C3检测.结果:结节性红斑血中除IgG在治疗前其水平高于正常组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正常组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红斑皮损IgG、IgA、IgM及C3阳性率分别为83.33%,66.67%,100%和94.44%,其阳性率除IgA,IgM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 0.05),其余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和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结节性红斑血管壁的形成和沉积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和地塞米松霜外用治疗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自身左右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入组30例皮损面积30%休表面积的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均有左右侧对称皮损。随机纳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侧晚间外用1次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对照侧晚间外用1次0.1%地塞米松霜,疗程4周。于用药后第1、2、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2、4周后试验侧靶皮损瘙痒、红斑、浸润、鳞屑单独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4周时积分较基线时的下降比率分别为91.76%、74.26%、91.84%和87.36%,均大于对照侧(分别为69.05%、45%、41.24%和47.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时试验侧靶皮损瘙痒、红斑、浸润、鳞屑总积分较基线时的下降比率为85.98%,大于对照侧(54.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0,P0.01)。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与皮肤有关的轻中度反应如瘙痒、毛囊炎等,大多数都能耐受。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起效快、疗效好,且用药方便、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